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双降”落地,时点略超预期。
“双降”是否构成增量利好?
结合此前预期看,此次下调OMO利率10BP+降准50BP的组合在力度上并未显著超出市场预期,真正略显意外的是其宣布的时点。今年1-4月央行持续保持定力,市场对宽货币落地时间的期待不断后延。由于预期后延,4月收益率曲线呈牛平走势,长短端表现有较大差异,因而本次“双降”是否构成增量利好,要区分长短端看待:
对长端而言,本次降息虽释放了宽松信号,但并未有效打开全年更大幅度的降息空间。市场此前对全年的宽货币幅度已有较充分预期。在此背景下,此次双降尚不足以构成推动长端利率下破1月低点的有力催化剂。
对短端而言,从4月市场表现来看,短端利率债整体走势偏保守:曲线平坦化、5年以内国债收益率下行幅度仅追上或甚至小于资金利率降幅、短端对贸易摩擦的定价也相对温和。此次“双降”对短端利率构成更明确的边际利好。
历史经验也展示了事件冲击下,曲线从牛平到牛陡的常见路径。在面临重大事件冲击时,市场通常首先表现为收益率曲线的牛平化,即久期策略先行,长端提前反映避险情绪或宽松预期,而短端则保持相对稳定,等待货币政策的落地。而一旦政策逐步兑现,特别是降息降准落地后,短端利率会开启一轮补涨,带动曲线由牛平向牛陡演变。从这个视角来看,过去一个月先走出牛平形态,在5月伴随宽货币落地后向牛陡过渡,将是一种与历史经验相符的曲线演变逻辑。
如果长端增量利好不足,调整风险高吗?
双降后,二季度货币政策的大动作可能已基本完成,下一个观察窗口落在二季度末到三季度初,具体取决于二季度经济数据的实际情况而定。与此同时,与海外的贸易博弈在未来也可能出现反复扰动、不排除阶段性缓和,将对市场情绪构成冲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当前长端利率的位置是否具备足够韧性,调整风险大么?
视角1:交易情绪层面,当前长端交易并不过度拥挤。
视角2:跨资产比价层面,长端对贸易摩擦事件的定价并未大幅超出合理水平。
视角3:基本面层面,压力已显性化,后续还有向内传导的风险。
这一背景下,长端利率出现大幅上行调整的风险并不高,整体更多将呈现震荡消化、等待新一轮催化剂的特征。
综上,对于本次央行“双降”,应区分对长端与短端的不同影响看待。对长端而言,目前降息所打开的空间尚不足以构成突破前低的催化剂。后续推动长端利率继续下行的潜在条件可能来自两方面:一是若基本面压力超预期,推动全年降息空间进一步打开;二是海外贸易谈判出现反复,阶段性引发市场风险偏好急剧波动,从而带动避险需求上升。在上述催化剂出现之前,长端利率或仍将维持在前低上方震荡。
相较而言,“双降”对短端则构成较明确利好,尤其是资金利率在政策利率上方还有压缩空间、货币政策相对呵护的环境中,短端下行空间打开。
从中期来看,则需进一步关注贸易摩擦对国内基本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企业融资需求的冲击程度。我们估算出口相关行业信贷需求占比约为20%,主要观察这部分融资需求后续的边际变化。
风险提示:贸易摩擦风险、内部政策对冲力度和节奏
具体看,对长端而言,无论是10BP的政策利率下调,还是结构性货币工具利率下调25BP的幅度,基本已在当前定价中得到反映,难以带来显著的边际增量利好。本次降息虽然短期内释放了政策信号,但并未有效打开全年更大幅度的降息空间。市场此前对全年的宽货币幅度已有充分预期,尤其在经历一季度反复博弈后,长端利率中枢已提前定价了较充分的宽松预期。在此背景下,此次10BP的降息尚不足以成为推动长端利率下破1月低点的强有力催化剂。
对短端而言,从市场表现来看,4月以来短端利率债整体走势偏保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收益率曲线持续呈现牛平状态,短端滞涨;其二,尽管资金利率在4月明显下行,例如3个月Shibor和DR007_20MA等资金利率较高点下行均超过20BP,但5年以内的国债收益率下行幅度却相对有限,甚至略小于资金利率的降幅,反映出短端对政策预期抢跑程度相对钝化;其三,观察4月以来的下行幅度,短端利率对贸易摩擦的定价也相对温和。基于上述情况,此次降准降息的货币政策组合,对短端利率构成更为明确和直接的边际利好。
