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命苦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我们老祖宗的忠告。你有没有觉得,生活中总有些人,似乎一直都在倒霉,事事不顺,
其实,苦命的人往往有一些显而易见的特征,别人看一眼就知道他们并不轻松。
那到底是哪3种特征呢?也许你身边的人就有,也许你自己也有。
损人不利己——明朝严嵩的倒台史
严嵩,这位明朝嘉靖年间的内阁首辅,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官场上最有名的反面教材之一。
他从一个普通官员爬到了朝廷的最高位置,堪称当时的"一把手"。
可谁能想到,这位位高权重的大管家,最后却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严嵩在担任内阁首辅期间,本该辅佐皇帝治理国家,解决民生问题,带领大明王朝走向繁荣昌盛。
但他偏偏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打压政敌上。朝中但凡有点能力、有点正气的官员,都被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这些官员每天提心吊胆,生怕哪句话说错了,就会被严嵩构陷罪名。
最出名的就是他和海瑞之间的恩怨。海瑞以敢言直谏著称,曾多次上疏批评朝政,指出严嵩误国害民的行为。
严嵩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刺头",立马想方设法要置海瑞于死地。他指使手下收集海瑞的"罪证",甚至伪造文书,想把海瑞打入大牢。
不过严嵩不光是打击政敌,他还涉嫌谋反通敌,这简直是在自掘坟墓。
当时蒙古部落经常侵扰边境,给百姓带来灾难。
而严嵩不但不想办法解决问题,反而暗中勾结一些蒙古部落的首领,交换情报,甚至提供物资。这种行为被后来的人称为"里通外国",是典型的卖国行为。
严嵩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利用外部力量加强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
如果边境战事吃紧,皇帝就会更加依赖他这个"熟悉情况"的首辅。可他完全没想到,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最终会害了自己。
嘉靖三十九年,严嵩终于栽了。他的儿子严世蕃因为贪污受贿被抓了把柄,牵连出严嵩的一系列罪行。
皇帝大怒,下令将严嵩革职查办。
此时,那些曾经被严嵩打压过的官员纷纷站出来指证他的罪行,就连他平时拉拢的党羽也都争先恐后地检举揭发,生怕被牵连。
最终,严嵩被剥夺了所有官职和爵位,家产被充公,儿子严世蕃被处死,而他本人也在贫病交加中度过了悲惨的晚年。
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大首辅,最后只能独自舔舐伤口,捧着脸哭。
严嵩的悲剧告诉我们,那些只懂得损人却不会利己的人,往往下场凄惨。
他把全部心思用在打击别人上,却没有真正为国家做实事,最终失去了民心和皇帝的信任。
正如古人所说:"害人终害己",这种性格特点真是要不得。
好高骛远——王莽改制的血泪教训
公元8年,西汉末年,一个名叫王莽的人上台了。
这人可不简单,他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凭借着外戚的身份,一步步爬到了权力的顶峰。
王莽最初是以"忠臣"的形象出现的。他表面上谦恭有礼,生活简朴,深得民心。
当时的汉朝已经积弊已久,社会问题丛生,百姓生活困苦。王莽看准时机,在公元9年,他篡夺汉朝政权,建立了新朝,自称"新皇帝"。
上台后的王莽雄心勃勃,想要一举解决汉朝遗留下来的所有问题,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推出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措施,被史学家称为"王莽改制"。
王莽首先推行的是土地国有化政策,号称"王田"。
他宣布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禁止买卖,按人口重新分配土地。
这一政策表面上看是为了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但实际上却动了大地主们的奶酪。
那些拥有大量土地的豪强权贵们自然不会乖乖交出自己的财产,于是暗中抵制改革。
不仅如此,王莽还推行了"五均六筦"的经济政策,由国家控制主要的经济部门,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他甚至还铸造了各种面值的钱币,想要取代原有的货币系统。这些政策在理论上或许很美好,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王莽在推行这些政策时,完全不考虑现实情况。
他不顾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状况,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他下令,这些政策就能立刻生效。
结果可想而知,改革不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导致了社会混乱,经济崩溃。
当时的老百姓本来就生活困难,王莽的改革不但没有改善他们的处境,反而让情况变得更糟。
粮食短缺,物价飞涨,盗匪四起。公元22年,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军崛起,很快就席卷了大半个国家。
王莽面对这种情况,不是反思自己的政策是否有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行推进改革,甚至对反对者大开杀戒。
最终,他在公元23年被起义军攻入长安时杀死,新朝仅仅存在了十四年就灭亡了。
王莽的失败告诉我们,“好高骛远”的性格是很危险的。
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脱离现实,否则再好的理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就像我们常说的那句话:"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说的就是这类人。
斤斤计较——北宋"抹布汤地主"
说完了大人物的故事,咱们再来看一个小人物的例子。
北宋初年,有个地主家里农活多,需要雇人帮工。这位地主为了招揽人手,在村里放出话来:"来我家干活的,管吃管住,还能喝到肉糜汤!"
这话一出,可把村里的穷人给馋坏了。要知道,在古代,肉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稀罕物。
能喝上肉糜汤,那日子可就算是滋润了。于是,不少人争先恐后地去这位地主家应聘。
地主见人来了不少,心里暗自高兴,但同时又担心成本太高。
他想了想,决定使个小聪明来省钱。
每天做饭的时候,他就让厨子用一块沾了肉末的抹布在锅里煮一下,然后捞出抹布,剩下的水就当"肉糜汤"分给帮工的人喝。
刚开始,帮工的人还真以为是肉糜汤,喝得津津有味。
但时间一长,有人就发现了问题:这汤里怎么一点肉都没有,只有一股若有若无的肉味?
有一天,一个机灵的帮工偷偷躲在厨房外面,看到了地主的那一套把戏,顿时气得七窍生烟。
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村,大家这才知道所谓的"肉糜汤"原来是用抹布煮的水!
这个地主的名声一下子就臭了。
从此以后,没人愿意再去他家帮工,就连以前常来的人也都纷纷离开。地主没了帮手,田地无人耕种,收成自然大减。
更糟糕的是,这位地主的名声在周围几个村子里也传开了,大家都叫他"抹布汤地主"。不管他出多高的工钱,都没人愿意为他工作。
没过几年,这位地主的家道就中落了,最后不得不卖掉部分土地自己耕种,过上了大不如前的生活。
这个故事虽然看起来很小,但反映的问题却很深刻。地主为了省那么一点肉,使用欺骗手段,结果失去了信誉,最终害了自己。
这就是斤斤计较的性格带来的恶果。正所谓"贪小便宜吃大亏",就是这个道理。
王莽因好高骛远而身死国灭,严嵩因损人不利己而众叛亲离,北宋地主因斤斤计较而家道中落。
这三种性格特征看似不同,实则都是自私自利的表现,最终害人害己。
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还是敬而远之为好。否则,不是被他们坑,就是被他们连累。我们从这些反面教材中吸取教训,才能少走弯路,活出更好的自己。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中国历史人物性格研究》、《古代社会典型案例分析》和《历史镜鉴:性格决定命运实例集》整理
更新时间:2025-05-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