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1101名运动员保送名单中,奥运跳水冠军全红婵被保送至暨南大学运动训练专业,而同为奥运冠军的陈芋汐则进入同济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消息一出,舆论场瞬间被点燃:“同样是奥运冠军,差距咋就这么大?”
文化课成绩:一道分水岭
全红婵与陈芋汐的保送结果差异,首先体现在文化课成绩上。据内部消息,陈芋汐在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的国家队文化课笔试中拔得头筹,而全红婵在2022年广东省运动员文化测试中,语数英三科总分略逊一筹。备战巴黎奥运期间,陈芋汐每天训练结束后坚持刷题2小时,被教练称为“比高三学生还拼”;而全红婵14岁进入国家队后,长期封闭训练导致文化课仅读到初中水平。这种差距在保送审核中成为关键指标——政策规定,保送评估中专业成绩占70%,文化成绩占30%。
专业与院校:不同的“含金量”争议
两人的保送去向,进一步放大了公众对教育公平的讨论。同济大学的“运动人体科学”属于该校体育学科的王牌专业,依托985高校的学术资源,课程涵盖运动生理学、心理学等前沿领域;而暨南大学的“运动训练”虽为常规专业,却拥有苏炳添等冠军校友资源,并采用弹性学制,方便运动员兼顾训练与学业。有网友质疑:“运动人体科学明显更‘高级’,是否暗含资源倾斜?”但专家指出,全红婵选择暨大与其职业规划相关——该校毗邻广东跳水队训练基地,且运动训练专业更侧重竞技技术提升。
舆论漩涡中的“公平”之问
争议背后,折射出公众对保送政策的两极态度。支持者认为,运动员为国争光,保送是对其特殊贡献的合理补偿;反对者则强调,985院校名额本就稀缺,运动员文化课短板可能挤占普通学生机会。更有人翻出保送名单的地域差异:北上广占据85%的保送名额,而西藏、青海等地连续三年无人入围。
冠军的未来:赛场与课堂的双重突围
尽管争议不断,两位运动员的成长路径已展现出不同可能性。陈芋汐凭借双语能力和学术潜力,未来或向体育管理领域转型;全红婵则需在跳台与课堂间寻找平衡——暨大已承诺为她定制“运动康复”方向课程,助力职业转型。正如网友所言:“与其争论学校排名,不如关注她们如何用实力打破偏见。”
教育公平与体育贡献的平衡,始终是复杂的社会命题。当全红婵们在跳台上演绎“水花消失术”,在课堂里书写人生新篇章,或许真正的公平,在于让每一份拼搏都有出路,而非用同一把尺子丈量不同的荣耀。
更新时间:2025-05-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