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生育政策,对医疗行业短期、中期及长期的影响

最近一周的头条,都被生育补贴政策所霸占。

2025年1月1日起,中国家庭迎来重大育儿福利政策!国家正式推出“普惠性育儿补贴”,覆盖一孩、二孩、三孩家庭,每个孩子每年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孩子满3周岁!

这一政策不仅覆盖范围广,更堪称近年来力度最大的生育支持举措。

3600元的背后,实则是千亿生育医疗市场。

全面解除生育限制并给予生育补贴,从浅层次看,将切实减轻年轻家庭的育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释放更多生育意愿;而从更深层次看,层层政策的递进之下,将改变整个医疗行业。

从儿科、产科,到辅助生殖,再到整个医疗产业,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生育相关赛道即将迎来新的机遇。

本文,良医财经将从短期、中期、长期着眼,分析医疗赛道将发生的潜在变化。

01

短期看,儿科产科优化服务

关键词:无痛分娩、新生儿护理

一个新的政策,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整个医疗产业。

日前,国家医保局宣布,将对2025年出生的新生儿家庭发放生育补贴,同时,部分省份将分娩镇痛纳入报销,为孕产妇减负又减痛。同时,加快新生儿护理、“亲情陪产”等价格项目立项,促进儿科产科优化服务,更好满足群众对生育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生育补贴政策可能使部分家庭生育意愿增强,短期内新生儿数量有所增加,同时直接推高产科床位、产检及分娩服务需求。

与此同时,无痛分娩纳入报销,进一步优化了产妇的生产体验。

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并非每一位产妇都能实现无痛分娩。目前,全国无痛分娩平均普及率为16.45%,与欧美国家80%~90%的普及率相比差距较大,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具体看,江苏等地医保覆盖后无痛分娩普及率达90%以上,而中西部部分地区仍低于10%,呈现出东部地区普及率较高,中西部地区较低的态势。

根据政策要求,到2025年三级医院需100%实现无痛分娩服务,2027年二级以上医院需达到这一目标。这一背景之下,无痛分娩的未来市场规模有望快速扩张。

这一赛道主要参与者为药品生产企业和设备耗材企业。

药品生产

无痛分娩药物主要为芬太尼类等麻醉药物,国内麻醉药行业呈现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市场代表厂商有人福医药、恩华药业、恒瑞医药等。

目前,人福医药是主要参与者,旗下的芬太尼系列市占率38%,舒芬太尼市占率42%,江苏医保试点后区域销量激增70%。恩华药业、恒瑞医药也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与其他企业共同垄断了约85%的市场。

设备耗材方面

在镇痛泵等设备耗材领域,迈瑞医疗领跑中低端市场,爱朋医疗作为国产龙头,凭借技术适配性和闭环解决方案占据领先地位,通过医保覆盖和集采中标加速渠道扩张,2024年市占率达23%,其主要竞争对手包括河南驼人医疗、珠海福尼亚等。

进口品牌方面,高端设备仍依赖德尔格等企业,但市场份额在集采后已较低。

除了无痛分娩之外,新生儿护理相关赛道也将在短期内得到快速发展。事实上,新生儿护理是一个巨大的赛道,其中涉及母婴用品生产企业、母婴护理服务企业以及医疗科技企业。

以母婴用品企业为例,又涵盖各类母婴用品,如儿童用棉柔巾、云柔巾、各类婴幼儿护肤品等。

母婴用品市场品牌众多,竞争充分。国际品牌凭借品牌知名度和研发实力占据高端市场,国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性价比优势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在婴儿纸尿裤、洗护用品等细分领域,已形成少数头部企业竞争的格局。

在母婴服务企业方面,囊括了优艾贝、馨月汇、禧月阁等新生儿护理服务领域企业,主要提供月子中心服务,为新生儿提供日常照料、疾病预防等护理服务。

月子中心等新生儿护理服务机构竞争较为激烈,市场呈现“外资主导+本土崛起”的格局。高端月子中心以优质服务和专业护理吸引中高端客户,如馨月汇等品牌,注重环境设施、护理团队专业性和服务个性化。本土新兴月子中心则凭借对本地市场的了解和价格优势,占据一定市场份额,部分区域品牌在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

医疗科技企业方面,新生儿专用的医疗器械同样是一个巨大的赛道。常见的有生命体征监测类、呼吸支持类、保暖类、治疗类等多种类型。

在新生儿医疗器械赛道中,新生儿重症监护设备和新生儿磁共振成像设备行业技术壁垒较高。这两个领域对技术精度、安全性等要求严苛,且临床试验难度大,研发成本高、周期长。

以新生儿重症监护设备为例,全球范围内,主要参与者包括GEHealthcare、Philips、Dragerwerk、Getinge、Baxter等国际知名企业,以及鱼跃医疗、迈瑞医疗、理邦仪器、宝莱特、戴维医疗等国内企业。

