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咬金做了两件事,让李世民和李治都很高兴,怪不得能安享晚年

谈及大唐朝的开国元勋,那确实是星光熠熠,猛将如云。但若论及谁的结局最为圆满、活的最为滋润,并且总能让太宗李世民和后来的高宗李治都心生欢喜,那么程咬金确实称得上是独一份。

人们熟知的“混世魔王”形象,多来自演义小说,而历史上的程咬金(程知节),出身并非草莽,而是济州东阿的地方豪强,少年时便以骁勇闻名,且其主要武器是威力强大的马槊,并非只会那戏剧性的‘三板斧’

程咬金作战勇猛是史实,但若说他仅靠匹夫之勇就能在风云变幻的朝堂局势中安稳度日、寿终正寝,那未免低估了他。程咬金此人,看似粗豪,内心却明亮得很,自有他一套独特的处世智慧。

历史上,有两件关键大事,程咬金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和后来的唐高宗李治都对他颇为满意,也难怪他能安安稳稳活到近八十高龄,含笑而终。

我们先谈这第一件事,它发生在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之变”之前,关乎生死存亡,至关重要。

第一件事:太子步步紧逼,程咬金誓死不离秦王府

时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大唐王朝已建立数载,但内部的纷争与较量却远未平息。高祖皇帝李渊虽居帝位,但他膝下两位杰出的儿子——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

李建成身为长子,占据太子之位,有四弟齐王李元吉为其羽翼,并得到部分朝臣的支持。而李世民则功勋卓著,麾下汇聚了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一批骁勇善战、忠心耿耿的将领,声望日隆。如此一来,太子李建成心中自然难以平静,眼看二弟的声势甚至盖过了自己这位储君,危机感与日俱增。

于是,李建成与李元吉便开始谋划如何压制李世民。直接对抗风险太大,李世民及其部属并非易与之辈,且高祖皇帝虽在情感上或有偏向,但对李世民的赫赫战功亦是认可的。因此,他们选择了更为隐蔽的手段——削弱秦王府的力量,意图先行剪除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程咬金,便是他们急欲清除的关键人物之一。原因无他,这位以马槊精湛、勇冠三军而闻名的将领,不仅作战勇猛,性格豪爽,在秦王府中人缘极佳,更关键的是,他对李世民忠诚不二,是那种“主公指向哪里,俺老程就打向哪里”的铁杆支持者。这样的人物留在李世民身边,对太子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潜在威胁。

于是,太子李建成便在高祖皇帝李渊面前进言构陷。史书虽未详述其具体言辞,但无非是添油加醋,指称程咬金或对朝廷存有二心等等,专拣李渊内心可能存在的顾虑之处着墨。

李渊在处理儿子们的关系上,时常显得优柔寡断,试图平衡各方,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听闻太子这番言语,加之可能确实觉得秦王府影响有所扩张,需要加以抑制,便下达了一道诏令:任命程咬金为康州刺史,即刻离京赴任。

康州(今广东德庆)地处偏远,在当时远离都城。这道任命,明眼人皆知其并非擢升,而是变相的贬谪与流放,是太子李建成试图将程咬金调离李世民身边,削弱秦王影响的策略。

程咬金自然深知不能离开。他清楚地认识到:太子的行动已经开始,先是针对他程咬金,下一步便可能是秦琼、尉迟恭,最终的目标无疑是秦王本人!

他当即做出了决定,必须让李世民彻底认清当前的危局,于是连夜去见了秦王李世民。

据《旧唐书·程知节传》记载,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建成忌之,构之于高祖,除康州刺史。知节白太宗曰:“大王手臂今并翦除,身必不久。知节以死不去,愿速自全。”

程咬金的意思很明显:现在(太子他们)正要把您身边的得力干将一个个都除掉,这样下去,您本人肯定也危险了,撑不了多久的。我程咬金,就是拼了这条命,也绝对不会离开您,恳请您赶快拿定主意,保全自己要紧啊。

虽说后来程咬金还是遵命前往康州担任刺史,但他的这番话却字字句句如同重锤,敲击在李世民的心头。不仅表达了誓死追随的决心,更重要的是以最直接的方式点醒了李世民,促使其下定决心应对危局

这不仅让李世民看到了他的忠勇无畏,更认识到他并非仅凭蛮力作战的莽夫(历史上的程咬金,虽以勇猛著称,却并非只有匹夫之勇,其能在关键时刻做出如此判断,也印证了这一点),而是能在关键时刻洞察局势、敢于仗义执言的忠臣良将。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距离“玄武门之变”还有两年,程咬金便有这种认识,说明此人颇有眼光和头脑,绝非莽夫一个。

