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评论员 王彬
图源:视觉中国
在9月29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对即将于10月1日生效的“K字签证”作出回应。郭嘉昆表示,为促进中外青年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中方决定在普通签证类别下增设青年科技人才签证,即K字签证。据悉,持有该签证者将可以在中国停留更长时间、可多次入境,且无需企业出具邀请函。持证人入境后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及创业、商务等活动。
一石激起千层浪。K字签证也引来社会一些疑问:门槛会不会很低?我们的年轻人不容易,且已经很卷,这会不会抢走他们的就业和科研机会?中国会不会成为移民国家?新增人员会不会放大社会安全隐患?
简单说,K字签证,面向的是签发给从境内外知名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学科领域专业毕业并获得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学士学位及以上),或者在上述机构从事相关专业教育、科研工作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
有人一看到“学士学位及以上”的表述,就给K字签证贴上“门槛低”的标签,并选择性忽略“境内外知名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前缀,这就有些偏颇,结论自然也经不起推敲。其实,这样的前缀,本身也意味着一种差异性。其和国内年轻人相比,是各有所长,不仅可以各显其能,还可以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中进行提升,所以很难说两者会构成直接的竞争关系。
另外,事物并非一成不变,要用发展眼光看问题。让来自全世界的更多人才,让他们的专业才能和国际前沿视野为我们事业做贡献,精准补上我们的不足和短板,显然会给国家社会发展带来更多增益,发展的“蛋糕”也能进一步做大。如此一来,何愁不会带来更多就业机会?K字签证的落地,也会进一步发挥人才的“森林效应”“鲇鱼效应”。这对国内人才而言,意味着新的机遇与可能,不仅可以看到更大世界,也可以让自己潜能得到更大开发,做出更多“以前不敢想、想不到”成果和成就来,更好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价值。
未来国际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赢得人才,才能赢得未来。美国在世界的崛起,离不开其对全球科技人才的吸纳。现在不只是中国,韩国、德国、新西兰等国家也正在放宽签证规定以吸引技术人才,全球人才争夺战,正悄然打响。我们国家要想有更大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在人才争夺上不仅不能“落人一步”,还要在“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上多下功夫,切实提升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再结合美国政府要求企业每年支付10万美元购买H-1B工作签证的背景,也为我们吸纳人才提供不可多得的契机,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握住。从这些角度来说,对于“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追求,K字签证的推出,也只是一个开始。
“形器不存,方寸海纳” “有容,德乃大”“兼收并蓄”,这是千年古训,更是现实箴言。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更是发展的必选项。以开放求发展,中国受益匪浅,无论是加入WTO,还是近年来对外开放的一系列举措,给国家和民众带来的福祉是显而易见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更是中国的庄严承诺和现实作为。K字签证显然就是一个开放的新典型、新例证。这也向全世界释放这样的信号:中国必将更开放、更包容、更具生机活力。
面对新鲜事物,人们有疑虑、有不解,这很正常。一方面,K字签证的申请条件和激励细节还没公布,信息不对称自然会滋生疑问,之后随着更多信息公开,相信一些疑问也会烟消云散;另一方面,一些人对国家推出K字签证的深层次用意,还没有完全领会,这也说明相关政策的释疑解惑工作,还需持续推进。
其实官方和民间的共识是一致的,那就是欢迎真正有真才实学的、我们需要的人才过来。现在K字签证尚处于初期阶段,大家也不妨多给相关部门一些时间。
总之一句话,走出狭隘,方能走向长远。《之江新语》中写道:“我们做一切工作,都必须统筹兼顾,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这所需要的就是前瞻思维、长远思维,而非急功近利的短视思维。“K字签证”式的开放举措、引才举措,就是统筹当前和长远的表现。作为普通民众,我们也要有这样的眼光和胸怀,与国家发展、时代大势,同频共振,并找准自己的位置。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10-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