如果长端增量利好不足,调整风险高吗?在上一个问题中,我们的结论是,本次双降组合对长端增量利好不足。双降后,二季度货币政策的大动作可能已基本完成,下一个观察窗口在二季度末到三季度,具体取决于二季度经济数据的实际情况而定。与此同时,与海外的贸易博弈在未来也可能出现反复扰动、不排除阶段性缓和,将对市场情绪构成冲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当前长端利率的位置是否具备足够韧性,调整风险大么?为进一步评估这种风险,从长端市场拥挤度、定价合理度和基本面方向等角度进行逐一观察:
视角1:整体上看当前长端交易是否过于拥挤?从综合的微观交易情绪指标以及市场久期策略、换手率等维度来看,当前市场拥挤度整体处于中等偏高状态,但距离由交易情绪推动的过热状态仍有一定空间。因而单纯由拥挤度过高引发的调整风险在当前看来并不大。
视角2:定价层面,长端对贸易摩擦是否存在过度定价?这里采用一个跨资产比价的视角进行判断。贸易摩擦是一个全球性的宏观冲击事件,理论上在不同资产类别中应体现出相对一致的宏观冲击定价程度。基于这一假设,我们将利率与其他大类资产——如大宗商品、权益资产等——的反应幅度进行对比,从而反推利率的合理中枢水平(具体参见《外部冲击定价合理吗?》)。
根据最新数据,跨资产比价的10年期国债利率中枢大致位于1.67%左右。从跨资产比较的结果来看,长端利率当前的位置对外部冲击的定价并不显著偏高。就绝对幅度而言,10年期利率自贸易摩擦前的1.80%附近下行至当前的1.65%附近,整体下行幅度约15BP,这一调整幅度在事件冲击背景下也并未超出合理水平。
视角3:基本面变化。从高频数据看,贸易摩擦带来的基本面压力已开始显性化。不过4月数据显示的冲击还主要集中在直接出口部门,但一旦出口部门持续承压,这种压力有进一步向内需部门传导的风险,从而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尽管近期开始出现中美接触、边际缓和的信号,但参照美日、美欧近一个月的谈判经验来看,从启动接触到真正达成协议往往需要为期不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基本面压力仍将持续存在。
与此同时,财政政策方面,根据4月政治局会议释放的信号,目前主要以存量政策加速落地为主,大规模新增政策仍在保持定力。除非外部冲击大幅加剧,否则下一轮政策观察窗口或需等到二季度末至7月。在这一基本面背景下,长端利率出现大幅上行调整的风险并不高,整体更多将呈现震荡消化、等待新一轮催化剂的特征。
综上,对于本次央行“双降”,应区分对长端与短端的不同影响看待。对长端而言,目前降息所打开的空间尚不足以构成突破前低的催化剂。后续推动长端利率继续下行的潜在条件可能来自两方面:一是若基本面压力超预期,推动全年降息空间进一步打开;二是海外贸易谈判出现反复,阶段性引发市场风险偏好急剧波动,从而带动避险需求上升。在上述催化剂出现之前,长端利率或仍将维持在前低上方震荡。
相较而言,“双降”对短端则构成较明确利好,尤其是资金利率在政策利率上方还有压缩空间、货币政策相对呵护的环境中,短端下行空间打开。
从中期来看,则需进一步关注贸易摩擦对国内基本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企业融资需求的冲击程度。我们估算出口相关行业信贷需求占比约为20%,主要观察这部分融资需求后续的边际变化。
+
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双降算不算“增量利好”?》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05月7日
报告发布机构:国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证券分析师:尹睿哲
SAC执业编号:S1130525030009
邮箱:yinruizhe@gjzq.com.cn
证券分析师:刘冬
SAC执业编号:S1130525030008
邮箱:liu_dong@gjzq.com.cn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