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瓯江:温州“千年商港”精神史诗背后的文化密码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史春波 马黎 蒋文俐

瓯江畔,温州朔门古港展陈的沉船和瓷器,重现了“千年商港”的繁华;而在状元岙港区内,集装箱卡车穿梭往来,装载集装箱的货船驶向远方……

古与今的交融,对话,呼应,背后蕴含的是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温州这座千年港城崛起的密码。

温州,古称东瓯,位于祖国东南沿海,是一座拥有千年开埠通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温州自东晋建城伊始,温州城就与港口、江海密不可分,有着“东南之沃壤,一都之巨会”的美誉。

从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遗址朔门古港,到如今现代化的港区码头,温州港与温州城始终同频共振、共生共荣,一步步“破茧成蝶”,绘出一幅港产城深度融合的新时代画卷。

让我们穿越古今变换的场景,倾听东海边畅响的不绝弦歌。

古港遗韵:千年潮声里的文化密码

走进温州朔门古港的考古现场,是一个下雨天,一些遗迹被标上了“北宋”、“元代”等时代的印记,似乎让人一下子穿越进了岁月的烟雨,穿进了历史的长河。

回到2021年深秋的瓯江北岸,朔门古港遗址考古现场笼罩着一层薄雾。

在这片被现代城市道路覆盖的土地下,当挖掘机铲头意外触碰到坚硬的木质结构时,整个考古队沸腾了:一艘长18米的宋代沉船正以侧卧的姿态现世,水密隔舱板保存完好,舱内整齐码放着成摞的瓷罐,罐底“温州天富南监”的墨书清晰可辨。

“这是宋代官方盐场的运输船!”考古人员的声音里带着颤抖,仿佛听见了八百年前纤夫的号子穿透时空。

考古人员提取到了一枚铜钱,刷去泥土,上有“大观通宝”四字,宋徽宗亲笔题写的瘦金体。这是他在位期间铸造的铜币,亲手书写钱文,被称作“御书钱”。

一艘宋代海船,停靠在温州朔门古港的码头边,船上还剩4只“酒瓶子”,以及这一枚掉落的铜钱。

人去船空,水天平静,直到800多年后的今天。

一则新闻在全国刷屏:2021年10月,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望江东路东部,属于闹市区的温州古城北大门——朔门,发现了这艘沉船。不止是它——8座码头、2艘沉船、1条木质栈道、多组干栏式建筑等重要遗迹、温州古城的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迹,以及数以10吨计的各类瓷器残件。主要遗存年代集中在宋元时期。

那年,在配合望江路下穿工程项目基本建设的考古工作中,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被发现。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发掘,它像一幅古画,一点一点揭开,完整地展开于眼前。

“千年商港 幸福温州”——温州的那句金名片,有了硬核物证。

下穿工程的止水桩还留在现场,包围着一个古代遗址现场。用考古人的话说,这是城市主干道向文物让路的典型事例,这也是温州人敢为人先的生动体现。

这是一艘福船,古代四大船型之一。沉船的龙骨、鱼鳞状搭接、隔舱(水密舱)造型设计,是宋代造船工艺的“铁三角”,这三项创新技术,为航海速度和安全提供了保障。

谁造的船?

宋代,温州最大的官办造船场,就在距遗址一公里的郭公山沿江一带。船场官府置官兵252人,并雇有大批工匠,负责造船、修船等工作。北宋赵㞦《温州通判厅壁记》说:“又远近良材由此取道,于是漕运与诸官舟实造于此。”

从元祐五年(1090)到政和四年(1114),温州和宁波造船数量排在全国首位,有定额——“岁造船以六百只为额”,是当时全国十大造船场之一。到了南宋绍兴元年(1131),温州年造船340艘,此外还建造战船、漕船、商船和出国使船。

这艘船要去哪里?似乎还没有装货。还是说,它刚从哪里回到温州,正卸完货,还带回了离家多年的人。

一切已不得而知。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瓷片,以10吨计,而且九成以上为龙泉瓷,且绝大多数没有使用痕迹,应该是贸易瓷在储存、转运过程中的损耗品,大致可以分为北宋末到南宋初、元末到明初两个阶段。

因此,龙泉瓷被称为大航海时代之前,我国推出的第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品。而温州凭借其发舶港口地位以及江海中转节点,成为龙泉瓷外销的主要集散地和起点港。这次发掘揭露的码头遗迹群及海量瓷片堆积,提供了关键物证。

全国十大考古评选给朔门的颁奖词:朔门古港遗址坐实了温州是龙泉瓷外销的起点港,也为温州是“海丝”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关键物证。

朔门港口的出土品不仅有龙泉窑、瓯窑,还发现了国内各大窑系的产品,包括景德镇窑、建窑、定窑、磁州窑等南北各地的窑瓷产品,展示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的整体面貌。

