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宛平城内,人流如织。这一天,丰台区红色文化集中连片区域“一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桥(卢沟桥)、一城(宛平城)、一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正式全景开放。
步入古城:聆听砖石的低语
记者自宛平城东门步入。眼前,砖红的主色调在灰色城楼、瓦顶与步道的映衬下,古朴又鲜明。
宛平城,这座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明代卫城,乃明王朝为拱卫京师、抵御李自成而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划破夜空,宛平城成为七七事变最直接的见证者。至今,斑驳的城墙上仍清晰可见日军炮击留下的累累弹痕。自1987年向公众开放以来,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城,始终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得知宛平城今日开放,我特意从天津赶来。初入城门,心潮澎湃。从抵御闯王、抗击日寇,到如今成为历史课堂,这座城的包容与厚重,令人动容。”天津游客齐宏毅感慨道。
“柠檬黄”的守护:温情在流淌
“抗战纪念馆怎么走?”“您左前方就是,不远。”身着醒目柠檬黄制服的文明引导员程保兰耐心地回答着游客的询问。汗珠不时从她脸颊滑落,但笑容始终亲切。“到卢沟桥还有多远?一直走吗?”问题接连不断。
“游客们满怀期待而来,我们作为引导员,指路答疑,分内之事。踏进宛平城的都是家人,都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心。这城有它的故事,城里也有我们的故事。”程保兰的话语朴实而温暖。
“谢谢您!有你们真好!”湖北游客王巍由衷地为这抹“柠檬黄”点赞。
开放首日,六十余名像程保兰一样的文明引导员,如点点星火般分布在宛平城各处,第一时间为游客提供贴心服务。
铭记与传承:“要让下一代知道”
沿街前行,树影婆娑间,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率先映入眼帘。行至广场中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金色大字庄严肃穆,吸引着人们举起相机。广场南侧,巨大的“东方醒狮”雕像雄踞一方,与纪念馆遥遥相对。
“昨天是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日,固安拉响了警报,小孙子问我那是什么声音。为了让他铭记历史,懂得如今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我今早特意带他坐火车换地铁赶来这里,看看宛平城墙,走走卢沟桥。他三年级了,该好好了解国家那段被侵略的历史了。”来自河北固安的高先生,带着孙子在广场合影后对记者说。
纪念馆开馆后,参观者很快排起长队。“刚看完《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展览,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是多少同胞的血泪史啊!母亲曾讲述的苦难,又在眼前浮现。我老了,但还能把亲历亲闻的故事讲给后代听,这是他们成长的指路标。”73岁的老人洪岩参观后感慨万千。
同日,宛平城西门,“烽火卢沟 硬气铸魂”展览亦揭开帷幕。珍贵的历史照片,生动再现了丰台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壮烈篇章。
卢沟桥上:文物无言,守护有情
出宛平城西门,便是卢沟桥。
“今早八点,卢沟桥景区正式开放。”检票员介绍道。上午十时正值高峰,记者驻足五分钟,已有近百位游客陆续进入。
桥面经整修更显开阔,两侧围栏已撤去,游客得以更近距离地观瞻形态各异的石狮。为保护珍贵文物,景区增派保安巡逻,并贴心地为每位保安配备了写有“文明游览 请勿触摸文物”的可爱提示牌,牌上还绘有小狮子图案。“我们预判今年客流量较大,撤栏增提示,旨在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卢沟桥的同时,共同守护它。”卢沟桥文化旅游发展中心负责人解释道。
记者看到,保安们不仅尽责提示,还主动充当起摄影师,为游客拍摄全家福。张金平一家漫步桥上,他指着石狮讲述“卢沟晓月”的景致,话锋一转:“这般美景背后,却曾有一段血泪史。88年前,外敌入侵,正是守城将士的浴血抵抗,才换来今日和平。走,我们进城,去听听这座见证者的故事。”他边说边引着家人向宛平城走去。
亦有游客选择沿首次亮相的宛平城外城墙步道缓行。绿荫遮蔽下,行至城南,便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园内38尊青铜雕塑以“日寇侵凌”“奋起救亡”“抗日烽火”“正义必胜”四大主题分区,如碑林般肃穆庄严地矗立。在一尊题为《血肉长城》的雕塑前,铜质铭牌虽已烙下岁月斑驳,其上“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字句,依然铿锵有力,撼人心魄。
记者了解到,这一天,来自江西、福建、广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全国多地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汇聚于卢沟桥畔,以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祭奠英魂。
来源 丰台区融媒体中心
丰台时报
记者 原梓峰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丰台官方发布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