因此,玄武门事变成功后,程咬金自然地位显赫,成为太宗皇帝最为信任的股肱之臣。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临终前,曾将程咬金叫到身边,让他统率飞骑军从翠微宫护送太子李治回朝继位。为了保证李治顺利继位,程咬金在皇宫外守护了整整3个多月。

由此可见,在李世民的心目中,程咬金是绝对可以信任之人。

第二件事:老将受命征西突厥,给予新君尊重与支持

岁月流逝,转眼间数十年过去。当年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已年迈,最终龙驭上宾。继承皇位的是太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

高宗皇帝李治,性格相较于其父更为温和内敛。但他即位之初,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小。对外,西突厥等边疆势力时常滋扰生事;对内,太宗皇帝留下的那批功勋卓著的元老重臣,个个德高望重,如何有效地获得他们的信服与支持,树立自身权威,同时又能确保边疆稳定,是摆在他面前的严峻课题。

恰在此时,西突厥问题再次凸显。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西突厥首领阿史那贺鲁反叛,侵犯大唐西部疆域,使得边境不宁。高宗皇帝决定派遣大军征讨,以彻底解决这一边患。

那么,由谁来担任这次西征的统帅呢?朝中不乏能征善战之将,如苏定方、薛仁贵等后起之秀均已崭露头角。但高宗皇帝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颇感意外的决定:任命程咬金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主持此次西征军事。

要知道,当时的程咬金,已是年近七旬的老者,早已过了冲锋陷阵的黄金年龄,而且程咬金自李世民即位后几乎很少参与外出征战,更没有大兵团指挥作战的经验。让这样一位高龄老将重新披挂上阵,领兵远征数千里之外的西域,与剽悍的突厥骑兵周旋,这是否合适?

许多人或许心存疑虑。但程咬金本人接到任命时,虽然也感到意外,但还是欣然前往。

至于那次西征的具体战况,过程确实遇到了一些波折。副大总管王文度从中作梗,不仅延误了战机,甚至有滥杀降卒之举,给战事蒙上了阴影。程咬金最终未能彻底解决阿史那贺鲁(此功绩后由苏定方完成),还因受到王文度事件的牵连而被免官。

按理说,王文度矫诏是要被斩首的,而程咬金作为主帅不作任何分辩,就轻易听信王文度的话,罪名也不小,按律连坐也得处斩。

但令人意外的是,李治仅把两人免官,没过多久便又重新起用。

而这一年年底,李治刚好做了一件大事,引起了朝堂上的极大震动,即“废王立武”,将原配王皇后和萧淑妃贬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这件事进入白热化状态时,正是程咬金出征西突厥之际。

程咬金作为李世民留下的前朝老臣,奉命执掌禁卫军,护卫长安,位高权重,自然成为朝中一派。

李治在这个关头将久不上阵且年近七旬的程咬金外派出去征战,其目的不言而喻,为的就是在“废王立武”时期让程咬金不要参与进来,靠边站。

程咬金是何等聪明之人,他怎能不知道李治的意图呢?

再者王文度矫诏之时,苏定方就说要么让王文度把皇帝奉命节制程咬金的密旨拿出来,要么先把王文度抓起来,但程咬金都没听,反而王文度说什么,他就信什么。

如果王文度没有李治的授命,就是给他一百个胆子都不敢矫诏。

结果是,两人这么大的罪过,仅仅是被免官,没过多久又被重新起用,李治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就是要让你程咬金离开长安,靠边站。

所以,程咬金很识趣,深知“功高震主”之理,主动放弃了“灭国之功”,但是让李治特别高兴,你老程识实务,不愧是父皇留下的心腹之臣。

不过,李治并没有怠慢这位三朝老臣,还是任命他担任了岐州刺史。

没过几年,程咬金便主动请辞,告老还乡,回家享清福去了。

麟德二年二月七日(公元665年2月26日)程咬金在家中安然去世,享年77岁。唐高宗下令追赠其为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赐谥号“襄”,陪葬昭陵。

因此,这位并非演义中那般全然粗莽的卢国公程咬金,能够历经太宗、高宗两朝,始终获得信任与优待,最终以七十七岁高龄安然辞世,并荣获陪葬昭陵的殊荣,这绝非仅仅是运气使然,也非全凭所谓的“福将”光环。这背后,是他那种看似粗犷实则通透的生存智慧,是他那份对李唐王朝两代君主始终如一的赤胆忠心,共同为他铺就了一条通往荣华与善终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1

标签:历史   安享晚年   李世民   秦王   太子   突厥   皇帝   刺史   高祖   公元   作战   勇猛   高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