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的人,都具备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型——团结他人。
要成就大业,必须拥有开阔的心胸,能够容纳并认可他人,允许别人比自己更优秀。
这样,优秀的人才更愿意与你共事,更愿意助你成就大业。
但是,如果你无法容忍优秀的人,无法接受别人比你功劳大,影响力比你强,能力比你出众,甚至比你更帅气、更优秀,那么,你自身的能力水平将成为你事业的天花板。
因此,成大事的人,都有一个非常优秀的特质,那就是能够团结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资治通鉴》中有两个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团结优秀的人,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成大事的特质。
在燕昭王时期,燕昭王让乐毅带领燕国军队讨伐齐国,以报当年齐国入侵燕国的仇恨,雪耻复仇。
乐毅不负燕昭王的重托,一举拿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只剩下即墨和莒城两座小城苦苦支撑。
这个时候,乐毅的打算是将齐国逐步变成燕国的郡县,因此减轻了对最后两座小城的攻势,以稳住齐国的局势,也防止其他诸侯干预。
但是,有人在燕昭王面前进谗言,称乐毅迟迟不拿下齐国,恐怕别有用心,建议燕昭王早做打算。
燕昭王听后非常生气,召集群臣开会,当着群臣的面将这个小人处斩了。
燕昭王还给予他们乐毅妻子王后的服饰,给乐毅儿子王子的服饰,并派遣宰相亲自护送他们到齐国,回到乐毅身边。
乐毅看到燕昭王如此信任自己,当即拒绝了这番好意,将妻儿送回燕国,继续加紧对齐国的治理。
然而,好景不长,燕昭王去世后,其子燕惠王继位。
燕惠王在还是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感冒,加上田单在燕国四处散播谣言,宣传乐毅想在齐国自立为王。
于是,燕惠王派大将骑劫接替了乐毅的位子,召他回国述职。
乐毅不敢回到燕国,逃到了赵国,投奔了赵国。
跟燕昭王筹划多年的灭齐大业,毁于一旦!
这就是对待优秀人才的不同态度。
而齐国这边,田单借势反攻,很快光复了齐国。
齐闵王的儿子田法章成为齐国的新君,这就是齐襄王,齐襄王投桃报李,任命田单为丞相。
有一次,田单路过淄水,看到一个老人光着脚丫子过河,冻得无法走路,僵硬地躺在岸边。
田单见状,脱下自己的貂皮大衣给老人裹上。
齐襄王在不远处看到这一幕,嘀咕道:“田单用这样的小恩小惠收买人心,难道他还想要我齐王的位子吗?如果我不先对付他,恐怕大事不妙!”
齐襄王很快从自言自语中惊醒,警惕地环顾四周,发现岩石下有个采珠人。
他叫来采珠人,问道:“你听到我说什么了吗?”
采珠人坦白承认听到了。
齐襄王又问:“那你觉得我该怎么办?”
这可是一道要命题。答好了,不仅能保全自身,没准儿还能获得一场富贵;答不好,立马小命不保。
采珠人从容答道:“大王,您不如顺水推舟,把这件事变成自己的善行。您可以发布诏令,奖励田单的行为,并说您是担心百姓挨饿受冻,而丞相田单体恤民情,将食物分赐给百姓。您关心百姓,田单也满腹忧心,他这样做正符合您的心意。既然田单有这些优点,大王就称赞他、表彰他,这也宣扬了您的仁德。”
齐襄王听后赞叹道:“真是好主意!”
于是,齐襄王表彰了田单给老人送衣服的行为。
几天后,采珠人再次拜见齐襄王,建议道:“等上朝时,大王您应该特地召见田单,当着群臣的面进行奖励,然后下令调查齐国饥寒交迫的百姓,给予生活补贴。”
齐襄王采纳了采珠人的建议,然后派人到街头巷尾打探百姓的态度。
老百姓纷纷议论:田单很爱护百姓,这原来都是大王教导得好啊!
从这之后,齐襄王对田单的忌惮逐渐消散。
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成就的,而非单纯的依存。这种关系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绝非谁离不开谁。只有实现共赢,才是长久之道。
如果你作为领导,总是担心下属的能力超过自己,害怕他们功高震主,影响力盖过自己,那么你整天忧心忡忡,既要对付下属,又要防着他们,生怕他们取代你的位子。
你这样的心态,能做好领导吗?下属也能感受到你的态度,这并不是一个高明的策略。
齐襄王为我们展示了做领导的高超智慧。
他善于团结那些优秀的人,让优秀的人为自己所用。
面对田单收买人心的行为,齐襄王心里自然充满了猜忌和愤怒。
但是,采珠人及时提醒他,做领导应该学会容纳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
齐襄王这才没有采取极端措施处理田单,而是对田单进行肯定和褒扬,提升了自己的形象,也获得了比田单更大的实惠。
这就是对待优秀人的策略。
别人比你优秀,能力比你强,这是好事。
你只需要团结他们,让他们为你所用,帮助你成就事业,为你的事业增砖添瓦,这就是你成就事业的底层逻辑。
你要做的是团结他们,拉拢他们,而不是打压他们,排挤他们。
最高明的做法,莫过于顺水推舟,利用他人的智慧,借助他人的力量,帮助自己成事。在赞扬和肯定下属的同时,既提升了自己的形象,又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这才是高明的领导智慧,这才是高明的成事智慧。
一个人能否成就大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胸怀。你能容纳多少比自己优秀的人,能团结多少比自己优秀的人,决定了你事业的高度。
如果你无法容忍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身边只能聚集一些不如你的人,那么你的水平大小,就是你事业的天花板。
对我们来说,掌握这种成大事的智慧,团结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借助他人的智慧,这是一种成就大事的特质。
一个人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就看他的胸怀和气量。
你觉得是这样吗?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作者:李子霄 《资治通鉴》实践导师,畅销书作者,自媒体专栏作家。长期解读《资治通鉴》,深耕职场管理领域多年。
著有图书《门道:读一页就有用的资治通鉴》。
线上专栏《资治通鉴:领导智慧与成事之道》《制胜谋略:资治通鉴中的成事智慧》《刘邦的启示》等。
更新时间:2025-05-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