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的豪赌大溃败,给全世界提了个醒:中国行我也行,纯粹是幻觉

2020年,印尼总统一拍桌子,宣布要把“镍矿”这张牌打成“工业强国通行证”,禁止原矿出口,自己炼、自己产、自己卖,顺便把中国和西方都摆在门外。

这听着像是战略高手的局,可现实没几步就走歪了。

污染来了、亏损来了、外国投资撤了,中国企业却一边“退出”一边控盘,最后变成:去中国化?笑话,离了中国根本玩不下去。

曾经意气风发的“印尼镍梦”,现在一地鸡毛。

这事不是小插曲,而是给全世界提了个醒:中国能干的那套,并不是谁模仿谁就灵的,真不是换个口音喊口号就能复制成功。

总统的“国家秀”:从资源国到工业强国?一口气太猛了

时间回到2020年,雅加达总统府里,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面对全国记者,眼神坚毅、语气铿锵:“我们要停止出口镍矿原料,从现在开始,全世界想要镍——请到印尼建厂!”

这操作,在东南亚政坛叫一个“杀疯了”。印尼手里有全球最丰富的镍矿资源,储量高达5500万吨,约占全球总量的22%。

这矿,是电动车电池里的“命门元素”。佐科总统这一手,摆明了要把全世界的新能源企业拽进自己这摊镍水里游泳。

政策一出,西方媒体集体哗然:印尼要搞个“镍版OPEC”?连矿都不让出口,这是搞垄断了?

可印尼那边不听这些,手里有货就底气十足,宣布“只准加工后的镍出口”,配套各种减税、建厂补贴、土地供给。

表面看确实漂亮,听上去像极了当年中国的“加工换市场”逻辑。印尼领导层心里想得明白:中国能靠加工起家,那我们也可以。

既然我们有矿,那产业链往下走不是顺理成章?

于是,“印尼版中国奇迹”开始试图上线。

上手才知道,原来工业不是靠嗓门喊出来的

镍矿不出口了,厂子也要建吧。可厂子谁来建?怎么建?钱从哪来?技术哪家强?

西方企业最先犹豫了。尤其是欧美那一派环保主义盛行的投资方,一听到“高压酸浸”“尾矿排放”“重金属污染”,脸色比投标书还白。

环保标准一出手,他们在印尼的项目压根开不动,怕被NGO追着打。

结果就成了这样的画风:印尼说“全球来建厂”,西方说“我们考虑下”,中国企业悄悄说“我们已经投了”。

印尼镍产业的尴尬就此浮现。原本想摆脱中国,结果建起来的冶炼厂,超过75%的产能却是中资控股。

真正带着钱、技术和队伍下去干活的,还是中国那一批老工业。

中企用的是自家早已改良成熟的HPAL(高压酸浸)技术,比起西方那一套贵得离谱还容易出事故的设备,中国技术不仅便宜还稳定,最重要的是——能用。

这就像印尼本想自己炒盘菜,结果锅是中国造的,油是中国提的,连火都是中国点的,最后还得请中国厨子来下厨。

想“脱钩”却拧上了:中国越“退出”,越控制

更讽刺的是,印尼政府一边宣称要“减少对中国依赖”,一边实际上靠中国越靠越深。

印尼媒体开始报道,“某些产业园‘形式上独立’,实际关键技术和决策仍被中方掌握。”美西方分析人士发现:印尼这波操作,压根就是把自己推到了更依赖中国的位置上,连打工仔都还得说汉语。

西方公司也被晾在一边:既进不去印尼,又在别处找不到合适的替代。新建一个镍厂?从零开始需要3-5年时间,光环评、选址就足够折腾。

于是到了2024年底,西方那帮新能源企业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我们已经被中国包圆了”。

产业链不是搭积木,是建金字塔

很多人忽略一个事实,中国的镍供应链并不光靠进口。早在印尼限制原矿之前,中国就已布局了完整的回收、再生体系。

按照新华社的数据,2024年,中国已建成较成熟的“回收—梯次利用—再生利用”闭环系统。

简单说,别的国家把电池用完丢垃圾桶,中国是拆了、修了、重新用,最后还能提炼镍再做新电池。

你说印尼有矿,中国说我旧电池也能榨出矿。你说要出口限制,中国说那我回收系统再拉一波。

这就像你出门打仗对面说我不卖刀了,你一拍脑袋说:好巧,我刚学会打铁。

所以等印尼想靠“矿霸权”垄断全球,中国已经提前用技术完成了“去矿源化”。

幻觉破裂:资源≠工业,政策≠生态

如今的印尼,头大了。

项目越建越多,污染越来越重,电力越来越紧张,可利润没见几毛钱。

那些信誓旦旦说要“镍起腾飞”的官员,现在个个都得回头算账:钱砸了,地批了,老百姓也被请进了工厂,可到头来,企业掏的钱、技术和分红,居然大半进了中国人的账户。

他们才明白一件事:资源≠优势,没产业配套,资源就是躺着的石头。

西方国家曾讽刺中国是“世界工厂”,但现在都明白过来了:这个“工厂”不是车间,是整条大厦。

你想仿,是得把地基、墙体、水电、流程全都一起仿。而不是光拿一块砖头就说我要造楼。

给全世界上的一课

印尼这场豪赌,打的是全世界都能看见的一场“示范局”。

它告诉资源国:没有中国那套技术能力、执行效率、产业厚度,强行打造完整产业链只会拖垮自己。

它也告诉西方:没有中国参与的新能源产业链,哪怕你有钱、有政策、有愿景,都难落地。

更重要的是,它给全世界泼了一盆冷水:模仿中国,并不是喊口号、抄政策就能实现的。

产业链是厚积薄发,不是翻书考古;是日拱一卒,不是暴富幻想。真正把握未来的,不是矿藏,而是脚踏实地、技术为本的产业能力。

所以啊,当下再有人拍桌子说:“中国能干的,我们也能干!”——建议先找面镜子照照,再看一眼印尼的镍。

参考资料:

印尼镍矿,卡了谁的脖子.澎湃新闻2021-04-07

我国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成熟度不断提升.北京新华社官方账号2024-11-21

美西方企业发现:在印尼乃至全球镍业,离了中国,寸步难行.观察者网2025-02-14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9

标签:财经   印尼   中国   幻觉   全世界   产业链   技术   新能源   总统   资源   电池   产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