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爆表的龙体,古代那些重度糖尿病皇帝

古代富贵病“消渴症”

在古代糖是奢侈品。早期人们主要依靠蜂蜜和饴糖来获取甜味。蜂蜜的采集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勇气,产量有限。饴糖是用粮食发酵糖化制成,虽然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制作工艺相对简单,产量也不高,难以满足大众需求。

我们今天熟悉甘蔗制糖,在唐朝才逐渐成熟,但制作过程十分复杂。

唐代从印度引入了新的制糖工艺,但依然产量不高且限制于地域

而且制糖的甘蔗生长在南方。因交通不便,甘蔗的运输和销售受到限制。我国古代政治中心在关中、河洛。有限的糖供给的都是达官贵人。一直以来古人对糖的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使得糖成为稀缺物资。

古法制糖工艺相当繁琐

所以在古代糖的价格相对较高。例如,唐朝贞观年间,一斤乳糖可以换150斤大米。到了明清时期,技术进步了,但白糖价格是米价的14倍多。高昂的价格使得普通百姓难以承受,只有皇亲国戚、高官贵族等少数人能够享用。

今天能工业化大规模获取糖分,超市6块1升的快乐水可以敞开喝

这也让不少贵族领先平民百姓几千年就体会了糖尿病的危害。我国古代关于“消渴症”的记载,大概率就是糖尿病。

魏文帝曹丕

魏文帝曹丕可能是第一个有明确记载,受到糖尿病折磨,最后可能因为急性胰腺炎挂掉的君主。他之前得这病的君王肯定也有。但是曹丕留下的历史记录很多,我们能看到一个糖尿病患者从发病到离开的全过程。

曹丕早年的经历在《魏略》引述的《与吴质书》中提到。他与邺下文人们“浮甘瓜于清泉,沈(沉)朱李于寒水”的欢乐时光。

年轻时曹丕对“甘瓜”“朱李”这类甘果有偏好。

《典论》中曹丕追忆他与刘勋、邓展等人宴饮,以“甘蔗”代“杖”,讨论剑术之事。甘蔗不离手,很可能还爱用甘蔗汁代替饮水。年纪轻轻就糖分摄入超标了。

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法非也。。。。。。时酒酣耳热,方食芋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 三中其臂。左右大笑。

曹丕年少是个爱啃甘蔗的少年,也只有他们这种贵族少年能用得起进贡的甘蔗

当皇帝以后曹丕对甜食的喜好更是有增无减。《魏文帝诏》记载,孙权向朝廷贡献“大橘”,曹丕特意下诏表示高兴。

曹丕颇喜,下诏褒扬,还提到“南方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蒲陶(葡萄)、石蜜乎”。

这样大量摄入糖分肯定要出事的。曹丕在诸多场合中提到口渴的感觉,他还强调葡萄能够解渴,对正定御梨也称赞其“大若拳,甘若蜜,脆若陵(菱),可以解烦释渴”,这些都符合糖尿病口渴、多饮的症状。

在黄初七年(226)曹丕病重

在黄初七年(226)即曹丕人生的最后一年,他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无所顾惮,肆行残暴。现代医学表明,血糖浓度升高的情况下,有可能造成神经兴奋而引发极端情绪异常。

曹丕突得急病,头天托孤,立太子,第二天病逝

这年酷暑时,曹丕“疾笃”,当日紧急立曹叡为太子,任命托孤大臣,第二天就去世了。很可能是急性胰腺炎。胰腺炎这病得过就知道,非常难受,而且容易高危。曹丕大概是食用过量糖诱发胰腺炎的。

曹丕崩逝后,魏明帝曹睿继位,可这位大哥还不如他爹,36岁驾崩,留下8岁的养子曹芳继位。

此刻三朝老臣司马懿一家开始了他们篡魏的进程。

《大军师司马懿》中的司马一家

其实曹丕这一脉可能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的。他的母亲卞太后的侄子卞兰,明确记载死于“苦酒消渴”极大可能可能也是糖尿病综合征死的,这说明曹丕母亲这一支有糖尿病史。曹丕几个兄弟也不长寿。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奶奶有糖尿病,结果我爸这一辈都遗传了,我如果不控制摄糖量,估计以后也逃不脱。

好圣孙朱瞻基

另一个典型的糖尿病综合症患者是明朝的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的老爹明仁宗朱高炽就是个大胖子,史载他胖的骑不动马,而且走路要让人搀扶。这个模样一度让朱棣不喜,因此太子之位都不太稳固。

