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谁能想到,一片小小的电芯,竟能掀翻整个充电宝行业!
先是6月16日,充电宝里的老大哥“罗马仕”宣布召回49万件存在安全隐患的充电宝。目前,罗马仕充电宝的3C认证证书已被全部撤销。
4天后,安克创新也发布公告,召回71万件充电宝,叠加在美国的115.8万件,潜在经济损失高达1.06亿元至1.63亿元。
紧接着,中国民航局颁布新规,明确指出无3C认证,或被召回的同款型号充电宝,旅客不得带上飞机,自6月28日起正式实施,
可以说,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充电宝行业不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俗话说:“只要一颗老鼠屎,就能轻而易举地坏了一锅粥。”
如今,这句话得到了具象化地体现——一家“老鼠屎”供应商,坑惨了整个充电宝行业。
关于这场充电宝“召回风波”,不论是罗马仕,还是安克,它们的问题指向,都是电芯原材料的来源:
“安装了问题电芯的充电宝,极易在长期循环使用后或者极端环境下,因产生过热现象而发生燃烧风险,是非常危险的安全隐患。”
很明显,这场风波的导火线,就是相当于充电宝“心脏”部位的电芯,出现了严重质量问题。
而罪魁祸首,统一指向了一家B2B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无锡)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核心业务是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及其部件的生产与销售。
因其技术上的绝对优势,比如它的电芯能量密度,能够做到6分钟充满80%的电量。
所以很多充电宝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与安普瑞斯合作,并将其视为30W以上移动电源的“不二之选”。
安普瑞斯的背景和优势既然如此明显,为什么还会成为坑了整个充电宝行业的罪魁祸首呢?
综合@界面新闻、@钛媒体等多方消息可知:
这次事发,是由于安普瑞斯为了节省成本,将一部分批次的电芯外包给了江西某代工厂生产,而外包工厂又为了进一步获利,冒着违规的风险,私自将电池阴极与阳极间隔膜的原材料置换成了劣质材料而导致。
而此举所带来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生产出的充电宝,极其出现鼓包变形、电池容量大幅减少等征兆。
归根结底,这是一场隐藏于行业价格战背后的致命妥协。
但心存侥幸终会付出相应代价。
据不完全统计,罗马仕召回的产品售价在75~200元之间,安克涉及的产品售价则在149~229元之间。
若以平均价格作为基准来计算,这场召回风波直接让两个品牌的损失高达6740万元、1.34亿元。
而这,还不包括品牌口碑崩盘,产品全面下架所带来的隐性损失。
事实上,不少眼尖的网友发现 ——用了安普瑞斯电池的,不只是罗马仕、安克的充电宝,更有绿联、倍思、小米等。
也就是说,不论是便宜的充电宝,还是贵的移动电源,基本上都已经塌房大半。
曾被大众视为生活必需品的充电宝,就这样成了大家手里退不了、扔不掉、用又用得不安心的“烫手山芋”。
某社交平台上,一位网友“现身说法”自己邮寄召回充电宝的遭遇:“原以为充电宝召回,最难的就是申请通过审批这一环节,结果反而是最简单的。”
“签收客服邮寄过来的防爆袋后,以为只要等快递上门收件就万事大吉了。没想到,充电宝被快递行业列为违禁品,不论安数大小,全都拒收。
现在完全不知道怎么办,客服又一直是机器人在回复‘等通知’……”
甚至有圆通的快递员表示:“商家可以寄过来,但我们寄不回去,那属于违禁品,查到会被罚两万!”
快递这边寄不出去,而客服那边又永远在排队,不是消息已读不回就是在通话中,仿佛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怪圈中。
后来,罗马仕不得不发布一套“无害化处理”的售后方案——先让用户尽量把移动电源电量耗尽,然后扔进盐水中浸泡24小时,自行处理发视频给客服登记。
至于那些不符合“召回条件”的充电宝,消费者想硬着头皮继续用,可看到网上爆出的一系列充电安全事故。
比如今年3月份,港航 HX115 航班就因充电宝发热起火而紧急降落的新闻。
除了将充电宝忍痛丢弃或闲置之外,没有更好的选择。
目前看来,这场召回风波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很显然,新的规则挑战才刚刚开始。
召回风波刚结束,民航局紧随其后发布的一条公告,直接把市面上大半的充电宝都给判了死刑。
有网友投稿,在机场的安检口处,充电宝堆成了山,甚至有人当场崩溃气哭。
不少亲身经历者,在相关帖子下吐槽:“好家伙,现在出门带充电宝,居然比带打火机还心虚!”
“有一说一,安检员们低头对照检测的样子,比对银行卡号还要认真。”
与此同时,随着“飞机禁止无3C标志充电宝”的事件发酵,不少网友发出灵魂拷问:“高铁是不是也快跟上了?”
从广大网友分享的亲身经历来看,检查充电宝的3C标识,在一些城市的高铁和地铁上已经开始实施了,就连2W mAh 以上的充电宝也都重点留意。
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限制充电宝,确实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但换个角度思考,这不仅是为提高我们对充电宝使用的警惕,更是对充电宝行业的一种监督。
说到底,充电宝行业想从根本上解决充电宝的安全问题,关键还是行业自身率先做出改变。
正如张翔院士的评价,充电宝行业最需要警惕的地方,就是不同厂商为在极致低价的碾压下获利,不惜做出在“安全成本”上“省钱”的埋雷行为。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次的召回风波,或许可以倒逼厂商加强质量管理,进而带来行业新一轮的洗牌。
-END-
参考资料:
1.界面新闻《还原充电宝召回风暴》
2.中国新闻周刊《充电宝“召回潮”,国家出手了》
3.钛媒体《超百万充电宝召回始末:一家供应商“引爆”全行业》
4.广州广播电台《过百万台充电宝被召回,消费者发文吐槽:快递不收》
作者:陈亚冰
编辑:歌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