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5年8月的一个午后,某果菜批发市场。空气里混合着柴油、烂菜叶和一种难以名状的“生化武器级”气味——榴莲。
我数了整整两小时,从眼前走过的顾客里,女性与男性的比例是 17:3。
其中一位穿碎花连衣裙的姑娘,手里拎着三只泰国金枕,目测总价值接近八百元。她边走边在微信群里发语音:“姐妹们,今晚开榴莲趴,带男朋友的自觉AA,不带男朋友的当我请客。”
那一刻,我的脑海里回荡着一个声音:
为什么都是女的买榴莲?
(二)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翻遍了能找到的资料。汇丰银行2023年的报告显示,中国吃掉了全球91%的榴莲;网易在同一年发文称,女性是榴莲消费绝对主力;行业白皮书补充了一个细节:女性不仅买得多,而且复购率、品牌忠诚度全部碾压男性。
数据冷冰冰,却让我想起另一个更滚烫的词——“性别消费鸿沟”。
于是我决定把榴莲放进东亚社会的显微镜下,像剥榴莲壳那样,一层一层把“为什么都是女的买榴莲”剥到见血。
(三)
第一层壳:味觉驯化
榴莲的基因里写着“叛逆”。它用硫化物、脂肪酸和醛类分子,向人类的嗅觉系统发起自杀式袭击。
男性平均拥有更多的二型嗅觉受体,对“腐烂洋葱”味道更敏感;女性在长期进化里,对发酵类气味(奶酪、酸奶、酒酿)的耐受度反而更高。
于是,当男性还在纠结“这玩意是不是坏了”的时候,女性已经能分辨出金枕、猫山王、黑刺的微妙差别,并熟练地用“奶香回甘”“纤维细腻”来点评。
味觉差异只是起点,真正让女性一路狂奔的是社交媒体。
在小红书搜索“榴莲”,有260万篇笔记,其中92%的发布者是女性;抖音话题#今天也要榴莲自由#播放量78亿,评论区里高频词是“姐妹”“冲”“给我寄”。
算法很快学会:只要多推一条榴莲切片爆浆的慢镜头,就能让女性用户停留时长+17%,带货转化率+23%。
于是平台、商家、KOL 形成了一套“女性味蕾—内容—消费”的闭环:
味道越冲,内容越炸,流量越爆,卖得越贵。
男性?对不起,算法默认他们看见榴莲就滑走,直接不给流量。
(四)
第二层壳:钱包与权力
很多人下意识会说:榴莲贵,女人敢花钱。
但“贵”只是表象。真正值得追问的是:在东亚,谁拥有“非必要支出”的决策权?
我拿到的一份家庭记账APP匿名样本(120万条,2024Q2)显示:
- 家庭水果支出中,女性付款占比73%,男性付款仅占19%,其余为混合账户。
- 榴莲客单价142元,女性用户人均每月2.3次,男性0.4次。
- 当榴莲价格>200元/只时,女性仍愿意购买的比例是男性的4.6倍。
这组数据背后,是东亚城市婚恋市场里一条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车房归男人,吃喝玩乐归女人。”
男性在“大宗资产”上背负更高的社会期待,于是他们在日常消费里自动开启“性价比”模式;
女性则把“对自己好一点”当成反抗结构性焦虑的出口。
榴莲恰好踩在那个出口上:
它足够贵,能满足“我值得”的心理补偿;
它足够臭,可以对外宣布“我就喜欢,你管不着”;
它足够上镜,能在朋友圈完成一次小型凡尔赛。
于是,榴莲从水果升级为“都市女性身份徽章”。
在直播间里,主播喊的从来不是“老铁双击666”,而是“姐妹,榴莲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屏幕外的男人面面相觑:我一个月薪两万、背着房贷的社畜,怎么可能为一只400块的猫山王买单?
