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美元兑港币汇率自2020年以来首次触及7.75的“强方兑换保证”水平,一天后,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香港金管局”)披露斥资465.39亿港元购买美元,以捍卫港币联系汇率制度,这是香港金管局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单日美元购买操作,也是该局近五年来首次入市启动“接钱”。
不过,仅仅三天后,这一纪录再次被刷新。
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随着港元汇价兑每美元长时间触及7.75“强方兑换保证”,5月6日清晨,香港金管局再度出手,承接78.12亿美元沽盘,向市场注资605.43亿港元,以维持港元汇率稳定。
连同5日亚洲交易时段香港金管局注资的95.32亿港元在内,四天时间里,香港金管局已三次触发“强方兑换保证”,累计注资1166.14亿港元,银行体系结余将升至近1614亿港元。
对此,香港金管局发言人表示,近期港元偏强主要由于股票投资相关的港元需求增加,支持港元汇价。
那么,在香港金管局此番入市“宏观调控”过程中,银行体系总结余高低为何受到关注?港股走强,为何会影响港汇走势?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港币的联系汇率制度。
联系汇率制度设计初衷及政策实施预期,是使港元兑美元保持在7.75至7.85区间内,在该制度下,港元拆息在理论上可被理解为应趋近于美息。这就要求香港金管局提供兑换保证:承诺在7.75港元兑1美元的“强方兑换保证”水平,按银行要求卖出港元或买入港元,从而令港汇恢复7.75至7.85兑换范围。
这种承诺的直接抓手之一,就是银行体系总结余变化,即当港元因种种原因出现短缺或触及“强方兑换保证”,香港金管局会从银行“购买”美元,转换后的港币计入持牌银行结算户口,从而增加总结余。
“弱方兑换保证”被触发后,香港金管局卖出美元买入港元,资金随之流出港元体系,银行体系总结余相应下降,市场上港元流动性有所减少,港元拆息有动力逐步上升至与美元息差收窄,从而抵销套息交易、减少资金流出港元。反之亦然。
但这种强方/弱方兑换保证“接手”只是辅助手段。满足各类行业资金需求、消化资金变动的主渠道或主调控池,其实是当地的银行体系。
这就是上述“银行体系总结余”,即香港各家银行设于香港金管局结算户口的结余总和。银行可用该结算户口与香港金管局、与其他本地银行之间进行支付结算。而类比货币局制度和一般中央银行制度,香港银行体系总结余账户,本质上可被理解为类似商业银行在央行开立的备付金账户。
在此基础上,香港(港元)同业拆借市场机制才是当地银行体系最重要的港元流动性来源。而对部分银行来说,管理流动性需求的工具,除该同业拆借市场,还包括香港金管局所提供的灵活贴现窗操作。在香港金管局设有港元结算户口的银行,可凭所持外汇基金票据及债券作抵押品订立回购协议,通过贴现窗借取港元资金。
在贴现窗中,香港金管局向银行收取利率,被称为“贴现率”,其采用“基本利率”计算。联系汇率制度下,香港的基准利率(即贴现窗基本利率)直接挂钩美国基准利率,美联储货币周期因此会影响港汇与港元利率。
而从年初开始至今,中国香港当地多家银行通过该贴现窗机制频繁借用相对更高利息资金,意味着当地港元流动性偏紧已持续数月,这也被认为是股市火热的重要标志。
从宏观层面看:在4月初美国宣布“对等关税”政策前,4月3日港汇收报7.77795,相较于2月12日的7.79365,两个月内已累升逾0.20%。除3月26日(约1998亿港元),此期间每个交易日港股成交额均超2000亿港元。
而据每日经济新闻消息,在5月6日举行的香港财经事务委员会会议上,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透露,港元本轮触发“强方兑换保证”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与股票投资相关的对港元需求增加,过去几个月南向资金流入不少;二是市场变化后,有不少做空亚洲货币的仓位都已平仓;三是未来对港币的需求还会增加。市场也能看到这一点,一方面,可能会有一些重磅大型的IPO在香港进行;另一方面,未来两三个月是香港上市公司的派息期,对港元的需求还会持续。
其中,中国香港金融市场中最受关注的港元需求之一,仍是新股上市导致的“活水涌港”。
余伟文透露,第二季度以来,香港交易所新股上市申请数目保持稳健,共有120宗申请正在处理中。而以5月2日截止的沪上阿姨(02589)新股招股认购为例,其孖展(即保证金,投资者可用其进行杠杆交易)超购逾3300倍,冻资达940亿港元左右,就被部分金融分析人士指出是此次香港金管局入市的直接原因之一。
此外,作为“杭州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以及宁德时代这些重点企业,则有望于二季度在港上市。不仅如此,蚂蚁集团据多方报道也正计划将旗下蚂蚁国际单独在港挂牌。
这样来看,在充足的外汇储备及坚实的经济基础上,近日港股市场火爆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流动性联通,造成港元资产需求增加,进而带来港汇与港元利率波动。
正因如此,香港金管局“接钱”或许刚刚开始。按照以往经验,类似动作一旦开启往往会多次进行,这意味着本轮港汇或许仍有一定走强空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文字 罗皓 王奕然 整合自 证券时报 第一财经 《财经》杂志 每日经济新闻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