2025年8月4日,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95岁。
许倬云的一生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他出生在祖国大陆、求学于台湾,生活在美国,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背景,体察历史的潮汐,思考人类的命运。他在中国社会史、中国上古史研究领域造诣精深,出版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西周史》《汉代农业》《万古江河》等四十余部专著,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史学系名誉教授。可以说,在史学研究领域,许倬云是绕不过去的名家。
许倬云
许倬云祖籍江苏无锡,1930年出生于福建厦门。他的父亲许凤藻早年考入曾国藩创建的江南水师学堂,内外兼修,善学笃行,世界大势了然于胸。辛亥革命后,许凤藻曾陪同孙中山巡视江防、指点江山,并建议开辟湛江港。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采纳了其建议,并写下“海天一色”横幅送给许凤藻。
许倬云是早产儿,只在娘胎里待了七个月就来到人世,出生时体重才一点三公斤,只有手掌心大。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他身患先天肌肉萎缩,手脚都是弯的,手掌内屈,足背向地。因行动不便,他只能坐在门槛上,看蚂蚁搬家,看哥哥姐姐们奔跑跳跃。尽管不能参与游戏,他也以欣赏者的角色,自得其乐。许倬云将这称为“自我排遣,寻找安顿自己的地方”。直到十三岁,他才可以拄了棍稍微移动。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这样先天残疾的孩子可能一辈子沦为乞儿,甚至根本没机会长大。所幸的是,许倬云出生在一个极开明的世族大家,父母对他格外疼爱,兄弟姐妹也非常照顾他,许倬云从来没有感受到冷落和歧视。
许倬云四岁时,父亲从厦门调任湖北荆州,全家随迁。荆州地处东西交通要冲,抗战中逃难的人经此转往四川,川军也经此开赴前线。1938年初,一支川军路经此地,军人们清一色灰布军装,每人一把大刀、一个背包、一支步枪,看上去雄赳赳气昂昂。但年幼的许倬云却发现,许多士兵不过十三四岁,眉宇间稚气未脱。看着士兵们走过的背影,许倬云的母亲章舜英伤感地说,“他们这一走,可能永远回不了家了!”那一刻,尚是垂髫小儿的许倬云瞬间感悟到人世间的沧桑。
彼时正逢战乱,许倬云随家人颠沛流离,加之其身体残疾,一直没有机会上学,从小到大全靠父亲谆谆教导。无论多难,父亲都会和他在灯下阅读,一起听BBC,给他念《大公报》的社评。许凤藻虽是武官出身,却极具人文素养,他藏书甚多,许倬云最感兴趣的是人物传记。他从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中读懂了八个字,“历尽艰难,锲而不舍”。
曾经有一段时间,许倬云迷上了武侠小说。许凤藻担心儿子误入歧途,适时规劝:“少读点武侠小说,有空多读一下《史记》。”对于识字不多的许倬云而言,《史记》枯燥隐晦,读起来吃力。许凤藻便绘声绘色地耐心讲解,一字一句进行分析,许倬云听得入了迷。他惊奇地发现,历史是鲜活的,真实的历史比武侠小说更加曲折离奇、荒诞有趣。在父亲的教导下,许倬云的文史知识逐渐丰富起来。虽然从未上过小学和初中,但他的知识积累却并不比同龄人逊色。
1945年,抗战取得胜利,许倬云随家人回到故乡无锡。他参加了无锡辅仁中学的入学考试,结果成绩严重偏科,中文、历史和地理分数很高,数学、物理和化学却接近零分。学校不让他入学,但母亲章舜英却不甘心,她几次三番找到学校,苦苦哀求,以孩子先天残疾为由请求学校予以特别考虑。最后,学校领导亲自面试许倬云,许倬云保证入学第一年数理化成绩及格,才最终得以入学。
无锡辅仁中学是由中国近代著名教会大学——圣约翰大学的几名校友联合创建的,教学严谨,务实创新,评价学生有一套独特的机制。学生之间不互相比较,每个学生都是和自己赛跑。学校对许倬云格外优待,不要求他上体育课和军训课,也不用他参加课外活动,还专门安排他坐在靠近一楼厕所的教室,方便其使用洗手间。由于许倬云数理化功底较差,学校为了让他跟上教学进度,专门组织了个“互学互助群”。每天下午放学之后,群里的同学跑到许倬云家里,和他一起做功课,一起看书。不久,许倬云的成绩突飞猛进。
