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院士提倡:超过65岁的老人,宁可在家做家务,也别出去做这些


年过六十,身体不像以前那样扛得住了。院士和专家们都提醒,很多看似普通的事,老人做起来反而有危险。

那些看起来“锻炼”的事,反而最伤身

很多老人认为,出去走走、干点活,就能活络筋骨。但有些事,说白了就是拿身体去冒险。尤其是超过65岁,骨头、肌肉、心脏、血管都开始“老实”下来,不再那么有力气应对突发情况。

像是上山走土路、骑电动车接孙子、顶着中午太阳晒被子、在马路边跳广场舞,表面看是锻炼,实则隐患极大。跌倒、中暑、心梗、脑梗,这些都不是吓唬人。65岁以后,很多人的身体像是旧电视机,表面看得过去,哪天一下就黑屏了。


骨质疏松找上门

很多人年纪大了,总觉得腰酸背痛、腿没劲,这是身体在悄悄告诉你:“钙不够用了”。但光补钙没用,老人身体吸收钙的能力早就不如年轻时候了。关键还得靠维生素D帮忙。

维生素D像个“搬运工”,它把吃进去的钙送到骨头里去。而老人晒太阳少、肠胃吸收差、肝肾代谢慢,维生素D常年不够。结果就是骨质疏松找上门,骨头像干木头,一摔就断。

特别是很多老人喜欢冬天躲在屋里,夏天怕晒太阳,结果骨头越来越脆。家里做做饭、擦擦地板都比在外面晒太阳强,至少不会摔得那么重。


炎热天气里的“慢性炸弹”

夏天一到,不少老人还是习惯早上出门走圈,有的甚至中午还在外头晒太阳。老年人的身体调节温度的能力早就不如从前,汗腺退化、皮肤变薄,体内的“空调系统”效率下降。

一热起来,血压猛升、心率加快,血液变浓稠,容易堵住血管。尤其是患过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热天外出就像踩在地雷上,随时可能引爆。

2020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年夏季因为高温导致的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明显增多,尤其是超过70岁的人群,风险增加两倍以上。


不是所有“劳动”都适合老年人

很多老人不愿闲着,喜欢出去打零工、摆摊、种菜、搬东西,觉得这样有价值。但问题是,超过65岁,肌肉力量已经慢慢减少了,尤其是大腿和腰部这块。老年人肌肉一旦减少,整个人的平衡感、站立力也跟着下降。

肌少症就是这个问题,简单说就是肌肉越来越少,力量也越来越差。人变得容易累、走路慢、站不稳。这不仅仅是个“老态”,而是实实在在的病。中国老年学会2024年的数据估算,65岁以上的老人中,约有三成有不同程度的肌少症。

而一旦肌少症出现,走路都不稳,做家务已经够用,再去做重体力的事,只会加速问题恶化。跌倒骨折肌肉拉伤腰椎滑脱都不是小事。


心脏不爱“突然刺激”

有些老人喜欢早上空腹出去锻炼,跑两圈再吃饭;也有的觉得跳广场舞动感十足,越跳越起劲。殊不知,这些行为对心脏来说,简直是一场“突袭”。

老年人的心脏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有弹性,血管硬、心跳慢、反应迟钝。突然增加运动强度,会让心脏供血跟不上,很容易出现心绞痛,甚至引发心梗

2023年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团队对心梗病人的分析发现,清晨和傍晚是老年人心脏事件高发时段,很多病人在锻炼过程中突然倒地。这不是因为锻炼不好,而是方式不对、强度不合适。


在外奔波,不如在家动一动

院士们提倡的不是让老人变得懒,而是换一种更适合的方式动起来。家务,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扫地、擦桌子、洗碗、整理衣柜,这些动作小、时间短、不会突然用力,还能让身体活动起来。尤其是厨房活动,不仅锻炼了手脚协调,还能刺激食欲、延缓认知退化。

有研究发现,适量做家务的老人,患老年痴呆的风险明显降低。因为这些活动需要动手、动脑,还能保持规律生活。2022年《柳叶刀·公共卫生》上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老年人每周做家务的时间超过3小时,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更慢。


别拿“我以前能干”当底气了

不少老人不服老,总说“我以前上山下海都不怕”。但老年人的身体就像用了十几年的老冰箱,外表还行,里面零件早就不行了。肌肉少了、骨头脆了、血管硬了、反应也慢了,一旦出事,恢复慢,代价大。

一个年轻人摔一跤,可能擦破点皮;老人摔一跤,很可能髋骨骨折,卧床半年,甚至引发肺炎、血栓,命都可能保不住。

不是不让动,而是要动得聪明。出门晒太阳,不如在窗边坐坐;户外锻炼,不如在屋里拉拉筋、伸伸腿;跑去摆摊,不如在厨房里做顿饭。


老人动一动,讲究的是“稳”和“慢”

动得稳,最重要。走路不快不慢,脚下穿防滑鞋,家里地上不要有滑的垫子,有条件的可以装上扶手。

动得慢,才不会伤。起床慢一点、下楼慢一点、伸展动作慢一点,身体才能跟得上节奏。突发心脑血管病,很多都是因为动作太猛,反应太快。

别小看这些慢动作,它们其实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就像老牛拉车,不快但踏实。老人动得慢些,反而活得久些。


每天动一动,不动伤身体,乱动伤命

院士们提倡的,不是让老人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去做那些“看起来有益健康,实则暗藏危险”的事。真正适合老人的活动,是安全、温和、规律的。

比如在屋里来回走走,坐着踩脚踏车,站着擦窗户,扶着椅子抬腿,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动作,反而最养人。规律的活动,比任何药都管用。

而那些上街买菜、站着排队、赶早上公交、在街边晒太阳,别看是常事,对老人来说,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健康的漏洞。


去医院不是丢人,是保命

有些老人觉得自己撑得住,不愿意去医院。身体的很多变化,自己未必感觉得到。像血糖升高、血压不稳、心功能下降,很多时候都是悄悄发生的。

等到真的有症状,可能已经出了大问题。定期让医生看看,抽个血、拍个片,比什么都靠谱。就像车子跑了几十年,再好的技术也得保养。


家人多说一句,老人少走弯路

很多老人之所以出去做这些事,是觉得自己还能干,不想拖累孩子。作为家人,也别一味劝老人“别出去”,不如陪他们在家做点事,帮他们找到新的生活节奏。

可以一起包饺子、种盆栽、整理相册、做视频,哪怕是一起看电视、聊新闻,都会让老人觉得自己被需要。而不是一个人闷在家,非要出去找事做。


家务不是负担,而是最安全的运动。宁可在家擦窗,也别在外面抢公交。岁数大了,不是不能动,而是要动得有智慧。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玉华,刘丹,张宏伟.中国老年人群肌少症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4):365-369.
[2]孙宏艳,王丽萍,刘晓峰.高温对老年人心脑血管健康影响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8):1234-1239.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3

标签:养生   院士   老人   身体   老年人   肌肉   心脏   骨头   老年   血管   中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