如果说,“南海Ⅰ号”沉船展示了古代海船船货装载的情况,那温州港则再现了古典时代海港城市货运集散的情形。

窗外,江心屿的塔影,与模型船帆重叠,恍若古今航运文明的对话。这座始建于唐宋的航标塔,与古港遗址遥相呼应,构成了“城、港、航”三位一体的文化地标。

港城共生:在浪潮中书写开放传奇

雨停了,历史中的这些繁华,一切似乎又消失在江风中,消失在潮声里,又一切在新的时空里再现。

和千年前的朔门港相比,如今的温州港在新的时代里,承载了新的时代使命,书写了更为厚重的传奇。

这背后,依然是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是温州人敢闯敢拼的精神注解。

瓯江路海港大厦23楼,300平方米温州港展示厅里,是温州港集团企业文化展示窗口和职工港情港史的教育基地。

展厅分为历史溯源、今日成就和未来展望三个部分,展示了温州港从早期萌芽到发展成为国家重要枢纽港的成长历程。展厅内的展品多以图文资料为主,也有少量文物的复制品,看过的人,大都被其丰富的内容和精美的细节所吸引。

展厅的入口设计也较有新意,其地面是一幅用米黄色大理石浅雕的正方形古代温州港地形图,顶上则是一个由圆形鸟虫体篆刻的“瓯居海中”造型。据说,这个设计是对古代天圆地方说的一种照应,同时也暗示了港口建设的起步和发展。

温州港作为全国沿海27个主要港口之一,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是温州及周边地区和浙西南地区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战略资源。

温州港总体规划于2008年获批,定位为集装箱运输支线港,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规划布局为“一港七区”,规划港口岸线189公里,港口以能源、原材料等大宗散货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积极发展集装箱干线运输,逐步发展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管理高效、效益显著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港口。

这背后,是温州交通人“闯”与“创”的生动实践。

比如电气维修工胡铁琪从新兵成长为“浙港工匠”,这位来自状元岙港务分公司的年轻技术骨干,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书写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胡铁琪的努力不仅使他多次荣获市级技术能手称号,还在2024年宁波市港口电气维修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堪称电气维修领域的佼佼者。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参与多项实用新型专利的研发,以期为公司带来更高效、更可靠的技术解决方案,展现出其卓越的创新思维。

在员工金窈如的演讲《温州港:时代浪潮中的奋进之歌》中,更是生动体现了员工们在筑梦途中所付出的努力与奉献。金窈如将温州港赋予了更深的文化内涵,传递出一种不畏艰难、努力进取的精神,展现了温州交通行业员工的昂扬斗志。

文明新章:在传承中奔赴星辰大海

当朔门古港遗址的VR影像重现宋元码头的繁忙,当瓯塑《千年商港 幸福温州》将山海港城浓缩于方寸之间,温州港的文化基因正以全新方式传承。

在“海丝申遗城市联盟”中,温州正推动古港遗址与江心屿双塔联动申遗,打造“世界海丝港口展示窗口”;在“千年商港 幸福温州”的城市定位中,港口文化节、海丝市长论坛等活动,让古老文明与现代活力交相辉映。

傍晚的温州港务大厦顶层,“港魂”主题展厅迎来最后一批参观者。站在展厅落地窗前,夕阳给整个港区镀上金边。远处,万吨轮的灯光与江心屿双塔的航标灯交相辉映,千年古港的涛声与现代港口的机械轰鸣编织成独特的交响。

一位已经退休的温州交通人望着江面闪烁的灯火,仿佛看见三十年前那个在暴雨中狂奔的自己,看见千年古港在每一代人手中的嬗变。

这是无数交通人的声音,混着咸涩的海风:“你看那双塔,千年来一直在为船只指引方向,我们交通人,不就是要做这样的灯塔吗?”

潮水在脚下奔涌,带着宋元的瓷片、近代的汽笛、今日的智能信号,向大海深处绵延。

温州港的故事,从来不是单纯的港口进化史,而是一座城市与海洋对话的精神史诗——在变与不变的永恒辩证中,敢为人先的基因如同瓯江的浪花,永远奔腾在时代的潮头。

当第一颗启明星升上夜空,港口的灯火次第亮起,照亮的不仅是万吨轮的航道,更是一座城市向海而兴的永恒航向。

站在瓯江入海口,回望千年港史,变的是码头的形态、船舶的动力、贸易的版图,不变的是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血脉。

从朔门古港的青瓷外运到状元岙港区的智能作业,从永嘉学派的“义利并举”到新时代的“一带一路”,温州港始终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桥梁。而温州交通人,便在这潮起涌动中一路踏浪而行,逐浪而上!为守望,更为开拓!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旅游   瓯江   商港   温州   史诗   千年   密码   精神   文化   港口   遗址   龙泉   沉船   通人   宋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