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进击的鸡博士
编辑:进击的鸡博士
最近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几件大事,且都和美国有关。
一边是美国政府没花新增资金,就拿到了英特尔近10%的股份。
另一边是台积电被美国推动赴美建厂,却接连遭遇用工难、补贴拖、技术受限的麻烦。
这两件事表面上看没什么关联,实则都是美国为掌控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布下的棋子。
我们来看看美国是如何操作的?台积电又为何陷入被动?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2025-08-19 13:16【特朗普强势介入芯片行业】
先从英特尔的股权变动说起。
此前美国为扶持本土半导体产业,推出《芯片与科学法案》,承诺给英特尔等企业发放补贴。
但这次美国没有按常规直接给钱,而是选择了一种更特殊的操作——将原本承诺却未发放的补贴,直接转换成英特尔的股份。
具体来看,美国计划转换的资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芯片与科学法案》中尚未支付的57亿美元,另一部分是国防部“安全飞地”项目的32亿美元,两笔资金合计89亿美元。
通过股权转换,美国政府一下子持有了英特尔9.9%的股份,超越贝莱德成为英特尔最大股东。
美国商务部长随后公开表示,这次操作未投入新增资金,却让美国成为英特尔近10%的持有者,是美国科技产业的重要进展。
而且美国还额外获得了一份为期五年的认股权证,未来可按每股20美元的价格,再认购英特尔5%的股份。
这种被称为“黄金股”的设计,美国方面解释是为确保企业遵守相关承诺,但从实际影响来看,这相当于为后续进一步介入英特尔预留了空间。
都知道美国一直标榜自由市场,常批评其他国家政府干预企业运营。
可此次不仅直接入股英特尔。此前也曾有过干预管理层的先例——特朗普曾公开要求英特尔时任CEO陈立武离职。
信息来源: 钛媒体 2025-08-13 17:19:02【特朗普在会见英特尔CEO陈立武后态度反转】
即便现在美国声称入股不参与公司治理,但结合过往动作,其对企业的潜在影响力不言而喻。
在美国政府入股后,资本也迅速跟进:软银随即向英特尔投资20亿美元,英伟达也宣布注资50亿美元。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2025-08-20 16:57:36【软银集团斥资20亿美元入股英特尔】
这也让英特尔成了热点,这也说明了美国本质是通过政府力量,引导资本向本土半导体企业集中,意图将英特尔打造成掌控产业链的核心龙头。
美国的半导体布局中,台积电的角色更为特殊。
作为全球先进芯片制造的核心企业,台积电承担了全球九成以上先进芯片的代工任务,这样的行业地位自然被美国盯上。
以国家安全为由,美国推动台积电前往美国建厂,台积电最终承诺投资650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设三座工厂——这也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外国企业直接投资项目。
信息来源: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4-04-09 21:38:03【超650亿美元!台积电将在美国兴建第三座晶圆厂】
然而四年过去,这三座工厂至今未产出任何半导体产品,反而陷入多重困境。
第一个难题是用工适配。
台积电在台湾的工厂以高效著称,员工常需配合紧急生产任务,但美国工人对这种工作节奏适应性较低,不仅不愿加班,对管理模式的要求也更高。
为推进工厂建设,台积电不得不从台湾调派工程师支援,目前亚利桑那工厂2200名员工中,约一半来自台湾。
这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台湾工程师的差旅、住宿等费用均由台积电承担,还直接拖慢了工厂建设进度。
第二个难题是补贴拖欠。
美国当初承诺给台积电的支持包括66亿美元直接补贴和50亿美元低息贷款,但截至目前,仅发放了8亿美元,剩余资金迟迟未到位。
更苛刻的是,美国还附加了利润分成条款:即便后续补贴全部发放,台积电未来每赚取1美元,都需向美国政府缴纳0.75美元。
这种近乎“抽成”的条款,让台积电的盈利空间被大幅压缩,但由于工厂已投入大量资金,台积电只能选择妥协,无法公开抗议。
第三个难题是技术依赖。
台积电虽拥有大量自主专利,每年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研发,但核心技术根基却掌握在他人手中。
一方面,芯片设计的底层技术多源自美国企业,若美国限制这些技术的使用,台积电的专利将失去实际价值;
另一方面,制造芯片的关键设备光刻机,仅荷兰ASML能够生产,而ASML的技术又受美国制约,若美国禁止ASML向台积电供货,台积电将无法开展生产。
此外,台积电的客户中美国企业占比极高,如苹果、高通等,美国对客户的影响力,进一步削弱了台积电的议价能力。
信息来源:直新闻 2024-11-23 22:37【连董事会都要到美国开,台积电真的要变“美积电”?】
这三重压力叠加,让台积电彻底失去了对自身发展的主导权,只能被动配合美国的半导体战略,沦为产业链中的棋子。
将英特尔与台积电的遭遇放在一起,就能清晰看到美国半导体战略的核心目标:并非单纯扶持本土企业,而是通过资本、技术、市场三重手段,实现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绝对掌控。
美国长期以自由市场倡导者自居,频繁指责其他国家通过政府补贴干预市场,可自身对半导体产业的介入程度远超其批评的对象。
仅对英特尔,美国通过此次股权转换及此前补贴,总投入已超110亿美元,还通过黄金股设计保留干预空间,这种深度介入与自由市场的理念完全相悖。
美国推行这一战略的核心理由始终是国家安全。
美国商务部长在采访中曾明确表示,全球九成以上的先进芯片产自距离中国仅80英里的台湾,而台湾与美国相距9500英里,这种依赖模式存在巨大风险。
这番话的实质,是想将半导体产能从靠近中国的区域转移到美国本土,以确保美国在技术领域的安全主导权。
为实现这一目标,美国采用了胁迫性手段:对台积电,通过施压建厂、拖欠补贴、限制技术等方式迫使其妥协;对其他国家的半导体企业,要么要求将产能转移至美国,要么限制其与中国市场的合作。
这种“顺则予、逆则夺”的做法,本质上是半导体领域的霸权主义。
台积电的困境已引发台湾社会的广泛关注。
此前台积电是台湾的“经济支柱”,每年贡献大量税收与就业岗位,如今却被美国逐步“掏空”——产能外迁、技术流失、利润压缩,不少台湾民众感叹,这是将自家的“金鸡母”拱手让人。
而英特尔虽获得美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但能否真正撑起美国半导体产业,仍存在不确定性:半导体制造需要技术、人才与产业链的协同配合,仅靠政府入股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一系列操作,看似让英特尔获得了短期优势,让台积电被迫妥协,但从长远来看,美国也不会是赢家。
对台积电而言,赴美建厂不仅推高了成本、延缓了进度,还失去了对核心业务的掌控,未来盈利前景不明。
对英特尔而言,依赖政府扶持获得的优势可能削弱企业的创新动力,一旦政策支持减弱,竞争力或将下滑。
对全球产业链而言,美国的脱钩与控制策略,会导致半导体成本上升、供应链断裂,最终影响手机、汽车、电脑等下游行业的发展。
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本是全球化协作的成果,需要各国在技术、产能、市场上相互配合。
美国试图以霸权手段将产业链拉回本土,既违背产业发展规律,也会引发更多矛盾。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