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嵇启明诞辰103周年的纪念日。这位从镇江水乡走出的演员,用七十余载的艺术人生,在银幕与舞台上镌刻下无数鲜活形象。其中,《烈火中永生》中叛徒甫志高一角,更以其复杂的人性刻画与精湛的表演张力,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反派形象之一。
嵇启明1922年9月11日生于江苏镇江,少年时期便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18岁的他加入长沙抗敌演剧二队,在湖南、四川等地巡回演出《小人物狂想曲》《丽人行》等话剧。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表演功底,更让他深刻理解到艺术的社会责任。1945年,演剧队重组为九队,他继续在《在新事物面前》等剧目中塑造进步青年形象,用戏剧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
1949年,昆仑影业拍摄《三毛流浪记》,需要一名“面相斯文、带市井气”的配角店员。嵇启明陪同学去试镜,却被导演赵明一眼相中,意外踏入影坛。此后几年,他相继在黄佐临执导的《思想问题》里饰演李振威、在《上饶集中营》中饰演革命者王大明——都是正面人物,却尚未形成鲜明标签。
1965年,嵇启明迎来职业生涯最具挑战性的角色——《烈火中永生》中的甫志高。这个改编自真实历史人物的叛徒形象,承载着导演水华对革命伦理的深刻思考。
拍摄前三个月,嵇启明做了三件“小事”:一是增重8斤让面颊松弛,营造“养尊处优”的文职感;二是把剧本所有台词重新标点,用不同颜色标注“谄媚—恐惧—侥幸”三层心理节奏;三是向川剧名丑学习“眼白上翻”技巧,使甫志高在诱捕江姐那场戏里仅用一个眼神就露出杀机。影片公映后,观众来信最多的不是“致敬江姐”,而是“甫志高太像了,我邻居就是他”。这种“生活化反派”的开创性演绎,让“甫志高”成为汉语语境里“叛徒”的代名词,也让嵇启明背负了长达二十年的“骂名”——他后来回忆,“连买菜都被小贩多收钱,说'你出卖同志,我收你贵点'。”
为塑造这一角色,嵇启明更是深入研读《红岩》原著,与导演反复探讨人物心理动机。他摒弃脸谱化表演,通过革命者的虚荣、叛变前的挣扎、叛徒的癫狂三个层次递进,当双枪老太婆击毙甫志高时,观众席中爆发的掌声与抽泣声交织,印证了嵇启明对角色“可恨而可怜”的诠释——他既是加害者,也是旧社会制度与个人性格缺陷的牺牲品。
《烈火中永生》上映不久,嵇启明被迫中断银幕创作,回到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话剧教学:执导《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要求学生“把莎士比亚当革命戏演”;排练《马克思秘史》时,带大家读《资本论》做人物小传。1980年代,他重返镜头,先后出演《怪圈》《夏之雨,冬之梦》。尽管戏份不多,却延续其一贯的“心理现实主义”表演——用极细微的动作折射时代裂变。
2000年后,嵇启明长期卧病,仍坚持在病房给学生上“最后一课”。他说:“演员最光荣也最危险的时刻,是观众把你当'真人'而非角色。要配得上这份信任,就得把人物的心脏挖出来,再安放回去。”
2008年冬天,嵇启明病逝于上海,享年86岁。他留下的艺术遗产,不仅包括《烈火中永生》《上饶集中营》等经典作品,更在于他开创的“反派表演美学”——拒绝符号化,通过细节真实展现人性的复杂光谱。正如他在《官场现形记》中饰演的钱典史,一个眼神、一声冷笑,便将官场小人的卑劣与无奈尽显无遗。
在嵇启明诞辰103周年之际,我们重温他的作品,不仅是为了缅怀一位艺术家,更是为了思考: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如何像他那样,用艺术照亮人性的幽微之处,让每个角色都成为透视时代的棱镜。
【各位亲爱的朋友,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娱文娱视”将与您一起向经典致敬,忆影人辉煌,共同重温我们曾经的美好时光!欢迎关注!欢迎留言!(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感谢!)】
更新时间:2025-09-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