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让我找出当下最令人唏嘘、怒其不争的手机品牌,魅族排第一没问题,紧接着那必须就是一加了。
原本那个意气风发、不将就的一加不仅被小米远远的甩在身后,就连红米和iQOO这两个子品牌都已经不把一加看在眼里了。
根据目前行业内公布的各家子品牌超大杯的三日销量数据,iQOO 15以13万的销量排在第一;红米K90ProMax以10万左右的销量排在第二位;而一加15,仅仅只有4.5万,差点连iQOO 15的零头都没达到,目前看也就仅仅能超过自家的难兄难弟真我GT8Pro了。

一加如此快速的陨落速度,属实是让人没想到的。
曾经的一加是何许人也?那可是诞生过一加7Pro这种在整个手机行业上都能留下名号机器的品牌;那可是曾经能够和小米正面硬刚的品牌;那可是曾经国内唯一一个在美国市场拥有3%市场份额的品牌。
结果现在连一个成立仅6年,并且还是主攻“游戏定位”的手机品牌iQOO都打不过了,甚至是还被远远地撇在身后了。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加到底怎么了?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李杰这个人能力不行么?No、No、No。

就像大明末代一样,这已经不是一个人所能左右的了,而是整个体系出现了问题,换一两个人是没有价值的。
而这个问题的根基就是——欧加集团混乱的产品设定和品牌内部严重的自我蚕食现象。
咱们举个例子,就拿一加13来说,这也算是一加最后的荣光了,这代产品的产品力是不是还不错?属于典型的水桶机。
结果,欧加集团又弄出来个真我GT7Pro,同样主打的也是水桶机,搭载的系统也是Color OS的变种;同样也有LYT600的长焦;同样也有素质不错的屏幕,更重要的是,它的价格还比一加15还便宜800块钱。(至于有人说真我不属于欧加的,去看一下深圳市锐尔觅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的母公司的母公司是谁)
换言之,先不说和红米K系列以及iQOO对垒了,一加13在自家内部就被人“截胡了一道”。
其实OPPO这么做的目的也很好理解,本质上就是一种内部竞争的策略,俗称就是多生孩子好打架。
但是,大家也要知道一点,在消费心理学中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名词叫做“选择悖论(The Paradox of Choic)”。
简而言之,当消费者面对多个选项、且这些选项在优缺点上差距不大时,会因为害怕“选错”而产生决策疲劳。
通俗地说,就是消费者觉得无论选哪一款都会失去另一款的某些优点,与其纠结不定,不如干脆放弃这两款,转而去选择其他品牌的产品,尤其是对于这种高价值的产品。
这叫什么?这就叫内耗,一加的产品、价格一直拧拧巴巴的,和这个有直接关系。
大家可以仔细地审视一下欧加内部的产品设定,看看是不是普遍存在这个问题,比如曾经的一加数字系列和OPPO Find X系列等。
作为对比,大家再看蓝厂vivo,他对于产品的设定那是相当健康和有层次的。
比如,iQOO数字系列和vivo X系列的定位区隔就相当的出色,前者主要针对男性、游戏、性能爱好者;后者主要针对女性和影像爱好者,这俩群体基本上是不重叠的。

为了筑牢这个区隔,vivo甚至把iQOO的宣发模式都和vivo进行了全面的切割;产品的配置设定也是迥然不同。
小米这边的产品区隔虽然没有vivo做的那么极致,但是小米是一个非常善于使用“诱饵效应”来突出重点产品的品牌。
比如今年的小米17系列中,小米17标准版就成为“诱饵”,它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烘托其他产品的“好”。
这下大家知道雷军为啥一直要专门夸小米17标准了吧?这就是典型的利用诱饵效应来引导消费者选中目标产品的教科书般的案例。
但是这套策略在欧加体系内却并不好使,因为欧加旗下的三个品牌都太独立了,你选择让谁去当“诱饵”呢?
这种拧巴的状态不仅影响了一加,就连OPPO Find系列也是深受其害。
所以,个人认为今年一加15的销量虽然不怎么滴,但是比较难能可贵的是,他终于迈出了转型的第一步。不再追求水桶旗舰,而是选择和iQOO一样搞性能游戏旗舰,拉开了和OPPO Find系列的定位差距,算是开了一个好头吧。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