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关帝精神如烈火燎原,成为激励军民抵御外侮的精神脊梁。“忠义”二字,不仅凝聚了全民抗战的意志,更重塑了民族精神基因,使中华儿女在生死存亡之际迸发出惊人的勇气与韧性。
从东北抗联的密林深处到鲁南台儿庄战役的硝烟战场,从华北平原的烽火台到西南边陲的关帝庙宇,关帝“忠义”精神如金石铭刻,凝聚起全民抗战的磅礴伟力。“忠义”二字,不仅化作将士们冲锋陷阵的勇气,更成为跨越党派、阶层的精神纽带,在民族救亡的烽火中,铸就了不屈的魂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为日军铁蹄之下,抗日志士们巧妙利用关帝庙的隐蔽性与信仰凝聚力,将其化作抗日联络的堡垒。据东北抗联史料记载,杨靖宇将军曾在关帝庙召开秘密会议,以关帝“忠义报国”之精神鼓舞士气,部署游击战术。庙内神像前,战士们以血为誓,将“忠义”与“爱国”彻底等同,使抗日将士视殉国为荣、降敌为耻。
此后十四年时间里,抗联将士们穿梭于庙宇与山林之间,以关帝忠义精神为信仰,以东北各个关帝庙宇为阵地,在冰天雪地中书写了抗击侵略者的悲壮史诗。
东北抗联的斗争史,正是关帝精神与将士们抗日救亡信念的精神交织。
魏拯民将军原名关有维,他以家乡屯留县的关帝庙为据点,开展抗日运动。这座小小的关帝庙,不仅是抗联战士的隐蔽之所,更成为凝聚人心的象征。庙内关帝端坐的塑像,仿佛在无声地昭示着“忠义”二字的分量。
魏拯民协助杨靖宇将军率部挫败日伪军1938年和1939年的秋冬季“讨伐”,还指挥了大沙河等关键战斗。在冰天雪地、缺衣少食的绝境中,将士们常以关帝“过五关斩六将”的勇毅自勉,哪怕冻饿交加,也绝不向敌人低头。
1940年杨靖宇将军壮烈殉国后,抗联将士在濛江县西山关帝庙召开慰灵祭大会,庙内的香炉旁,战士们含泪诵读祭文,将对英雄的缅怀与关帝精神中的忠诚相融合,立下“继承遗志,抗战到底”的誓言。此后,魏拯民接过指挥棒,带领部队继续在林海中与敌周旋,关帝庙所象征的坚守精神,支撑着他们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未曾放弃。
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31师师长池峰城将指挥部设于城内关帝庙。面对日军精锐的猛烈进攻,池峰城深知士气为决胜之本,遂以关帝忠义精神激励将士。他在庙内关帝像前振臂一呼,亲率敢死队57人,于庙中宣誓。此情此景,令将士们热血沸腾,最终以惨烈牺牲夺回阵地,为战役胜利奠定关键。台儿庄关帝庙的残垣断壁,至今留存着当年作战地图与池峰城图像,无声诉说着关帝忠义精神如何化作铁血军魂。
山西雁门关下的关帝庙,则见证了八路军抗击日寇的壮烈篇章。雁门关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关帝庙就坐落在地利门西侧,大殿正中的关帝坐像威严庄重,西侧关平、周仓的站像更添肃穆。1937年,夜袭阳明堡和雁门关伏击战就发生在这座关帝庙脚下。
战斗打响前,八路军战士常会来到庙前,对着关帝像默默立誓,将“保家卫国”的信念与关帝的忠义精神相连。战士们依托雁门关的险要地形,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在关帝像的注视下,殿外的枪声、爆炸声与战士们的呐喊声交织,谱写了一曲忠义壮歌。这座关帝庙,成为八路军将士彰显民族气节的精神地标。
华南的广东,关帝精神同样渗透在抗日救亡的每一处角落。1938年,深圳市坪山地区的民众为纪念“七七”抗战爆发,在当地关帝庙前的广场上建起了坪山七七纪念亭。这座关帝庙曾是当地行政机关的驻地,庙前的广场本是民众祈福、集会的地方,而在民族危亡之际,它成了宣传抗日救亡的重要场所。
民众们在这里听抗日宣讲、唱救亡歌曲,庙内的关帝像仿佛在凝视着每一个为家国奔走的人,让“忠义”二字从信仰符号变成了行动指南。
汕尾关帝庙始建于明崇祯十年,1937年,郑重受省委派遣回到汕尾港整顿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他以汕尾关帝庙为联络点,秘密成立汕尾青年抗敌同志会。庙内的香火缭绕间,同志们传递情报、商议对策,关帝所代表的“忠诚”,成了他们坚守秘密、不惧风险的精神动力。
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孤悬华南敌后的艰苦环境中,独立发展壮大为拥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装,他们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将士都以关帝“义薄云天”的精神相互鼓舞,哪怕面临敌人的“扫荡”与封锁,也始终坚守阵地,守护着敌后的火种。
山西沁县小东岭村的关帝庙,更见证了国共合作抗日的珍贵时刻。1938年3月,为鼓励和帮助友军坚持山西敌后作战,开展游击战争,朱德、彭德怀在八路军总部驻地小东岭村的关帝庙召开东路军高级将领会议。国共两军的高级将领齐聚庙内,共商御敌大计,庙内的关帝像静静矗立,见证着这一团结御敌、共赴国难的经典一幕。
会议期间,将领们讲述关帝故事,强调“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道理,将关帝精神中的“忠义”升华为民族大义。此后,国共两军在山西敌后相互配合,取得了一系列战斗的胜利,小东岭村关帝庙也因此成为国共合作抗日的重要见证,关帝精神中的团结内核,在这一刻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
关帝精神作为抗战时期的精神脊梁,其价值不仅在于战场胜负,更在于重塑了民族的精神基因。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为关帝庙题联云:“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在民族危亡之际,忠义精神如磁石般凝聚起全民抗战的洪流。
近代中国抗战救亡史,关帝精神如不熄之火,照亮了烽火连天的岁月。关帝庙宇为指挥中枢,关帝忠义精神为精神纽带,关帝英雄事迹为信仰图腾,使中华军民在生死存亡之际,迸发出惊人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关帝之名,早已超越历史人物,化作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近代救亡的烽火长歌中,关帝精神凝聚了军民的抗战意志,铸就了国家的不屈魂魄。此份精神遗产,非仅为历史回响,更是激励后人守护家国、捍卫尊严的永恒火炬。
更新时间:2025-09-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