许倬云至今仍然很感念在辅仁中学的岁月,他称辅仁的教学理念让自己“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他说:“我的一生遭遇,进入辅仁是个重要的转折点。没有辅仁这一段陶冶,我不可能顺利完成大学教育。”
许倬云
1949年,许倬云随家人迁居台湾。在报考大学时,许倬云思虑良久。一位长辈建议,“你手脚不好,但英文不错,将来学个外语专业,在家里替商行写写信,翻译文章,还可以过日子”。于是,许倬云报考了台湾大学的外文系。
这次考试许倬云成绩优异,数学满分,历史和国文也出类拔萃。阅卷老师将他的历史和国文考卷推荐给时任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傅斯年重才爱才,决定亲自见一下这位表现不俗的新生。
家人带着许倬云进了校长办公室,傅斯年对许倬云勉励有加,又询问其报考外文系的原因。许倬云向校长简要叙述了来龙去脉。傅斯年思忖片刻,说:“以你在历史科目上的天资,应该去读历史系,将来可到史语所(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来工作。”这短短的一句话改变了许倬云的人生道路,他决定从此以史学为一生志业。
许倬云在台大外文系读了一年后转到历史系。台大历史系大师云集,其中就有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的李济、曾担任故宫博物院秘书长的李宗侗、“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等。许倬云几乎是一头挤进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最前沿。当时历史系学生少,许倬云上课享受特别待遇,几个导师带他一个人。他跟李宗侗学习古代社会史,跟李济学习考古学,跟董作宾学习甲骨文。他走路不方便,李宗侗就找个三轮车,把他接到家里上课;董作宾经常一讲就是一个下午,耽误了吃饭时间,就去买几个包子,分许倬云一半。
本科毕业后,许倬云直接进入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读硕士。硕士第二年,许倬云考取了著名的李氏奖学金。李氏奖学金是由美籍华侨领袖李国钦博士于1944年捐资创办,专门资助台湾学生赴美留学。这个奖学金竞争非常激烈,遴选程序也很严格,申请人必须是台湾大学各院系的第一名,这些第一名再坐在一起集中考试,最后只有两名幸运儿能脱颖而出。
许倬云考试那年,试卷是由美国人出的,上面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名言“Neither a borrower nor a lender be”(既不要向人借钱,也不要借钱给别人),要求围绕这句话写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绝大部分考生一看题就蒙了,不清楚这句话的来历,更无从着手。而许倬云原本读的是外文系,后转入历史系,同时兼修考古和中文,这种兼修并学开阔了他的眼界。在所有的考生中,他是唯一从莎士比亚的角度予以论证阐释的,因此获得了这次考试的第一名。
然而,好事多磨,评奖委员会有人提出异议,称李国钦博士曾在遗嘱上列明,李氏奖学金获得者必须身心健全,而许倬云身有残疾,不符合这一条件。就这样,许倬云与李氏奖学金失之交臂。
眼看许倬云赴美留学即将成为泡影,接替傅斯年任台大校长的钱思亮感到愤愤不平。他专门就此事向时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报告。胡适也是爱惜人才,他不惜为许倬云四处奔走,最终成功争取到资助,圆了许倬云的留学之梦。1957年,许倬云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胡适、傅斯年等人的治学精神和做人风骨,对许倬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名后的许倬云回顾这段求学生涯时曾感慨道:“我虽然身有残疾,但却遇上这些名师,极为幸运。”
1962年,许倬云学成归台,进入台大历史系任教,成为当年文史学界红极一时的青年才俊,不但当选“十大杰出青年”,还成为台大历史系主任、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创下空前的纪录。
