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这么大,为什么80%的人口都挤在欧洲?

你可能听说过:俄罗斯国土横跨欧亚,面积全球第一,几乎占了地球陆地的九分之一。可真正让人震惊的是——俄罗斯80%以上的人口,其实都挤在它“那一小半”的欧洲部分。为什么会这样?一半是地理注定,一半是历史选择。

俄罗斯有77%国土在亚洲,但那不是“宜居地”

俄罗斯的疆域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横跨11个时区,总面积约1709万平方公里,其中超过77%(约1320万平方公里)位于亚洲,主要就是西伯利亚和远东。面积虽大,但这片区域却不是“人类理想家园”——因为自然条件,实在太不友好了。

以西伯利亚为例,雅库茨克这个远东重镇,冬季常年低于零下40℃,2023年1月还曾刷新纪录,达到零下62.7℃。在这样的环境下,基础设施维护、电力保障、供暖系统都面临极端挑战。即便有丰富的矿产、森林、水资源,但开发成本极高。

不仅冷,还是冻。西伯利亚大约有65%以上的土地覆盖在永久冻土层之上,也就是说,地表以下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土壤终年不化。房屋建造要打桩加固,道路铺设要防止地面塌陷。到春季,地表融化形成大片沼泽,运输困难、农业几乎无法展开。

再看人口密度的数据就一目了然: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人口密度约为27人/平方公里,而亚洲部分,包括西伯利亚和远东则低于2人/平方公里。其中一些地区,比如楚科奇半岛,人口密度甚至不足0.1人/平方公里,可以说是跟无人区差不多。

所以说,俄罗斯虽然“地大”,但真正适合人类长期居住、发展农业和工业的地方,基本都集中在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部分。亚洲部分虽富,但更多是资源后花园,而不是人口主场。

从彼得大帝到苏联,国家重心一直在往“西方”靠

除了气候和地理,俄罗斯人口扎堆欧洲部分的另一个关键原因,来自它的国家发展战略

17世纪末,彼得大帝决定“打开通向西方的大门”,不再封闭于内陆的莫斯科。他于1703年修建圣彼得堡,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往波罗的海边,意图直接对接欧洲的港口贸易、引进西欧的工业技术。这座城市成为俄罗斯“向西看”的象征,也奠定了国家向欧洲靠拢的战略重心。

后来到了苏联时期,这一趋势变得更明显。苏联的重工业布局几乎全部集中在欧洲部分:顿巴斯煤炭基地、乌拉尔重工业带、伏尔加河流域的化工区、莫斯科—圣彼得堡之间的科技走廊。这些地方气候温和、交通便利、资源可控,是国家发展的命脉。

苏联虽然也曾试图将人口和工业向东扩展,比如建设贝阿铁路(贝加尔湖—阿穆尔河)、开发外贝加尔矿产资源、扶持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成为远东门户,但无论是投资回报还是人口吸引力,都远不如欧洲部分。即便是苏联最极端的行政力量,也没能真正“搬动”人口的重心。

到1991年苏联解体时,俄罗斯80%以上的工业产值、科研机构、大学和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部分,这也决定了人口不可能大规模向亚洲迁移。

换句话说,俄罗斯的国家肌肉,长在欧洲;亚洲部分虽广,但像是“延伸出去的臂膀”,而不是“养命的躯干”。

人口迁移难度大,资源型经济反而让人更“定居西部”

有些人可能会问:既然亚洲部分那么大、资源那么丰富,为什么不通过政策鼓励人口向东迁移?这其实是俄罗斯几十年都在尝试解决的问题——但始终没能成功。

2006年,俄罗斯政府启动“远东人口振兴计划”,提出要在20年内将远东人口增长15%,并鼓励年轻人和企业“向东走”。

还推出了“远东一公顷计划”:任何俄罗斯公民都可以在远东地区申请1公顷土地用于耕种或创业。截至2023年,这项政策共发放了超过10万块土地,但真正定居开发的比例不到20%

为什么效果这么差?一方面是生活基础设施薄弱:教育、医疗、交通、网络都不如欧洲部分;另一方面是经济模式的“资源依赖性”——远东和西伯利亚的经济主要依赖采矿、林业和能源出口,这些产业对劳动力的“点状需求”远大于“面状聚集”

比如:你在楚科奇建一个金矿,可能只需要300名专业采矿工人,不需要一个10万人口的城市;你在萨哈林岛开一个石油平台,可能只需要临时工轮班,不需要让工人全家迁过去定居。结果就是:资源越多,人口越“流动”,反而越难形成真正的城市和人口中心。

对比印度或中国西部的“农业-城市耦合型发展”,俄罗斯远东更像是一个“资源孤岛带”。它们确实有财富,但不养人。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政府不断喊“向东发展”,大多数俄罗斯人仍然选择留在莫斯科附近,哪怕房价高、竞争激烈,也比在零下40度的油田边安家来得实际。

从地理到文化,俄罗斯欧洲部分才是真正的“国家核心”

最后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层面: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地理基础。俄罗斯虽然地处欧亚大陆之间,但在文化、语言、宗教、审美、制度传承上,长期偏向欧洲

从基督教正教体系,到文学与哲学传统,再到现代俄语的语法与文字,俄罗斯的“文明根系”扎根在基辅罗斯、拜占庭和东欧,而非蒙古草原或中亚绿洲。它与亚洲的联系更多是边疆统治与军事征服,而非文化融合与人口迁徙。

这也决定了大多数俄罗斯人心理上的“归属地”就是欧洲部分。你去问一个出生在莫斯科或喀山的俄罗斯人,他可能从来没去过符拉迪沃斯托克,也不会觉得自己和远东的楚科奇人有多少共通之处。

当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文化地标、教育体系、主流人口、国家机构都集中在某一片区域时,那片区域自然就成了“国家的重心”。无论疆域再怎么向东延伸,真正的“俄罗斯”,始终是在乌拉尔山以西的那一半

写在最后

俄罗斯的地图确实横跨欧亚,但它的“生活地图”“文化地图”“经济地图”和“人口地图”,其实都画在欧洲。亚洲只是它的边疆,而不是它的心脏。

地理可以扩张,但国家的灵魂,从来都偏向于能让人扎根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历史   俄罗斯   人口   远东   欧洲   西伯利亚   亚洲   莫斯科   苏联   国家   乌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