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深夜,香港传来的消息让房地产圈悬着的心落了一半,融创中国境外债务二次重组方案,以94.5%的债权总额赞成率高票通过。
1469名债权人里近98.5%投了赞成票,远超香港法例要求的“半数人数+75%债权额”双重门槛。
这意味着融创离卸下债务包袱又近了一大步。
按照计划,公司将在11月5日向香港高等法院提交批准申请,一旦裁决通过,连同今年1月完成的境内重组,融创整体偿债压力将直降近700亿元,每年光利息就能省出数十亿。
要知道,截至6月底其境外债务求偿额达95.5亿美元,这笔“减负”堪称雪中送炭。
时间拉回4个月前的香港股东会,那个场景至今让投资者印象深刻。
6月30日,融创创始人孙宏斌时隔两年首次线下现身,面对“最困难的时候是否过去”的追问,他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要知道,自2022年债务危机爆发后,这位掌舵人几乎从公开视野消失,连前两年股东会都只敢线上露面。
当时他透露的战略调整,如今成了重组获支持的关键筹码。
融创彻底放弃了“遍地开花”的扩张模式,把宝全押在上海、北京、西安等核心一二线城市,甚至直言“不会再去很多城市”。
同时悄悄布局新赛道:去年9月成立的“而今资本”专攻不良资产处置,文旅和物管业务也在默默造血,2025年上半年这两块收入超56亿元,占比已达28.3%。
这次能说服绝大多数债权人,融创的重组方案藏着不少巧思。
和2023年“债转股+发新票”的组合拳不同,本次直接采用“全额债权转股权”,把95.5亿美元债务全部转化为新强制可转换债券。
方案设计了“双轨转股价”:6.8港元/股的债券重组生效就能转,3.85港元/股的则要等18-30个月,且总量不超过25%。
这既给了债权人短期退出机会,也为公司留足缓冲期。
更关键的是“股权稳定计划”,孙宏斌拿到的受限股票6年内只能行使投票权,不能卖也不能抵押,用自己的控制权换来了债权人对公司长期价值的信任。
债权人敢投赞成票,终究要看公司的“造血能力”。
融创用上海壹号院给出了最硬核的证明:这个与中信、新湖联手打造的豪宅盘,8月第五批次开盘66套房源1小时售罄,单场卖了48亿,今年累计销售额已突破220亿,稳坐全国单盘销冠。
能成为“抢房神话”,根源在“稀缺性”。
项目离上海新天地仅400米,被四大商圈环绕,所在的黄浦核心区土地早已饱和。
产品力更是下足功夫:砖红色陶板立面要经1200℃高温烧制,约1.8万平的海派花园在市中心极为罕见,室内用框架核心筒结构实现270°弧形窗,完全对标纽约顶豪标准。
这种“核心地段+硬产品”的组合,在行业平均去化率仅38%的当下,成了穿越周期的利器。
不过融创的复苏之路仍布满荆棘。
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收入199.9亿元同比降41.7%,净亏128.1亿元,但亏损幅度已收窄14.4%。
更棘手的是负债:总资产8508亿元对应总负债8059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4.73%,远超上市房企66.5%的平均水平。
好在经营端已有积极变化。
1-9月虽然总销售额317.6亿元同比降12.8%,但销售均价涨到3.17万元/平,比去年多了1.14万,高端化战略见效明显。
保交付也在推进,上半年完成1.49万套交付,全年计划冲刺5万套,三年多累计交付已达68.3万套,为口碑回暖打基础。
对融创来说,这次重组通过只是“中场休息”。
11月5日的法院聆讯将是最后一道坎,若能顺利落地,公司将彻底摆脱短期兑付压力。
孙宏斌在上半年股东会说“未来两三年运营能力会有大突破”,从文旅物管的收入增长和壹号院的热销来看,这个目标并非空谈。
在行业整体承压的当下,融创的经历印证了“聚焦核心资产、做实现金流”才是破局关键。
但94.73%的负债率仍是悬顶利剑,接下来能否通过高端项目销售和多元业务盈利填补缺口,才是决定它能否真正走出困境的核心。
毕竟,资本市场的信任,从来都是用真金白银的业绩堆出来的。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