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钱江晚报】
虽然已过“处暑”节气,但副热带高压仍赖着不走,据气象部门消息,9月2日前,浙江依旧被高温热浪裹挟。这一波高温持续时间长,在历史同期较为少见。
酷热天气下,不少人被“热倒了”:有医院连续接诊15位中暑病人,接近一半确诊热射病;有医院接诊的患者病情危重,迅速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目前仍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
户外活动过久,男子患热射病入ICU
最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急诊已收治十余例中暑患者,所幸多数患者中暑程度较轻,经降温及对症处理后已无大碍。
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雨林介绍,中暑患者往往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导致的急症。“人体通常通过出汗对流蒸发带走体表热量,从而实现降温。但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致散热机制失效,最终引发中暑。”
一位中年男子由120送往浙大二院急诊。医生询问病史后得知,男子是在高温环境下干重体力活时晕倒。入院时,他已呈昏迷状态、体温高达40℃,被诊断为热射病。
当时,急诊团队立即予以紧急气管插管同时采取快速降温措施、液体复苏等急救措施,并转入急诊ICU继续救治。
“很可惜,虽然经过积极救治,该患者病情进展非常快,最终预后不佳。” 李雨林说。
热射病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是重症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其凶险程度相当于身体被“煮沸腾”,死亡率高达50%。
近半个月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共接诊15例中暑患者,其中6例为热射病。
32岁的小吕(化名)在厨房忙碌一整天后感到头晕乏力,体温上升至38.7℃。他只当普通中暑,喝了点凉水就休息了。凌晨,小吕突然在浴室晕倒,被发现时已经意识模糊、皮肤灼热,被家人送往医院。
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谢赟说:“他是典型的热射病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抢救团队迅速启动热射病救治流程,实施冰毯降温、保护肝肾功能、持续CRRT治疗(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以及抗感染治疗等一系列抢救措施。”
经过7天全力抢救,小吕总算逃过一劫,体温稳定在37.2℃左右,肌酐和肌酸激酶都恢复到了正常范围。
有基础疾病的老人中暑后更应小心
天气一热,许多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突然的恶心、乏力、胸闷等,归根结底,高温是诱因。
近日,潮新闻·钱报健康小站、杭州市拱墅区米市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主任胡晓峰接连接诊了4位中暑的老年患者,他们多因舍不得开空调,或选择大中午外出“被热倒”。在中心接受物理降温、服用藿香正气水后,老人们的症状才得以缓解。
但对于有长期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来说,中暑可能仅是表象,实际健康风险更为复杂。
前些天,70岁的张大伯(化名)步行前往药店买药,烈日当空,途中渐感不适、头昏脑胀,强撑着走到米市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便体力不支倒地。
胡晓峰回忆,张大伯患有糖尿病和心脏病,当时测血压只有70/40mmHg,询问得知还有心脏不适,因为不排除中风或其他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可能,胡晓峰立即联系120将患者转送上级医院。
辖区还有一位70岁李大伯(化名)也是在高温天出游时出了事。大伯当时头晕、乏力、胸闷、大汗淋漓,随后发生短暂昏迷。在胡晓峰远程沟通判断下,老人初步被考虑为中暑。胡晓峰指导家属拨打当地120,并给老人喂冰水、实施冰敷。经过后续诊治,老人目前情况稳定。
需要注意的是,高温天发病,还容易与中暑混淆。浙江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近日接诊了一位年轻患者小龚(化名)。他被送进医院时体温高达39.8℃,一小时后陷入神志不清、无法对答的危险状态。然而,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林高平判断其并非中暑,而是患上了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所幸送医及时,经紧急救治,小龚已脱离危险。
“事后我们了解到患者长期沉迷手机游戏,经常熬夜刷排名,作息颠倒造成免疫力下降,为细菌入侵埋下隐患,因为事发高温天,又因爬山发病,被朋友误认为中暑送医。”林高平提醒,若出现发热、头痛等不适症状,尤其是症状快速加重时,切勿自行判断病情,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因延误治疗造成严重后果。
高温天开车头晕目眩,不妨让身体“学会耐热”
还有些情况虽未够上中暑的诊断标准,但也足够折磨人的。
33岁的沈女士(化名)日前驾车半小时后,感到头晕目眩、口干舌燥,即便放下车窗的遮阳板,戴上帽子,不适感还是持续。强撑着开车到了单位后,沈女士双腿发软、差点倒地,休息了好一会儿才缓过劲儿来。
车内开着空调,为何仍会发生类似中暑的症状?
“车厢内是一个受太阳直射的密闭环境,驾驶者头颈部暴露于高温辐射,身体受冷气直吹,血管因收缩扩张的转换过程非常剧烈,易导致循环紊乱。当血液大量涌向体表,可能会造成短暂的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眼花,甚至站立不稳。这跟突然离开空调房感到不适的原理很类似。”胡晓峰指出,一般熬夜、劳累或体质较弱的人群对此感受更为强烈,驾驶员尤其应提高警惕,行车期间如发现身体不适须及时停靠休息,保证行车安全。
那么,高温天如何避免中暑?
“不妨让身体科学地学会耐热,我们也叫热习服或热适应,即提升自身对高温的耐受。比如在高温天,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阴凉的地方进行户外活动,而不是长期待在空调房内。这个训练过程要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同时合理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李雨林说,此外,普通人在高温天要避免较长时间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做到劳逸结合;保持身体状态良好的情况下在高温环境中适当工作;一旦发生不适,务必及时就医,切勿延误病情。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