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装剧时,我们总能看到太监这一特殊群体。他们嗓音尖细、举止特殊,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来自入宫前的“净身”仪式。
关于“净身”,民间一直流传着“割鸡”或“割蛋”的说法,真相到底是什么?今天,就来好好聊一下古代太监“净身”的那些事。
什么是“净身”?简单来说,就是阉割,是指通过手术切除男性生殖器官的一部分或全部,使其失去性功能和生殖能力。
“净身”的核心目的是使其失去生育能力和第二性征,从而符合宫廷对“无后”侍从的需求。从历史记载来看,净身方式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先秦至东汉,以“去势”为主,只“割蛋”。在这段时期的历史中,太监的净身方式相对较为“温和”,主要是“去势”,也就是切除睾丸。
这种方式在《周礼》《左传》等文献中都有记载,当时称为“宫刑”,最初是作为一种刑罚存在,后来逐渐演变为太监入宫的必要程序。
采用这种方式,一方面,风险较低,术后存活率更高;另一方面,古人认为睾丸是产生“精气”的主要部位,切除后就能达到“绝后”的目的。
然而,只割睾丸的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睾丸是男性激素的主要来源,若操作时年龄较小,那么只切除睾丸的方式,能够消除生育能力。
但若操作时年龄较大,男性的第二性征已经形成,太监仍然可能保留一定的性欲和冲动。这对于后宫的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也正因此,到了东汉时期,太监的净身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发展为“全割”——既割鸡又割蛋,即同时切除阴茎和睾丸。
主要原因是宫廷对太监的“纯度”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皇权的集中,皇帝担心太监与后宫女性发生不正当关系,因此需要彻底断绝其生理功能。
“全割”手术的难度和风险远高于“去势”。根据《后汉书·宦官列传》及后世史料记载,手术前需要准备好锋利的刀具、止血药、棉花等工具。
手术时,要先将受术者的阴茎和睾丸一并切除,然后用烧红的烙铁止血,再用导管插入尿道防止堵塞。
术后需要精心护理数十天,期间受术者不能喝水,只能吃少量流食,还要忍受剧烈的疼痛,很多人因为感染或出血过多而死亡。
无论哪种净身方式,对受术者来说都是极大的痛苦和屈辱。在古代,只有家境极度贫寒的家庭才会选择让孩子净身入宫。
这也意味着,孩子从此失去了作为“男人”的身份,结婚生子肯定是不可能了,并且,他们也很难再回归到正常社会。
而且,净身过程中的医疗条件非常简陋,没有麻醉药,也没有无菌环境,受术者全靠意志力支撑。
即使侥幸活下来,术后也会留下终身的后遗症,比如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很多太监晚年都孤独终老,结局十分凄惨。
所以,关于“太监净身是割鸡还是割蛋”的问题,答案是:早期以“割蛋”(去势)为主,东汉以后,“全割”(既“割鸡”又“割蛋”)成为主流。
净身方式的演变,体现了古代皇权为维护自身特权,对个体身心极致的控制与剥夺。每一段关于太监的记载背后,都是一部被阉割的人生。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