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推开窗,露水凝在枯黄的草叶上,泛着清冷的光 —— 寒露,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裹着秋凉来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带 “寒” 字的节气,它不仅标志着深秋的正式登场,更提醒着我们:昼夜温差拉大(部分地区可达 10℃以上)、空气愈发干燥、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若不及时调整状态,很容易被 “秋燥”“秋寒” 找上门。今天就从节气特点、核心原则到具体方法,给大家一份超实用的寒露养生指南,帮你把健康稳稳 “藏” 进深秋里。
一、先懂寒露:气候变了,身体也在 “报警”
要做好养生,得先摸清寒露的 “脾气”。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真正的深秋,北方可能出现初霜,南方也告别闷热,迎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 的节奏。这种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身体:
- 燥气伤津:空气中湿度骤降,人体水分蒸发加快,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皮肤脱皮、喉咙痒、大便干结等 “秋燥” 症状,尤其老人和小孩,呼吸道黏膜更脆弱,可能诱发咽炎、支气管炎;
- 寒气侵体:早晚低温会让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变慢,手脚冰凉、关节酸痛的人会明显增多,有心血管基础病的人,还可能因血压波动引发不适;
- 阳气收敛,情绪易 “emo”:深秋草木凋零,阳光减少,人体阳气跟着 “收敛”,容易出现精神不振、情绪低落的 “悲秋” 状态,睡眠质量也可能变差。
摸清这些 “信号”,养生才能精准发力,避免盲目跟风。

二、寒露养生 3 大核心原则:不踩坑的 “总纲领”
不管是吃还是动,都要围绕这 3 个原则来,才能贴合节气规律,养对身体:
- 养阴防燥是关键:寒露的 “燥” 比白露更盛,且偏 “凉燥”,不能只靠多喝水,还要通过饮食、起居 “滋阴”,帮身体锁住水分;
- 防寒保暖别大意:老话讲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此时保暖重点在 “下半身” 和 “关键部位”,别为了爱美露脚踝、穿露脐装,避免寒气从关节、腹部侵入;
- 收敛养气少折腾:中医认为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寒露要顺应 “收” 的规律,少做剧烈运动、少熬夜、少动怒,让身体和情绪都 “稳下来”。
三、具体养生方法:从吃、住、动、心全到位
(一)饮食:多吃 “润” 与 “温”,避开 3 类禁忌
寒露饮食讲究 “滋阴润燥、温补养身”,但不是盲目 “贴秋膘”,而是选对食材、吃对做法:
- 白色食材(润肺):银耳、百合、莲子、梨。比如用银耳 + 百合 + 莲子煮羹,加少量冰糖,每天喝一碗,能缓解口干、喉咙痒;梨可以蒸着吃,比生吃更温和,避免凉性伤胃;
- 坚果(养肾):核桃、栗子、黑芝麻。寒露对应 “肾经”,坚果能补肾气,比如每天吃 3-5 颗核桃,或用黑芝麻磨粉冲糊,还能缓解头发干枯;
- 根茎类(健脾):山药、萝卜、莲藕。山药蒸着吃、炒着吃都好,能健脾养胃,避免秋燥伤脾;萝卜可以和羊肉一起炖,解腻又顺气;
- 温补肉类(暖身):羊肉、鸡肉、鸽子肉。怕冷的人可以每周喝一次羊肉汤,加当归、生姜,暖身又补气血,但注意别过量,避免上火;
- 豆类(补蛋白):黑豆、红豆。黑豆煮水喝,能补肾滋阴;红豆和薏米(炒过的)一起煮,能祛湿,适合南方潮湿地区的人。
- 生冷食物:冰饮、刺身、凉拌菜别吃了,容易刺激肠胃,引发腹泻;
- 辛辣燥热:辣椒、花椒、火锅要少吃,会加重秋燥,导致口干、便秘;
- 油腻难消化:油炸食品、肥肉别多吃,深秋肠胃蠕动变慢,容易积食、腹胀。
- 当归生姜羊肉汤:羊肉 500g 切块焯水,加当归 10g、生姜 30g、红枣 5 颗,加水炖 1.5 小时,加盐调味。适合手脚冰凉、气血不足的人;
- 银耳百合莲子羹:银耳泡发撕小块,加百合 15g、莲子 15g、枸杞 10g,加水煮 1 小时至粘稠,加少量冰糖。全家都能喝,润燥又安神。