许倬云在教书育人的同时,非常关注台湾政坛局势。他自掏腰包创办《思与言》杂志,想通过学术讨论,理性地为台湾找条出路。他还将一些与专业无关、纯属政治需要的课程统统拿掉,这些课程原本是由国民党政府官员主讲,许倬云此举无疑得罪了很多人。
让许倬云始料未及的是,不久以后他就被国民党特务盯梢,信件被拆,出行、会友都被跟踪,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在家人的苦心劝告下,1970年,许倬云离开台湾,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任教。
许倬云人在美国,但心却依然牵挂台湾。他一边教书,一边在报纸上撰写社论,针砭时弊。许倬云每次写好文章,就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台湾的报社,把文章一句句念出来,由报社的编辑进行记录,再复述给许倬云,确认无误后,即发排见报。许倬云的文章有着时代赋予的超然勇气和魄力,直面现实,直击矛盾,毫不躲闪回避,但他的语言很温和,不卑不亢,寓意深刻,以理服人。他的文章被台湾《联合报》《中国时报》争相刊出,他本人被称作是“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
1972年,蒋经国就任台湾“行政院长”后,慢慢放松了管制。每年夏天蒋经国组织召开“国家建设会议”,都会请许倬云回台湾参加。他还约许倬云私下聊天,谈论西方历史。
许倬云从古希腊罗马的历史渊源谈起,一直讲到当代西方世界的普世价值观,将西方民主制度的定义、形态和发展历史都娓娓道来。蒋经国很有雅量,每次许倬云讲话时他都会两手交握,眼神默然,安静地聆听。有时许倬云稍作停顿,他还会接腔:“还有呢?”
许倬云回忆道,自己当时给蒋经国提出了不少敏感的建议,例如提高民主化、解除戒严等,蒋经国当场未必接受,但他还是依然保持谦逊有礼的态度,缓慢地说:“现在不能做,我有我的困难。”
在许倬云看来,蒋经国非常亲民,对民间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连一个鸡蛋几毛钱、一碗面几元钱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在评价台湾的政治人物时,他说:“如果一百分是满分的话,蒋经国八十多分,蒋介石六十分,李登辉四十分,陈水扁二十分。蒋经国有非常权谋的一面,但他对民众的福祉非常关心。”
1970年起,许倬云除了在美国匹兹堡大学执教之外,还受聘为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的讲座教授。1980年,许倬云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6年当选美国人文学会荣誉院士,成为海峡两岸和国际史学界公认的耆宿。
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许倬云还有一位特殊学生,他就是著名作家王小波。1984年,王小波随妻子李银河前往匹兹堡大学陪读,李银河在社会学系读博,王小波在东亚语系读研究生。东亚语系课程极其简单,王小波觉得每天都在浪费时间。在征得许倬云的同意后,他开始在许倬云名下注册上课,进行一对一的课程。
王小波的课程安排在每周三下午,大约两小时,由王小波提问,许倬云作答。两人对话的话题庞杂多样,漫无边际,从文学到历史学,从历史学到社会学,后来索性毫不设限。而两人的对话模式充满哲学思辨,通过推理和诘问一步步启发思想,引导智慧。许倬云身患残疾,坐不端正;王小波身体佝偻,又带些散漫习气,所以两人都是松松散散,东倒西歪,给本来严肃的话题增添了不少活泼气息。
当时,王小波已完成其代表作之一——小说《黄金时代》的初稿,许倬云看过后,指出其中部分语句过于冗长,需要精练一些。他拿刀剑做比喻,称刀剑的力量是在刀锋,而不是在后面的红缨子和红穗子。刚开始,王小波并不服气,许倬云就亲自动手修改,并将修改前后的文章发给王小波作比较。王小波感觉到了差距,心服口服,开始把心思放在对字句的推敲上,文章写得越来越洗练了。
1991年,许倬云把《黄金时代》推荐给台湾《联合报》,《黄金时代》开始在报纸的副刊连载。这部小说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并荣获第十三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奖金十分丰厚,约有台币二十多万元,折合人民币四五万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王小波也从此获得财务自由,辞掉工作,专心待在家里写作。
