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岩石学角度来回答——尕日塘秦刻石为什么是秦朝石刻

前几日昆仑石刻引发关注,主要问题是为什么这块刻石能在高寒、风沙肆虐的青藏高原存留至今?是什么让它坚硬到可以承受古代工具的凿刻,又坚韧得可以抵抗千年的风化?以及划痕的像现代工具等,这些问题引发了大量的讨论。今天我们以岩石学角度来探讨。

9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发布会,介绍青海省玛多县尕日塘秦刻石调查研究有关情况。经过多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组织多学科专家两次召开论证会,多角度论证形成专家意见。经审慎研究,认定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鉴定为古刻字,排除现代刻字!

文字刻凿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3厘米,刻字区面积约0.16平方米,距地面约19厘米。全文共12行36字,外加合文1字,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將方□/采樂□/陯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

图据央视

它为什么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保存千年?今天我们通过岩石学的研究来探讨石英砂岩以其高硬度和抗风化能力,让刻石文字在时间与风沙的侵蚀中依然清晰可见。从全球历史数据来看,砂岩都是不二之选,具有耐久性,易刻等特点。

石刻全球岩性数据分布

从全球范围看,砂岩是最常见的沉积岩之一,广泛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例如北美的落基山地区、中东的沙漠地带,以及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边缘。因为这种可得性,人类在选择岩石刻字时,砂岩的“使用概率”远高于花岗岩、玄武岩等更难雕刻的岩石。换句话说,砂岩的普遍分布直接导致它成为全球岩画与铭文最频繁的“画布”。

岩石类型

岩性特征

代表性地区/文化

典型实例

砂岩

沉积岩,质地较软,易雕刻

北美、阿拉伯半岛、欧洲

犹他州报纸岩(普韦布洛/纳瓦霍/尤特);阿拉伯半岛史前岩画(6000+年前);挪威斯温格鲁德符文石(约2000年前);怀俄明州白山岩刻; 尕日塘秦刻石

石灰岩

沉积岩,中等硬度,常用于碑刻、墓志铭

中东(耶路撒冷、伊朗)

公元前1世纪“耶路撒冷”铭文(石灰岩柱鼓);贝希斯敦铭文(石灰岩悬崖,楔形文字)

玄武岩

火山岩,坚硬难刻,但极其耐久

阿拉伯半岛、格鲁吉亚、加州

沙特北部阿拉伯岩画(玄武岩);格鲁吉亚青铜时代铭文;加州古代岩画

花岗岩

侵入性火成岩,极硬,耐风化,适合永久铭刻

北美(怀俄明)

独立岩(俄勒冈小道先驱者题刻,19世纪)

皂石

变质岩,非常柔软,极易雕刻

北美东部

北卡罗来纳州 Judaculla 岩

其他硬石

硬度高,可精细雕刻,用于小型器物

各地文明

水晶、玛瑙、缟玛瑙、玉石印章、容器、装饰品

全球历史石刻岩性概率分布

岩石类型

占比

代表地区/实例

砂岩

33.3%

犹他州报纸岩、怀俄明山、挪威符文石、阿拉伯半岛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 尕日塘秦刻石

石灰岩

20.0%

耶路撒冷铭文、贝希斯敦铭文、大足石刻(中国)

玄武岩

20.0%

沙特岩画、格鲁吉亚石板、加州岩画(法老刻在黑色的玄武岩上)

花岗岩

13.3%

怀俄明独立岩、南方陵墓碑刻(中国)

皂石

6.7%

北卡罗来纳州 Judaculla 岩

其他硬石(玉石等)

6.7%

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各文明印章雕刻

砂岩的风化速率可归为“中等偏快”。在沙漠地区,表面会形成坚硬的“包浆”或铁锰质风化壳,这反而能保护刻痕,使其更加显眼;但在温润气候中,砂岩的层理和孔隙会加速剥落,刻痕逐渐消失。这种强烈的地域性差异解释了为什么在干旱区能见到史前岩画,而在湿润地区则保存稀少。

全球刻石主要岩石的风化速率

岩石类型

矿物组成 & 特征

风化/风化速率

典型保存情况

砂岩

石英+长石+胶结物(常为粘土或碳酸盐),颗粒状

中等偏快

(特别是在风沙、雨水和温差作用下)

北美、西北干旱区岩画常有“包浆”保护,但在湿润环境中易剥落

石灰岩

主要是方解石 (CaCO₃),易溶于酸性水

较快

(酸雨、溶蚀作用显著)

摩崖石刻保存依赖干燥环境,中国南方石灰岩常被溶沟破坏

玄武岩

富铁镁矿物,结构致密,但易发生氧化、柱状节理裂隙

中等

(外表风化壳常较快,内部保存好)

沙特、加州岩画往往在黑色风化壳上刻痕,保存对比明显

花岗岩

石英+长石+黑云母,颗粒大而坚硬

极慢

(抗风化最强之一)

怀俄明独立岩、陵墓碑刻能保存上千年甚至更久

皂石(滑石岩)

主要成分滑石,极软,硬度 1

很快

(易受机械剥落、风雨侵蚀)

Judaculla 岩表面岩画已明显磨损

玉石/玛瑙/水晶

硅酸盐致密结构,硬度高

极慢

(几乎不受普通风化作用)

中国玉器、新月沃地印章能保存数千年甚至万年

全球历史石刻岩石二维对比图

横轴:易雕刻性(左=易刻,右=难刻)纵轴:保存潜力(下=易风化,上=耐久)灰岩 → 很好刻,但保存差。砂岩 → 适中。玄武岩、花岗岩、玉石(变质岩) → 难刻但极耐久,常用于权威性或永久性刻石。