(二)起居:做好 “保暖 + 作息”,睡好才是养根本
寒露起居的核心是 “保暖” 和 “顺应阳气”,这 2 点最容易被忽视:
- 脚部:“寒从脚下起”,脚部有很多穴位,受凉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每天穿袜子(选纯棉、透气的),别穿露脚踝的鞋子;睡前用 40℃左右的温水泡脚 15-20 分钟,加几片生姜或艾叶,能暖脚、助眠;
- 腹部:腹部受凉容易腹泻、痛经,尤其是女性和老人,穿衣服要盖过肚脐,晚上睡觉可以在腹部盖个小毯子;
- 颈部:颈部有颈动脉,受凉会导致头晕、感冒,出门可以戴薄围巾,避免冷风直吹。
寒露后阳气收敛,建议晚上 10 点半前入睡,早上 6 点半到 7 点起床,比夏天多睡半小时,让身体有足够时间 “养阳气”。如果晚上睡不好,可以睡前喝半杯温牛奶,或按揉手腕上的 “神门穴”(腕横纹内侧凹陷处),帮助安神。
北方开暖气的地方,空气会更干燥,建议放个加湿器(湿度保持在 50%-60%),或在暖气片上搭湿毛巾;南方虽然潮湿,但深秋也会有 “燥感”,可以每天用温水擦脸、涂保湿霜,避免皮肤脱皮。
(三)运动:选 “温和款”,避开 2 个误区
寒露运动不能像夏天那样 “大汗淋漓”,否则会耗伤阳气和津液,适合 “温和、舒缓” 的项目:
- 快走 / 慢跑:早上 10 点后(阳光充足、气温回升)或下午 4-5 点,在公园走 30-40 分钟,速度别太快,微微出汗即可;
- 太极拳 / 八段锦:这些传统运动能拉伸身体、调节呼吸,帮助气血运行,还不会太累,适合各个年龄段;
- 瑜伽(温和体式):练 “猫式”“婴儿式”“下犬式” 等,能放松身体、缓解秋燥带来的身体紧绷;
- 室内跳绳 / 健身操:如果天气太冷或下雨,在家做 15-20 分钟室内运动,避免久坐不动。
- 别在空腹或刚吃饱时运动:空腹运动容易低血糖,刚吃饱运动容易腹胀,建议饭后 1 小时再动;
- 运动后别马上脱衣服:运动后出汗,毛孔张开,马上脱衣服容易受凉,应该先擦汗,等身体凉下来再换衣服,同时喝少量温水,补充水分。
(四)情志:对抗 “悲秋”,2 个方法超实用
深秋草木凋零,人容易情绪低落,这其实是 “阳气收敛” 的正常反应,只要及时调节,就能避免 “emo”:
- 多晒太阳:每天上午 10 点或下午 3 点,晒 15-20 分钟太阳,阳光能促进身体分泌 “血清素”(快乐激素),缓解低落情绪;
- 做 “喜欢的小事”:比如养养花、看看书、和朋友聊天,或学一道新菜,让生活有 “小期待”,转移对 “秋凉” 的注意力;
- 按揉 “太冲穴”:如果感觉烦躁、易怒,按揉脚背上的 “太冲穴”(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的凹陷处),每次按 1-2 分钟,能疏肝解郁,缓解情绪。

四、寒露养生常见误区:别让 “好心” 办了坏事
很多人觉得寒露要 “补”,但一不小心就会踩坑,这些误区一定要避开:
- 误区 1:盲目大补,顿顿吃羊肉、人参:羊肉、人参是温补食材,但如果本身容易上火(比如口干、长痘),或有高血压、糖尿病,过量吃会加重病情,补身要 “因人而异”;
- 误区 2:只注重上身保暖,忽略脚部:很多人秋天还穿露脚踝的鞋子,觉得 “上身穿厚点就行”,但脚部受凉会导致全身血液循环变慢,反而更容易感冒;
- 误区 3:为了防燥,喝很多冰水:秋燥要补水,但喝冰水会刺激肠胃,应该喝温水,或用菊花、麦冬泡水喝,温和润燥。
五、最后:寒露养生,关键在 “顺应”
其实寒露养生没有那么复杂,核心就是 “顺应节气”—— 天气凉了就添衣,燥了就润,累了就歇,情绪差了就调节。不用追求 “极致养生”,把这些小方法融入日常:早上喝杯温水,晚上泡泡脚,周末和家人散散步,就是对身体最好的呵护。
深秋虽凉,但也有层林尽染的美景,愿大家在照顾好身体的同时,也能慢下来,感受这个季节的温柔。寒露安康,往后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