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尘埃落定,国际空间已步入生命倒数的最后时刻

|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太空中有这么一样物品,它重达400多吨,一直悬浮在地球上空400公里,绕着我们转了27年,承载了无数科学家的梦想、航天员的汗水和全人类的太空幻想。

它就是国际空间站(ISS),一座漂浮在太空的“超级别墅”。

可再牛的房子也有老去的一天。

2025年7月31日,美国航天局(NASA)和俄罗斯航天局在休斯敦坐下来一聊,敲定了这老房子的“退休”计划:

2028年正式停工,2030年左右让它以一场壮观的“流星雨”坠入南太平洋深处。

至此,一切尘埃落定,国际空间站的生命倒计时已经开启,它的故事既辉煌又曲折,退役的路更是充满了技术活儿和国际博弈。

接下来,我们就聊聊这座太空巨人的前世今生,还有它告别舞台的惊心动魄。

辉煌的过去:太空里的“联合国”

国际空间站可不是谁家独建的豪宅,而是16个国家攒钱攒技术打造的“国际大院”。

1998年,俄罗斯的“曙光”号功能货舱第一个飞上天,之后美国、日本、加拿大、欧洲航天局等伙计们陆续送上模块,像搭积木一样,把这个足球场大小的太空站一点点拼了起来。

总造价超10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000多亿,够买多少北上广的房子。

可这钱花得值,ISS成了人类在太空的实验室,27年来接待了270多位航天员,来自19个国家,完成了上千项实验。

从研究微重力下植物生长到开发新药,甚至还帮我们拍了地球的“高清写真”。

可别以为这太空大院日子过得风平浪静。

2006年,俄罗斯的制氧机突然“发脾气”,橡胶垫圈烧焦,冒出有毒的氢氧化钾。

一时间,空间站里警报声刺耳,航天员赶紧戴上氧气面罩,手忙脚乱地关设备、封通风口,差点就得跳上“联盟号”逃生。

那股焦糊味,俄罗斯航天员帕维尔事后回忆起来还直冒冷汗。

2013年,冷却系统又闹罢工,散热器坏了,航天员得顶着零下270度的太空寒风,出舱修了三次,每次在外面漂6个多小时。

期间,航天员拆机器、换阀门、清理漏出来的冷却剂,累得跟搬砖似的。

还有2024年,空间站漏气问题越来越严重,每天漏掉1到1.7公斤空气,修了半天也没彻底搞定。

这些年,ISS就像一辆老车,跑得越久,毛病越多。

为什么要退役?老房子撑不住了

说起退役,很多人可能会问:这么牛的太空站,修修补补不就能继续用?

可现实没那么简单。

ISS的设计寿命本来是到2015年,后来硬是咬牙延到2020年、2024年,现在已经超期服役10年。

NASA2024年10月的报告让人捏把汗,空间站上有4条裂缝,50处“隐患”,588个零件早就过了保质期。

漏气问题尤其头疼,2024年4月最严重的时候,修补后好点了,但还是像个筛子。

这么大的家伙,找个小漏孔比大海捞针还难。

维修成本也高得离谱,修一次得花大价钱,性价比低到不行。

更麻烦的是政治上的事。

美俄关系这几年冷得像冰箱,ISS是两家合作的最后一个“大项目”,可合作也越来越像“各干各的”。

俄罗斯说2028年要撤,美国想撑到2031年,双方时间表都不一样。

2022年俄乌冲突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让航天合作雪上加霜,俄罗斯的航天预算缩水,关键零件买不到,人才也流失不少。

NASA这边也不轻松,预算被国会砍得七零八落,还得养着新项目。

继续拖下去,ISS不仅可能“带病上岗”,还可能因为政治扯皮闹出大乱子。

退役,是不得已但必须的选择。

告别大戏:让400吨巨物安全“回家”