他们不知道,在女性消费语境里,“榴莲自由”是一种对父权无声的嘲笑:
你们负责杠杆,我们负责糖分。
(五)
第三层壳:身体政治
如果只有钱包,还不足以解释“为什么都是女的”。
真正让女性对榴莲上瘾的,是它与女性身体隐秘的共谋。
中医认为榴莲“性热”,可活血散寒,缓解痛经;
现代营养学则补充:高色氨酸→血清素→情绪修复;高叶酸→备孕神器;高钾→去水肿。
于是,小红书出现一类爆款笔记标题:
“姨妈第一天,一只榴莲把我从地狱拉回人间”
“试管移植前,医生让我每天两瓣榴莲增厚内膜”
“产后第15天,榴莲鸡帮我下奶3小时180ml”
在“身体即战场”的今天,女性用榴莲向子宫、卵巢、乳腺发出温柔的信号:
“别怕,我来养你们。”
这种身体叙事,男性天然缺席。
他们既不会经历痛经,也不会被长辈催“吃点热的暖宫”;
他们更不知道,当一个姑娘在深夜独自剥开一只3.5斤的干尧,那一刻的仪式感,堪比《最后的晚餐》。
(六)
第四层壳:社交资本
榴莲的社交属性,是压垮男性用户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一线城市的精品超市,榴莲被切割成“巴掌盒”:三瓣肉、一把叉子、一张湿巾,售价59元。
买它的人,多半是为了拍照。
光线要暖,叉子要斜45度,露出饱满的果肉纤维;文案要暧昧:“今晚的卡路里,拜托榴莲帮我封印。”
这一套动作里,男性找不到可插入的社交脚本。
他们的朋友圈模板是:“茅台开箱”“新车下地”“显卡到货”,
突然插入一只榴莲,只会显得画风清奇。
于是,女性用榴莲完成了一次“同性社交”的精准筛选:
吃榴莲的才是“我们”,不吃的是“他们”。
在豆瓣“榴莲姐姐”小组里,3万成员每天讨论三件事:
哪家店今天开A级猫山王;
如何用榴莲做巴斯克蛋糕;
男朋友嫌臭要不要分手。
男性被排除在话题之外,就像被排除在卫生巾团购群一样自然。
久而久之,连男性自己也默认:榴莲是女人吃的,我只管埋单就好。
(七)
第五层壳:供应链合谋
当需求端出现“性别单边主义”,供给端迅速跟进。
2024年起,头部电商把榴莲广告投得铺天盖地,却几乎放弃了男性渠道:
- 直播间背景色:莫兰迪粉、鼠尾草绿;
- 文案关键词:姐妹冲、宠爱自己、姨妈神器;
- 赠品:Hello Kitty贴纸、香氛蜡烛、发圈。
线下商超更赤裸。上海某高端超市把榴莲区布置成“自拍圣地”:
粉色霓虹灯牌写着“LiuLian Girl”;
巨型毛绒榴莲公仔,女生排队打卡;
连价签都是手写花体英文:Dear, treat yourself.
男性顾客走进这片区域,像误闯女厕所,尴尬而多余。
物流端也在加速“女性化”。
过去,整只榴莲靠“男人抗上楼”是常态,如今却被“30分钟闪送+小姐姐送货上门”取代。
骑手清一色姑娘,制服是樱花粉POLO衫,背后印着一句口号:
“我们不生产榴莲,我们只是榴莲自由的搬运工。”
至此,从种植园—冷链—直播间—到家配送,整条产业链完成了“去男性化”改造。
男人连“搬榴莲”的体力优势都被剥夺,彻底沦为局外人。
(八)
第六层壳:情感代偿
在东亚,女性对榴莲的狂热,还藏着一个更灰暗的心理代偿:
当婚姻制度变得高成本、高风险,当“恋爱降级、单身盛行”,
榴莲以“高热量+高单价+高话题度”的三高特征,成为“低成本亲密关系”的替代品。
它不会PUA,不会冷暴力,不会出轨,不会问“今晚是不是又胖了”。
剥开榴莲的瞬间,浓烈的甜香扑面而来,像一场无需负责的拥抱。
直播间里,姑娘们把榴莲称作“臭宝”,
弹幕刷屏:“臭宝今晚陪我睡”“臭宝比前男友香”。
这不是玩笑,这是真实情感需求的投射。
在“孤独经济”里,榴莲填补了宠物、手游、盲盒之后的最后一个缺口:
可食用、可拍照、可社交、可疗愈。
相比之下,男性对情感代偿的需求,更多被“虚拟偶像”“二次元手办”分流,
于是,榴莲的性别鸿沟愈发不可弥合。
(九)
尾声:榴莲里的东亚寓言
傍晚,我离开江南果菜批发市场。
身后,一只榴莲被熟练地剥开,金黄果肉溢出奶油般光泽。
拍照的姑娘凑近闻了闻,笑得像拥有了全世界。
我突然想起鲁迅的一句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在榴莲面前,东亚男女的悲欢也从未相通。
女性把榴莲当自由、当疗愈、当社交货币;
男性只看到一只昂贵的、会熏臭冰箱的怪味炸弹。
榴莲像一面镜子,照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处境:
一边是被房贷、彩礼、职场KPI压弯的男性;
一边是被月经、年龄、婚育焦虑追赶的女性。
他们在同一片土地擦肩而过,却活在平行的消费宇宙。
也许有一天,当男性也能毫无负担地为自己买一只猫山王,
当女性不再需要靠榴莲证明“我值得”,
榴莲才会回归成一只普通水果。
但在那之前,
“为什么都是女的买榴莲?”
答案只有两个:
因为男人不被允许;
因为女人需要被看见。
更新时间:2025-08-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