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扶梯之争:自然景区的现代化悖论与可持续旅游的未来路径

  江西上饶灵山景区总投资1.27亿元、全长753.2米的超长登山扶梯,自规划之初便陷入“该不该建”的舆论漩涡。支持者视其为无障碍游览设施的典范,反对者则质疑其生态破坏性与财政合理性。

  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中国山岳型景区在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短期效益与长远发展之间的深层矛盾,更映射出中国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便利与保护:景区现代化中的伦理困境

  灵山扶梯的建设初衷,是解决“陡峭山体、登山困难”的现实问题。从公共服务角度看,扶梯确实提升了景区的包容性与可达性,尤其惠及老年、儿童及行动不便群体。然而,自然景区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原真性与生态完整性。任何人工设施的介入,尤其是规模如此巨大的工程,都不可避免地改变山体视觉景观、干扰动植物栖息环境。尽管企业强调“在环保前提下设计”,但扶梯建设过程中的开挖、浇筑、设备安装等环节,仍可能对脆弱山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影响。

  财政与运营:专项债依赖与回报周期隐忧

  更值得关注的是项目的资金结构与运营模式。公开信息显示,该项目实际资金全部来源于专项债,自筹资金为零,且存在资金到位不足、合同金额超支等风险。这种依赖政府信用背书、通过发债推动大型旅游基建的做法,在多地已有先例,但其还款能力高度依赖项目未来收益。若扶梯采取单独收费模式,则可能陷入“强制消费”争议,反而降低游客体验;若纳入门票整体定价,则需显著提高客单价或客流量才能覆盖成本——在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这并非易事。

  “无痛爬山”热潮与旅游价值观重构

  灵山扶梯并非孤例。从神仙居到天屿山,从牛首山到张家界,景区电梯、缆车、扶梯等“机械化登山”设施正迅速普及。这一方面是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代游客对“舒适性”“便捷性”需求的提升。但我们必须警惕:当“无痛爬山”成为卖点,自然景观的原始魅力是否正在被消费主义解构?登山本身所具有的挑战性、体验性与精神性,是否正在被技术便利所稀释?

  远见与破局:从“设施驱动”到“体验驱动”的转型

  自然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绝不能停留在“建扶梯—收门票”的简单逻辑中。真正的出路在于打破“门票经济”依赖,构建多元消费场景与深度体验模式。例如:

  通过文化IP开发、生态研学、夜间旅游等业态延伸价值链;

  通过分时预约、动态定价、低碳奖励等机制调节客流、提升体验;

  通过社区参与、文旅融合、品牌跨界等方式增强景区重游率与口碑传播。

  政府与景区运营方更应明确:重大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必须经过严谨的生态评估、财务测算与民意征询,避免“为建而建”的政绩工程倾向。专项债资金的使用应透明化、绩效化,确保公共资金真正用于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而非盲目扩张。

  灵山扶梯的争议,是中国旅游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一个典型切片。它既暴露了传统景区在开发模式上的路径依赖,也启示我们:自然景区的未来不在于“更快的电梯”或“更高的票价”,而在于能否真正尊重自然、服务游客、创造价值。唯有将生态保护、游客体验与可持续运营置于首位,才能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愿景。(作者:黄家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旅游   灵山   扶梯   悖论   景区   可持续   路径   自然   未来   资金   门票   旅游业   设施   生态   游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