让ISS“退休”可不是拆个房子那么简单。

这家伙重420吨,体积堪比一架大型客机,想让它安全坠入南太平洋的“尼莫点”,地球上离陆地最远的“航天器坟场”,得费老劲了。

整个过程预计要2.5年,技术难度堪称航天史上的“珠峰”。

国际空间站的“搬家”大戏,得靠“太空拖船”来导演。

俄罗斯的计划是用“进步”货运飞船改装,拴上ISS的俄罗斯舱段,点火、减速,把空间站一点点拉低轨道。

NASA这边不放心,怕俄罗斯的设备老化出岔子,早就备了B计划:一是改造SpaceX的“龙”飞船或诺·格公司的“天鹅座”,加装大推力引擎,帮忙推一把。

二是直接让SpaceX造一艘专用的离轨航天器,2024年已经砸了几亿美元下去。

这艘新飞船不光能搞定ISS,还能干点别的活儿,比如以后拖其他报废卫星。

这活听起来简单,实际操作难如登天。

ISS得从400公里高空慢慢降到大气层边缘,每次点火的时机、力度、方向都得精确到毫秒、毫牛顿,稍有差池,落点可能偏几百公里。

地球高层大气还老变脸,受太阳活动影响,密度一会儿高一会儿低,轨道预测就像在雾里开车。

科学家得靠最先进的数学模型算上千百遍,还得用全球的雷达和望远镜24小时盯着,随时调整。

烧成灰,安全第一

最让人揪心的,是得确保ISS在大气层里烧得干干净净。

420吨的大家伙以每小时2.7万公里的速度扎进大气层,摩擦生热,能烧到几千度高温。

大部分零件会化成灰,但像主桁架、实验舱壁、推进剂贮箱这些“硬骨头”,可能烧不透。

1979年,美国的“天空实验室”77吨重,碎片砸到澳大利亚;1991年,苏联的“礼炮7号”40吨,残骸掉到阿根廷。

ISS比它们大几倍,碎片要是砸到城市或航线,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保险,科学家们想了不少招。

比如,派航天员和机器人把大块太阳能电池板拆下来,这些玩意儿轻薄但面积大,容易飘到不该去的地方。

还有个大胆想法,在关键部件上装上“线性装药切割器”,不是炸药那种危险货,而是一种能精准切割的装置,把大块金属劈成小块,方便烧毁。

不过,这东西装在空间站上,本身就是个冒险,弄不好还得再修。

全球大联欢:没人敢掉链子

这场离轨大戏,不是美俄俩人能唱完的。

全球的雷达站、天文台、在轨卫星得一起上,盯着ISS的轨道变化和结构状况。

碎片可能落下的前几天,得提前通知航运公司、航空公司,甚至沿海国家,让船只飞机绕着走。

这需要各国放下政治成见,信息共享,沟通顺畅。

万一哪个环节卡壳,碎片砸下来,那可是国际大事件。

新篇章:美俄各自飞向星辰

ISS退役后,美俄的航天路算是彻底分岔了,各有各的打算。

NASA这几年把心思全扑在“阿尔忒弥斯计划”上,目标是让航天员重返月球,建个“门户”绕月空间站,当成去火星的“中转站”。

这“门户”站虽小,却是大手笔,能支持深空研究和月球基地建设。

NASA还忙着扶持商业空间站,SpaceX、蓝色起源、Axiom Space都在造自己的“太空旅馆”,计划2030年前接棒ISS,搞微重力实验、太空旅游,甚至拍科幻电影。

可这些项目进度慢得像乌龟爬,NASA的预算还老被砍,前路有点迷雾重重。

而俄罗斯也不甘示弱,打算建自己的国家空间站。

2027到2028年先发射一个新舱段,慢慢扩展,2035年彻底建成。

这空间站轨道设计很特别,倾角大,能多飞几圈俄罗斯上空,盯着北极和本土,干点遥感、通信、国防的活。

可俄罗斯的航天业这几年被制裁整得够呛,钱少、零件缺、人才跑,计划能不能按时落地,谁也不敢打包票。

以后还能一起玩吗?

ISS退役后,美俄的航天合作估计得降温到冰点。

过去,俄罗斯的推进器和美国的太阳能板是ISS的命脉,缺一不可。

现在双方都想单干,政治上的疙瘩让深度合作成了奢望。

不过,完全“离婚”也不现实。

俄罗斯在空间核技术、大型飞船上还有两把刷子,NASA的月球计划用得上。

可合作的前提是政治上缓和,现在看,短时间内没什么希望。

倒是些“中立”领域,比如无人探测、空间碎片治理,可能还有点小合作的苗头。

结语:

当2030年国际空间站化作南太平洋上空的流星雨,人类会失去一个太空家园,但不会失去探索的勇气。

ISS的27年,是一部写满合作与挑战的史诗。

它告诉我们,太空不是谁的独角戏,而是全人类的舞台。

美俄或许会走上不同的路,但那份对星辰大海的向往,永远不会变。

未来的月球基地、火星探险,甚至更远的星系,也许就在这一场告别中,悄悄埋下了种子。

参考资料:人民文摘——国际空间站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故

央视新闻——多次“延寿”的国际空间站还能服役多久?美俄将首次直面给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科技   尘埃落定   倒数   时刻   生命   国际   空间   俄罗斯   空间站   航天员   太空   美国   航天   计划   碎片   月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