在获奖感言中,王小波特意感谢了许倬云。1997年,在王小波去世后,他的“时代三部曲”得以出版,轰动了整个文坛。文学界对王小波的评价褒贬不一,“爱之者甘之如饴,厌之者摇头不已”。然而无论别人如何评价,在许倬云的眼里,王小波始终是那个情深义重、好奇心切、求知若渴、领悟力强的青年人。
1999年,许倬云在匹兹堡大学退休。此后,他开始全力写大众史学,更多地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人群的心态和社会的思想等。他说:“我的心不是士大夫的心,我的心一直念着普通人。”许倬云晚年的著作《万古江河》凝聚了他毕生的学识和智慧,对中华文化的源流与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诠释。整部书脉络严谨清晰,内涵丰富,行文简练优美,既有理性严谨的治学又有真挚饱满的情感,可以说是一部理想的通史著作,也实现了史学家毕生治学的一种追求。
在许倬云的后半生,妻子孙曼丽是他最大的支撑。孙曼丽原是他在台大执教时的学生,她欣赏许倬云的智慧和才华,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嫁给了他。从此,学问上,她是帮手;生活上,她成为他的拐杖。
许倬云由于身有残疾,一直没有收获爱情。他理想中的伴侣,能识人于牝牡骊黄之外,就像伯乐识马,不仅仅看外表,更看内在。一晃许倬云已过而立之年,婚姻大事还是遥遥无期。家中的亲戚劝他:“去乡下随便找一个女人回来,可以生孩子管家就行!”许倬云很生气,他绝不认同这种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在他看来,学术上不能妥协,爱情也是如此。
所幸他遇上了孙曼丽。当时孙曼丽还是许倬云的学生,在孙曼丽的眼中,许倬云是个认真负责的师长,他对学生的课业要求非常严格。孙曼丽毕业时,许倬云介绍她去台湾“中央图书馆”工作。此后,两人的交往逐渐多了起来。每当孙曼丽在学习、生活上遇到难题,都会请教许倬云。
一次,许倬云正在哈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孙曼丽写来一封长信,向他请教感情问题。原来,当时孙曼丽刚刚订婚,却觉得对未婚夫尚缺乏了解,内心惴惴不安。许倬云便以一个师长的口吻给孙曼丽回信。在与许倬云的鸿雁传书中,孙曼丽逐渐产生了与许倬云感情上的共鸣,她不自觉地把未婚夫和许倬云进行比较,心中的天平逐渐倾向了许倬云。许倬云也发现两人的思想、处事态度、为人标准很接近,凡事都谈得拢。
许倬云与孙曼丽(左)
许倬云从哈佛归来后,两人正式交往,不久决定结婚。这桩婚姻遭到孙曼丽父亲的反对,亲友也不理解。面对质疑,孙曼丽的态度却十分坚决:“我喜欢他,他是个残疾人又怎样?再苦,我愿意。”
1969年,许倬云和孙曼丽在台北结婚,许倬云的恩师李济担任了证婚人。第二年,许倬云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任教,孙曼丽抱着八个月大的儿子同行。刚到美国时,许倬云不会开车,孙曼丽开车接送,还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带孩子、扫雪、剪草,无怨无悔,成为许倬云身后最强有力的支撑。
两人一路风雨偕行,已五十年有余,从一开始的不被理解和祝福,到如今的相濡以沫,许倬云感慨地说:“上帝对有缺点的产品都有售后服务,会派个守护神补救,我前半生是母亲护持,后半段就是曼丽了。”孙曼丽则说:“那个人,你尊敬他,才会爱他;如果你不尊敬他,你就不可能爱他。”他们之间以互相尊重和彼此接纳为相处的原则,这段从师生到伴侣的爱情故事也被传为佳话。
许倬云兄妹八人,他排行老七,与其弟弟许翼云是双胞胎。许家后辈人才辈出,许倬云二姐许婉清之子李建复,是《龙的传人》原唱,与蔡琴等人组建过“天水乐集”组合;著名歌手王力宏,则是许倬云长姐许留芬的孙子。
(原文《许倬云:靠拐杖行走的史学大家》刊于《名人传记》2020年第11期 文/唐中华)
责编丨王苑 责校丨张静祎
排版丨王苑 审核丨梅化南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