从市场竞争格局看,GEHealthcare、Philips等国际企业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广泛的市场渠道,在全球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处于第一梯队。迈瑞医疗等国内领先企业,凭借性价比优势和本地化服务,在国内市场逐步扩大份额,部分产品已具备与国际品牌竞争的实力,处于第二梯队。

再看新生儿磁共振成像设备。

国外企业有AspectImaging,其研发的Embrace™是全球首个获FDA批准专门用于NICU新生儿脑部成像的磁共振设备。国内企业有江苏力磁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其NIDO婴儿专用磁共振影像设备系统已获NMPA批准,还有美时医疗,其儿科专用机NEONA已获得FDA注册认可。

该领域参与者较少,市场尚未完全成熟。AspectImaging凭借先发优势和独特技术,在国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国内的力磁医疗和美时医疗虽起步较晚,但已取得重要突破,有望在国内市场与国外企业竞争。

02

中期看,不孕不育赛道扩容

关键词:辅助生殖

随着辅助生殖纳入报销,这一市场将迎来巨变。

辅助生殖技术(ART)作为解决不孕不育问题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不孕不育率已从1990年的11%上升至2023年的17.5%,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20%。

中国辅助生殖市场在国家政策支持、生育需求上升及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已进入高速发展期。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0年中国不孕率16.9%,而辅助生殖渗透率仅7.9%,远低于美国的31.2%。

7月30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待遇保障司副司长刘娟介绍,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兵团全面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报销。生育政策和医保政策的推行将显著提升辅助生殖技术的渗透率,也让这一赛道内的企业实现业绩的快速起飞。

辅助生殖行业是个分工明确且高度协同的产业链,整个辅助生殖产业链可分为技术端和服务端。

在技术端:PGT-A(胚胎植入前基因检测)等三代试管技术成为核心竞争力。基因检测、AI胚胎筛选等高附加值服务成为新增长点。

辅助生殖相关的药物、检验试剂、医疗器械及耗材的研发和生产商构成技术端的上游。这一环节是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制高点。作为技术壁垒较高的行业,这些领域过去一直受制于人,大多数都被外企所垄断。

比如,在辅助生殖药物方面,目前辅助生殖药物赛道仍以外企为主导,默克雪兰诺占据约50%的市场份额,其产品涵盖降调节、促排卵等多种类型,如思则凯、果纳芬等。但国内企业正加速追赶,金赛药业和丽珠集团对辅助生殖药物全流程布局,丽珠集团的重组人绒促性素产品获批后市场份额不断扩大,金赛药业产品矩阵覆盖辅助生殖主流方案,且在研的长效周制剂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在基因检测技术方面,基因测序行业集中度较高,因美纳、ThermoFisher以及中国的华大智造市场占有率合计近90%。因美纳曾一度占据中国基因测序市场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其在中国市场占有率不断降低,2020-2024年上半年,其市场份额从59%降至12.36%。

与此同时,华大智造市场份额不断提升,2023年已达47.06%,成为国内基因测序市场的重要力量,推动了基因检测技术在辅助生殖领域应用的国产化进程。

在医疗器械与耗材方面,过去辅助生殖医疗器械与耗材领域外资垄断严重,超95%的高值耗材被外企占据。

国内企业威高瑞生经过近20年的努力,实现了全系列产品的国产化“突围”,其研制的“时差培养箱”及“一次性使用胚胎培养皿”等产品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重点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20%,并成为行业标准的书写者,打破了国外企业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

在服务端:

目前,公立医院在辅助生殖中游服务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占比约85%,但由于牌照审批严格,机构数量相对较少,每300万人口仅有1家机构,供给较为稀缺。像北医三院、中信湘雅等头部公立医院,年周期数超2万例,成功率可达55%~65%,凭借其技术、人才和品牌优势,吸引了大量患者。

民营机构虽然发展相对受限,但随着市场需求增长和政策支持,也在逐步发展。

尽管牌照稀缺,但随着辅助生殖市场需求增长,吸引了众多参与者,市场竞争依然激烈。公立医院凭借资源优势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民营机构则需通过技术合作、差异化服务等方式争夺市场,部分小型民营机构或新进入者面临较大生存压力。