《大明风华》中的朱高炽,梁冠华老师这形象还蛮贴切的

不过从朱高炽朱瞻基父子两留下的官方照片上看,这父子俩的身材不相伯仲吧。儿子朱瞻基面相更黑一些,完全一副胖壮大汉的模样。

父子两

朱瞻基为朱棣的嫡长孙,一直备受朱棣的喜爱,朱棣北征蒙古时还带着他。明仁宗驾崩时,朱瞻基在南京留守,短时间就赶回北京继位了。这些史料看的出起码20来岁时的朱瞻基身体不错,骑马肯定是没问题的。

《两京十五日》,马伯庸的小说写的是朱瞻基继位前1个月的架空历史,挺有意思的一本书

但是登基后,明宣宗显然是生活方面太放纵了。体重飙升,身体状态直线下滑,最后38岁就蹬腿离世了,寿命还不如一直病恹恹但活了47岁的老爹。

《大明风华》中的英武沉着版朱瞻基,这个形象和他本人相差甚远

再看一下明宣宗的御照,他这个黑脸可能不是天生皮肤黑。而且他腹部异常膨隆、这个黑很像是不少肥胖病人的“黑棘皮”(皮肤褶皱处色素沉着)。我之前看不少过逝的吃播博主,身上都有这个特征,最后很多人都是猝死。

已经过世的吃播up主泡泡龙,脸上有很典型的黑斑,当时不少人在他页面留言让他注意身体

史载他日常“渴甚,日饮水数斗”,这也是很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史书还记载明宣宗每天疯狂吃肉,尤其喜欢吃甜的火腿。15世纪大明的宫廷饮食现在看也是“三高套餐”,非常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三高套餐”

皇家日常饮食包含大量肉类(猪、羊、鹿)、油脂类食物(酥油、奶油)及精制糖(蜜饯、糖霜)。《万历野获编》提及宣宗 “日进美馔无算”。

为此御医劝诫过他,甚至还咨询过朝鲜宫廷医生的意见,朝鲜人也实在,就是让皇帝戒酒肉,可皇帝不听啊。朝鲜医官也觉得大明皇帝这么过日子要出大问题

到了执政后期,朱瞻基体重两三百斤,已经和他老爹看齐,且基本不活动(这会儿他也骑不了马了)。闲暇时在后宫和太监斗蛐蛐,或者和后妃搞“活动”,有记载的宠妃有十几个。

朱瞻基行乐图,皇帝出行需要6名太监抬轿

这种没节制日子就是身体好的人也吃不消。但即使这样他皇子产量也不高,29岁才得来首个皇子朱祁镇,在大儿子出生前,朱瞻基还感慨他年近30,膝下凄凉。他一辈子就留下2个儿子。可见放纵的生活方式影响他的生育能力了。

朱瞻基这种生活方式,百分百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加上他爹的基因也不给力,大概率死于糖尿病并发症,按史书说的,他30多岁手足溃烂双目模糊,是典型的糖尿病晚期症状了。

明仁宗这一脉病逝时岁数普遍不长。

朱高炽,47。

朱瞻基,38。

朱祁镇,37。

朱祁钰,30。

朱见深, 40。

今天得富贵病太容易了

因为现代工业的进步,我们可以从多种产物中提取糖。普通人的糖果自由太容易了。工业导致的肥胖和健康问题越来越多。

比如美国,因为玉米产量高。大量基于玉米制造的果糖被置于各种食品和添加剂中。

美国的玉米地

美国目前玉米种植面积为9000万英亩,相当于5.45亿亩,亩产非常高。高产的玉米给美国制糖业指明了另外一种道路——玉米糖浆。

玉米糖浆

1967年高果糖玉米糖浆(High Fructose Corn Syrup, HFCS)于美国成功实现了商业化生产,果糖含量很快提升至42%,与蔗糖相当。因为价格便宜马上被大量推广。这股趋势随后影响到了全世界。

果糖摄入过量对心血管非常不友好

在中国虽然主力还是基于甘蔗得到的白砂糖和基于甜菜获得绵白糖,但大量廉价的果糖也被广泛用于饮料、食品中。

这个时代小胖子、大胖子实在是太多了

所以说人生在世有的时候要控制欲望,特别是当今物质大丰富的时代。我们普通人起码在饮食上要稍微节制,毕竟身体是自己,只能体验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5

标签:养生   龙体   血糖   糖尿病   皇帝   古代   甘蔗   果糖   大明   玉米   胰腺炎   美国   产量   糖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