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美国辞世:死前仅有一食指能动,遗愿是葬回无锡父母墓旁!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A.lmm

九十五载人生路,一根手指写春秋。

2025年8月4日,95岁历史学家许倬云离世。

这位学者在生命最后时刻仅剩一根食指能动,却坚持用这根手指写下“我要回家”。

而这个“家”,并非美国豪宅,而是江苏无锡祖坟旁的空地。

那里长眠着他的父母,也埋葬着游子对故土的眷恋......

身体困在轮椅,灵魂飞向家乡

2025年8月4日,许倬云先生在美国匹兹堡的家中安详离世。

据护工回忆,最后三个月他几乎丧失全部行动能力,唯独一根食指还能微微颤动。

家人将iPad放在他胸前,他便用这根手指敲出最后一行字“葬无锡,父母旁”。

这几个字,他念叨了整整20年。

他曾多次在访谈中提及这一心愿“父母走时吩咐过,我对他们有承诺。”

他的坟地早已购置,碑文也刻好,只待归乡。

然而,他深知自己因病无法亲自踏上故土,便在梦中反复描绘故乡的山水。

“梦魂之中,常常万里关山,一重山一重山,千重浪,一波浪一波浪,最后,都会进入太湖......我还可以回去。”

2025年7月24日,许倬云用唯一能动的一根食指在微博敲下最后文字。

他忆起童年目睹川军出征台儿庄的场景。

“长大后我才晓得,当年川军派出一个师直奔前线,在台儿庄全阵亡,从士兵到师长,一个不留。这是我最难过的事情,当时我不过才8、9岁,知道他们要去打[国仗],所以小孩变大人不是年纪,而是心境。”

11天后,这位抗战亲历者与世长辞,而他早已为叶落归根做好准备。

这种对故土的眷恋,不仅源于血缘,更源于他早年颠沛流离的童年记忆。

战火中跟随家人辗转迁徙的经历,让他始终将“根”深植于家乡的文化土壤。

1930年,许倬云生于无锡徐氏望族,父亲是江南名士许凤藻。

1949年,他随家迁台,后赴美求学,最终执教匹兹堡大学。

但他始终说“我的根在无锡,那里有太湖的波、惠山的竹,还有父母亲手种的桂花树。”

2018年,他托人将祖宅老照片制成3D模型,每天对着模型说“爹,娘,儿子快回来了。”

当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他选择用思想拥抱年轻人......

以家为根,以史为灯

许倬云先生一生最深的牵挂,莫过于青年群体。

他曾在采访中直言。

“我这几年的功夫,最大的中心点是放在他们(年轻人),告诉他们利害以外、金钱以外还有什么?”

他深知,青年是社会的未来,而历史则是理解现实的钥匙。

由此,他通过微博、演讲、书籍等多种方式,与年轻人对话,试图用历史的智慧照亮他们的道路。

在社交媒体上,许倬云的账号“许倬云说历史”成了许多青年读者的精神灯塔。

他曾在微博中写道“惊涛骇浪是人生不免,不能慌张、不能放弃,最要紧的是扎实自己。”

这种朴素却深刻的劝诫,不仅源于他个人的苦难经历,更是他对青年成长的深切关怀。

他鼓励年轻人“向里走”,在动荡时代中找到自我,而非盲目追求潮流。

可以说,许倬云的家庭背景,为他的教育理念提供了深厚根基。

他的父亲许凤藻每日读报、研究战局,母亲章舜英则用温情支撑全家。

这种家庭氛围,让许倬云早早明白: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密不可分。

后来他在《往里走,安顿自己》一书中写道。

“我虽然残缺,但得到了特别多的恩惠和保护,也感受到了特别多的温暖。这使我能够撑到今天,所以我感恩,不抱怨。”

正是这种家庭给予的力量,让他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推动历史研究与公共教育结合。

可以说,对家庭的温情与对青年的牵挂,构成了许倬云精神世界的核心。

而这份精神遗产,也正通过他的学术成就得以延续......

以史为鉴,照亮华夏魂

许倬云在芝加哥大学图书馆的留影中拄着双拐,目光却穿越了书架,望向华夏文明的源头。

1965年,他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震动西方学界,被汉学家费正清誉为“小经典”。

从此,开启了贯通古今的学术传奇。

匹兹堡大学讲台上,这位行动不便的学者展现出惊人的思想活力。

他指导过的学生中,有对社会学充满热情的李银河,还有挂着学籍来听课的王小波。

“我们之间的交往大致只是在我研究室中每周一次工作后的谈话。”

许倬云后来回忆“我不时怀念王小波,也珍惜我们之间的这一段缘。”

1983年《西周史》问世,许倬云在文中颠覆性地从文化史而非政治史的角度解读西周,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路。

2006年,《万古江河》以全球视野诠释中国文化。

与《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组成“中国文化三部曲”,成为理解中华文明的经典桥梁。

“我其实是做了一辈子的‘旁观者’。”

许倬云曾如此自省,“常常不能亲身参与其中,却学会了设身处地,以体会领略的习惯。”

而正是这种旁观,让他获得了俯瞰文明的独特视角。

2024年4月,94岁高龄的许倬云推出封笔之作《千秋一脉》。

这部新作系统梳理了他一生的“大历史观”,探讨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源”与“流”。

广东教育出版社评价该书“全景式展现了千年中国如何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实现自身的延续与发展。”

从《汉代农业》的深耕到《万古江河》的奔流,许倬云用学术生命连缀起文明的断片......

参考资料:央广网——许倬云去世 享年95岁

鲁中晨报——史学大家许倬云去世,他是王力宏的舅爷爷,父亲是辛亥革命功臣许凤藻,曾谈及自己身体状况:骨头和肌肉融合了,神经没法治好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许倬云先生去世,享年95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6

标签:历史   遗愿   无锡   美国   食指   父母   匹兹堡   青年   故土   太湖   川军   年轻人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