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是“三伏”首段,标志高温高湿“桑拿天”开启。此时自然界阳气外浮、湿气渐盛,人体易因“暑热伤津”、“湿困脾胃”出现乏力、食欲差、汗多等不适。结合中医理论与中医适宜技术,可助您科学度初伏。
1
初伏气候与人体反应
初伏核心特征为“高温+高湿”,湿热初起:日均温≥30℃,湿度升高,多雷阵雨。人体表现为:
阳气外浮:体表汗出多,体内阳气相对不足(乏力、气短);
湿困脾胃:脾失运化(食欲差、腹胀、大便黏);
腠理开泄:贪凉易致寒邪入侵(感冒、关节痛)。
重点人群: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户外工作者需格外注意防暑湿。
2
初伏养生核心要点
饮食:清补利湿,顾护脾胃
· 清暑食材:绿豆(绿豆百合汤)、冬瓜(冬瓜海带汤)、黄瓜(凉拌);
· 健脾食材:炒薏米(薏米赤小豆粥)、山药(山药小米粥)、白扁豆(白扁豆粥);
· 补益气阴:太子参麦冬茶(10g太子参+5g麦冬煮水)、银耳百合羹;
· 禁忌:忌过量冷饮(伤脾阳)、忌肥甘厚腻(助湿生热)、忌生食未洗净果蔬(防感染)。
起居:防暑避湿,规律作息
· 防暑:外出避开10:00-16:00,室内空调26℃左右,每2小时通风;
· 祛湿:少待潮湿环境,可用除湿机(湿度40%-60%);睡前温水泡脚(加生姜片,驱寒湿);
· 睡眠:23:00前入睡,6:30-7:00起床,午后小憩20-30分钟。
运动:轻缓微汗,避免耗气
· 推荐:八段锦(调理气血)、慢走(30分钟/日)、简化太极(改善心肺);
· 注意:清晨/傍晚进行,微汗即可;运动后温水淋浴,补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
情志:心平气和,以静制躁
· 方法:听轻音乐(如《平沙落雁》)、阅读散文、冥想(每日5-10分钟);
· 意义:缓解“心火偏亢”(烦躁、失眠),降低夏季焦虑风险。
3
初伏中医适宜技术:祛湿护阳有妙招
初伏湿热易困阻经络、耗伤阳气,中医外治技术可进行针对性调理。
艾灸:温阳祛湿
· 原理:通过艾热刺激穴位,温通经络、驱散寒湿。
· 推荐穴位:关元(肚脐下3寸,温补肾阳)、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健脾利湿)、脾俞(背部第11胸椎旁开1.5寸,强脾运湿)。
· 操作:温和灸,每穴10-15分钟,局部皮肤微潮红即可;
· 禁忌:实热证(面红、口干、便秘)、阴虚火旺者慎用;孕妇腹部、腰骶部禁用。
刮痧:疏通暑湿
· 原理:通过刮痧板刮拭皮肤,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排出体内湿浊。
· 推荐部位:背部膀胱经(脊柱两侧)、前臂心包经(内关穴至曲泽穴);
· 操作:蘸取刮痧油,单向轻刮(避免出痧过重),以皮肤泛红为度;
· 禁忌:皮肤破损、出血倾向者(如血小板减少)、孕妇腹部禁用;刮痧后避风寒,4小时内不洗澡。
穴位贴敷
· 原理:初伏是“冬病夏治”黄金期,通过辛温药物贴敷穴位,激发阳气、预防冬病。
· 适用人群:慢性咳嗽、哮喘、关节冷痛(属寒证者);
· 贴敷穴位:肺俞(背部第3胸椎旁开1.5寸)、大椎(后颈低头最高骨下)、肾俞(腰部第2腰椎旁开1.5寸);
· 注意:贴敷时间4-6小时(儿童2-4小时),局部发红即揭下;皮肤敏感者缩短时间,避免起疱感染。
4
初伏常见问题应对
· 轻症中暑:移至阴凉处,擦颈/腋窝,喝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
· 胃肠不适:停高脂生冷,改食小米粥;腹泻>3次/日或发热,及时就医;
· 皮肤问题(痱子/湿疹):保持干燥,痱子用炉甘石洗剂,湿疹短期用弱效激素药膏(如地奈德),避免抓挠。
初伏养生需“清暑、利湿、护阳”,结合饮食、起居、运动、情志调理,配合中医适宜技术,可有效缓解湿热不适。为了让更多人便捷享受中医适宜技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特别开设了中医适宜技术咨询门诊(即将上线,敬请期待),涵盖各类特色拔罐技术、温灸刮痧、虎符铜砭刮痧、面部刮痧、耳部刮痧、各类灸法、火龙罐技术、失眠推拿技术、中药膏摩技术、穴位贴敷、耳穴帖压等项目。无论您是想了解技术原理、操作注意事项,还是需要线上预约线下治疗,都能通过互联网平台一键完成。
作者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王凤磊
来源: 北京114预约挂号
更新时间:2025-07-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