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涨得看不懂了

随着二季度外需的压力逐渐显现,市场会更清晰地认识到关税不是闹着玩的。

今天中芯国际为什么大跌4%?还不是因为给出了预计二季度收入环比下降4%到6%的业绩指引?

虽然指引不及预期,但我们要给中芯国际点赞,只有业绩信息公开的越来越透明,信息勾兑的空间才越少,对散户公平,市场也有效。

基于外需的压力,5-6月内需板块大概更有可为。

银行上涨的理由

而内需也分很多种,白酒是纯内需,但太看重场景和基本面了,就算是炒作也缺少逻辑。

地产的道理一样,滨江和保利,这些相对优质的地产股已经跌回425政治局会议的启动前了。

想来想去,资金更容易把目标放回到银行和电力上。

有分红、基本不受外需冲击,还带点公用事业属性。

但有朋友说了,不对啊,我自己就在银行打工啊,业务压力很大,为什么银行还能涨。

你不懂?

那就对了,我也不懂。

银行确实是标准的顺周期品种,在宏观经济压力变大,净息差收窄的背景下,基本面其实是在变差的。

一个直观的例子,一季度招行、兴业、平安、民生这些股份行的个人贷款增速低于全行平均贷款增速,说明个人消费的压力还在拖后腿。

这是实话。

但如果是比差的话,银行的股息率确实还行,尤其是国有大行还有央企注资补充一级核心资本。

如果硬要选,能分红但长得有点多了的银行和纯流动性驱动、想尽办法减持套现的其他股票,你选哪个?

这么看,银行不仅涨得对,而且涨得好。

其次,公募《高质量发展意见稿》出来之后,主动基金会更有动力围绕指数做增强。

而指增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别对指数有太严重的偏离。

而2024年年报显示的公募基金对申万一级行业的配置情况中,银行是被低配最多的板块。

后面至少得回到标配吧?

在严重欠配的公募把银行的仓位打上去之后,部分大行的鱼尾行情可能就差不多了。

且涨且珍惜。

一些想明白了的基金经理

机构爱买银行的本身不多,我还记得2020年好多买四大行吃股息的散户,互相打气解释银行股不涨的理由时,就想过这是散户抱团股,机构没动力给散户抬轿子。

果然股票不涨的时候,大家能想到的理由千奇百怪,但只要能赚真钱,早晚还是会价值发现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市场对高端白酒争议来争议去,但我对头部股票还是有信心的原因之一。

能赚真钱的公司,多少还是让人放心。

而且,就算公募买得少也不代表没人买。

比如下礼拜要发新基的安信张明,建行、工行长年是前十大重仓,他师傅姜诚,也一样。

还有在2020年那波银行股不受待见的环境里,白纸黑字看好银行股,直言买银行就是买国运的赵晓东。

鹏华伍旋,这些年在前十大里出现过股份制零售行、国有大行,以及现在的成都银行,业绩曲线也相当稳健。

这些都是长年持有银行股的基金经理,他们的基金波动率是不是更低?

有意思的是,都是鹏华的基金经理,伍旋管基金这么多年了,规模还不到40亿,而闫女士早就破百亿了。

再看两人职业生涯可比区间的净值走势——

看到这种情况,有时我也特幻灭,啥投资者教育,最后还是得靠实打实亏损来实现。

如果暴涨意味着暴跌,那除非你的交易能力特别牛逼,不然投资人大概率赚不到钱。

以前由于激励机制的原因,基金有动力做高锐度,甚至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涨得好你拿不住想卖飞,波动大但套住了反而能“沉淀”下来。

这对吗?

所以公募改革方案,绝对是业内懂行的人设计的,切中了痛点,短期会痛苦,但打通了长期的收益、收费逻辑之后,公募才有可能迎来更好的发展,当前前提是“劣币别再驱逐良币了”。

其实除了传统的价值股基金经理之外,一些原本主做成长股的基金经理,也开始“顿悟”。

去年写交银的高扬,他提到了郭斐。

郭斐以前是成长股的风格,抓渗透率,抓成长空间,成长股基金经理该研究的他都研究,但从去年开始,明显感觉到对成长股兴趣淡了。

A股的很多成长股波动实在太大,涨上去净值也不好守住,还不如研究股息。

现在翻郭斐的季报,特好笑。

去年说自己加仓了几只4个点股息率以上的股票,现在是“面对不确定性,我们比过去更为看重估值和 ROE 所处的周期位置,买得便宜以及买在周期的低位是我们希望对组合留有足够的安全垫,如果还能有可观的股息回报作为保护则更佳——我们深知,低回撤才是长期复利的核心来源。”

昨天我统计了一下,郭斐这几年基金的波动率和业绩标准差,应该是交银基金经理里最好的,效果立竿见影。

我们特别警惕估值的下降,但估值变低一定是坏事吗?

昨天看雪球鹿鼎公的发言,他说别人是赚拔估值的钱,他是赚估值下降阶段,分红上升的钱,其实这就是两种投资者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

我希望未来后者能变多一些。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等判断进行投资的参考。我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不代表我司的正式观点。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以及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发布的正式公告和有关信息,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风险评级,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中国证监会的注册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以上材料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运营人员,谢谢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1

标签:财经   银行   基金   股息   经理   散户   投资者   压力   风险   内需   证监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