以锦欣生殖为例,作为国内知名的民营辅助生殖企业,通过兼并收购,业务版图已覆盖国内多个城市及海外地区,2023年其核心的辅助生殖医疗服务收入可观,成功率也持续提升。国际医学等大型医疗机构凭借强大的医疗资源和技术实力,积极布局辅助生殖领域,其辅助生殖医学项目具备较大规模的IVF周期运行能力。此外,通策医疗、复星医药、麦迪科技等上市公司也通过收购等方式切入该赛道。

不过,需要直视的是,优质的辅助生殖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这些地区机构数量多、技术水平高。而基层地区和偏远地区机构稀少,患者往往需要长途奔波前往大城市就医,增加了时间、经济成本和心理负担,也不利于行业整体均衡发展。

随着生育政策持续推进和人们观念转变,辅助生殖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市场规模有望不断扩大。相关企业将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辅助生殖产业链中的检测试剂、PGT诊断等赛道也会迎来发展机遇。

03

长期看,AI辅助医疗

关键词:全产业链受益

全面生育政策将促进整个生育相关的医疗赛道发展,而在产业快速发展之时,技术的发展、效率的提升变得至关重要。AI的赋能就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当前,包括辅助生殖、产科诊断、新生儿护理等赛道都已经开始通过AI进行辅助。

辅助生殖赛道:AI可应用于精子优选,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分析精子形态、活力等,如自动精液质量分析仪LensHookeX1PRO将AI算法和自动聚焦光学技术相结合,能更准确地检测精子浓度。在卵母细胞质量评估方面,基于AI的三维超声成像可追踪测量卵泡,准确性高达98%,还能预测排卵时机和卵巢过度刺激风险。此外,AI模型还可通过机器学习识别大数据库中潜在的候选药物,优化促排卵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长。

产科诊断与治疗赛道:AI大模型可助力产科临床精准干预,如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启动的“一妇婴・智汇”生育友好AI大模型,能针对孕产守护、宫颈疾病、生殖免疫等关键领域,智能化评估个体风险,深度解析潜在核心病因,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它还可作为家庭健康的“贴心管家”,提供智能导诊、个性化科普宣教服务。

新生儿护理赛道:AI有助于实现新生儿远程医疗服务。借助先进的通信技术和AI算法,可开展远程超声心动图检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等,打破地域限制,让优质医疗资源触达偏远地区。此外,AI还可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如神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联合研发的“爱新智护”新生儿重症AI大模型,能为新生儿重症监护提供“筛-诊-疗-管”全链路智能服务。

儿科医疗赛道:AI可推动儿科分级诊疗智能化,借助大数据和AI技术,精准评估患儿病情,智能匹配各级医疗机构,实现高效转诊,还能为医护提供决策支持,优化就诊流程。

例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DS-小布医生2.0,通过与DeepSeek大模型结合,提升了诊断准确性和个性化支持。另外,AI还可应用于儿科医疗服务的智能管理,如北京京都儿童医院构建的“京都大脑”,以自然语言大模型为核心,实现智能语义检索、数据分析、病历生成等全流程智能服务,提升医院办公与诊疗效率。

医学影像赛道:在辅助生殖的染色体核型分析中,AI技术可提升诊断效率与准确性。

如德适生物率先推出“AI驱动全自动扫描+智能辅助分析”方案,检测周期从2-3周压缩至数小时,其AI系统AIAutoVision®准确率可达99.8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此外,AI医学影像技术还可应用于产科和新生儿的超声、CT等影像诊断,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发现病变和异常。

04

良医思考:生育医疗赛道全面起飞

关键词:技术创新,服务转型

全面生育政策,必将带动全产业链的发展。从技术到服务,从公立医院到民营机构,从婴幼儿护理到产科服务。整个产业链都将受益。

沿着赛道逐渐向上,技术端永远是第一生产力。那些拥有相关技术,且研发壁垒较高的企业均将实现较好的发展。这一进程也将推进国产替代的加速,让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与长期垄断赛道的外资企业有机会同场竞技。

要技术创新,更要服务转型。

过去,医疗服务经历了“粗放式扩张”,随着行业逐渐成熟,服务将转向“精细化运营”。比如,私立妇产医院可能会引入高端产康服务,公立医院会强化产科儿科联动体系。同时,政策会推动孕产服务向“全程化管理”跃迁,医疗机构需通过数字化手段接入区域信息平台,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在整个产业升级转型之时,为应对儿科医疗供需失衡问题,分级诊疗智能化、儿科服务专科连锁化、远程医疗普及化等模式将加速发展。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评估患儿病情,实现高效转诊,同时远程医疗在新生儿领域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可以想见,一则生育补贴政策的背后,将是整个产业链的升级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育儿   政策   医疗   行业   新生儿   赛道   技术   企业   产科   市场   儿科   领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