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娱乐圈再曝丑闻:男演员片场“自摸”引众怒,行业乱象何时休?
灯光刺眼的片场,导演一声“Action”刚落,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镜头前——唯独一位中年男演员,悄悄溜到角落,双手不安分地游走在自己的隐私部位。这一幕被女演员多次撞见,投诉无果后,终于通过一档网络节目《频道固定해》的爆料公之于众。 “几十号人围着拍戏,他居然能旁若无人地自摸!” 揭露此事的艺人任德荣语气愤慨,现场其他嘉宾更是直接将其定性为“变态行为”。
这起事件绝非孤立。近年来,韩国演艺圈性丑闻频发,从曹在显、吴达秀到崔用闵、金太勋,多名资深男演员接连被曝性骚扰甚至性侵。 “戏里演君子,戏外满地爬的虫子” ——网友的犀利评论直指行业伪善。更讽刺的是,涉事演员往往在舆论压力下才勉强道歉,而受害者却需承受长期的心理阴影。
曹在显因性骚扰女星崔律被踢出剧组,角色提前“被赐死”;吴达秀在多名女性实名指控后,才从否认转为道歉;崔用闵强吻同剧团女性后,仅以辞职草草收场…… 这些事件的共同点在于:施害者起初矢口否认,直到证据确凿才被迫低头。 而行业对此的“默契”处理方式——冷处理、换角、退圈——更像是一种危机公关,而非对受害者的真正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娱乐圈对性骚扰的讨论存在明显的性别双标。女演员郑佳恩因排练话剧时摸男演员屁股并配文“手享福”遭全网痛批,尽管她解释这是剧情需要,仍被扣上“性骚扰”帽子。相比之下,男演员的猥亵行为往往被归为“私人癖好”或“一时糊涂”,甚至有人辩解“压力大导致行为失常”。
搞笑女艺人李敬实、朴娜莱等人曾因节目中的性暗示发言被舆论围攻,而男艺人同类行为却常被当作“综艺效果”一笑而过。 这种双重标准暴露出社会对性骚扰的认知仍停留在“男性是施害者,女性是受害者”的刻板框架中 ,忽略了权力关系才是性骚扰的核心。无论是谁,滥用职业地位实施性骚扰,都应受到同等谴责。
为何韩国娱乐圈性丑闻屡禁不止? “敢怒不敢言”的片场文化是帮凶之一。 工作人员和新人演员往往因惧怕得罪大牌而选择沉默,而施害者则利用自己的行业地位肆意妄为。节目中嘉宾的调侃——“那手说不定还拿来喂人吃年糕”——背后是集体麻木的苦笑。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韩国演艺圈的权力结构。经纪公司、制片方和广告商形成的利益链,常将艺人形象置于道德之上。吴达秀参演的电影《与神同行2》因戏份重要,制作组至今未决定是否删减其镜头;曹在显虽退出剧组,但制作方仍试图通过“角色赐死”淡化事件影响。 这种“利益优先”的逻辑,变相纵容了施害者。
许多性骚扰受害者选择在事件发生多年后才公开指控,这与韩国社会的舆论环境密切相关。女星崔律坦言,过去担心事业被毁而隐忍;匿名爆料者则提到,害怕被反诉诽谤或遭到网络暴力。 “呼麻的没义气,谁供出去谁就能跑路”——节目中这句讽刺性比喻,恰恰揭示了受害者面临的孤立无援。
更残酷的是,即便施害者道歉,受害者仍可能遭受二次伤害。郑佳恩因争议言论被迫删帖道歉,而男演员的猥亵行为却仅被轻描淡写为“不当举止”。这种不对等的代价,进一步阻挠了受害者发声的勇气。
韩国娱乐圈的性丑闻乱象,绝非靠几封道歉信或临时换角能解决。 真正的改变需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独立的行业监督机构,打破经纪公司“自查自纠”的包庇模式;二是完善片场行为规范,明确性骚扰的界定和举报流程;三是通过法律提高施害者的违法成本,例如强制公开涉事者名单、冻结其商业合作等。
公众舆论也需摒弃“受害者有罪论”和性别双标。当郑佳恩的行为被放大批判时,更多人应该追问: 为何对男演员的猥亵行为反而更“宽容”? 唯有平等审视每一桩性骚扰事件,才能推动行业真正净化。
灯光下的娱乐圈,从来不缺光鲜亮丽的表象。但若无法撕开这层伪装, “自摸门”之类的丑剧只会继续上演 ——而下一个受害者,或许就在沉默的角落。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