砂岩刻字的保存时间跨度差异较大。在干旱地区,如犹他州报纸岩或宁夏贺兰山岩画,刻痕能保存数千年,依然清晰可辨;而在湿润气候中,砂岩容易因水溶作用和生物风化而模糊或消失。因此,砂岩刻字的“寿命”并非由材质本身决定,而主要依赖环境条件。

岩石风化速率和保存潜力

岩石类型

易雕刻性

保存潜力

在图上的位置

皂石

★★★★★(极易刻)

★(极易风化)

左下角(易刻但不耐久)

石灰岩

★★★★(较易刻)

★★(溶蚀快)

偏左下(易刻但保存一般)

砂岩

★★★(适中)

★★★(保存依赖环境)

中间偏左(常用但保存有限)

玄武岩

★★(较难刻)

★★★★(风化慢,外风化壳明显)

中间偏右(难刻但耐久)

花岗岩

★(极难刻)

★★★★★(几乎最耐久)

右上角(不易刻但保存极佳)

玉石/玛瑙/水晶

★(极难刻)

★★★★★(保存极佳)

右上角(小型精雕,几乎永久)

综合来看,砂岩因易刻性和广泛分布而成为全球刻字的首选岩石之一,但其保存潜力依赖外部环境而非岩性本身。在理想的干旱环境中,它能留存数千年,成为文化和宗教符号的永久见证;而在不利环境下,它的风化速率也可能让刻痕在数百年内消失。正是这种“易刻与脆弱并存”的特性,使得砂岩刻字既是人类艺术与信仰的重要遗产,又是一种极为脆弱的文化记录。

尕日塘秦刻石岩石性质

刻石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卓让村,地处扎陵湖北岸尕日塘坡地2号陡坎左下方,距湖岸约200米,海拔4306米。

尕日塘秦刻石地理位置,2020年被搞地质的发现,这地方也就只有搞地质的人能到,其他人几乎不可能来这鬼都不来的地方。

根据地质图数据,尕日塘秦刻石所在地的岩性特征属于三叠纪巴颜喀拉山群变砂岩夹板岩组,该地质单元的具体特征主要岩性包括灰色、灰黑色变砂岩:属于砂岩经过变质作用后的产物,说明其经历了强烈的地质变化,可能表现出更高的硬度与结构稳定性。夹长石石英砂岩夹板岩;长石和石英含量较高的变质砂岩,提供了坚硬的物理特性,同时板岩的夹杂代表较好的分层特性。同时还存在少量的次要岩性,包括灰岩薄层或透镜体;灰岩的存在可能为局部区域提供了更加抗化学风化的特性。少量安山岩;安山岩作为火山岩的一种,可能是区域火山活动的沉积记录,代表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

尕日塘秦刻石所在地地质图,十字为石刻位置,灰色为扎陵湖,粉色为 石英砂岩,黄色/红线为第四纪黏土、砂砾岩洪积物,黄色/绿线为粉质细砂和钙质黏土 全新世沼泽。

这一地质单元的岩性构成和特征,正是刻石长期保存的重要原因。变砂岩、石英砂岩夹板岩、灰岩薄层及少量火山岩的组合,让这片区域的岩石表现出极高的耐久性和抗风化能力。以变砂岩为主的岩性,是这块刻石的核心特质。变砂岩,顾名思义,是普通砂岩在地壳深处经历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岩。它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和长石,这些矿物以其高硬度和化学稳定性著称。石英的硬度为摩氏硬度7,远高于一般的沉积岩,这使得刻石在长时间的自然侵蚀中依然保持完整。

新疆塔城地区金丝玉就是变质砂岩,性质稳定,抗风化能力强

夹杂在变砂岩中的灰岩薄层和透镜体,为刻石的保存增添了另一层保护屏障。灰岩是一种主要由方解石组成的岩石,虽然硬度较低,但在风化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化学反应特性。方解石在自然界中容易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这种溶解作用不仅让灰岩表面发生风化,也可能为刻石的表面提供一层“养护”。这种现象类似于雨滴滴落在老建筑的石雕上,经过时间的作用,表面形成了一层天然的保护膜。刻石周围灰岩的存在,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风沙对石英砂岩的直接侵蚀。

尕日塘秦刻石刻周围环境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这片区域的少量安山岩。这种火山岩的存在,说明了刻石所在区域曾经经历过火山活动。安山岩的硬度和化学稳定性较高,但更重要的是,这些火山活动可能为区域的地质环境带来了矿物质的多样性。比如,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矿物碎屑可能沉积在刻石周围,为次生矿物的形成提供了原料。这些次生矿物的分布和形态,成为解读尕日塘秦刻石风化过程的重要线索,也帮助科学家进一步理解高寒地区的地质演变。总的来看,尕日塘秦刻石的岩性特征,既体现了石英砂岩的高硬度和抗风化能力,也揭示了夹杂岩层的地质贡献。变砂岩和石英砂岩是刻石保存的核心,灰岩和安山岩为其提供了额外的保护屏障。这样的岩性组合,就好像一支齐心协力的团队,共同守护着这块刻石在时间长河中的完整性。岩石学的研究不仅让我们懂得了刻石为何能千年不朽,也为保护这些宝贵的地质和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区域的岩性稳定性较强,石英砂岩和变砂岩的硬度和化学稳定性使尕日塘秦刻石具备较好的抗风化能力。夹杂的灰岩与板岩则可能在风化过程中形成次生矿物,为刻石表面提供了风化痕迹的记录。总结来说,尕日塘秦刻石所处地质单元的岩性以变质砂岩为主,辅以少量火山岩与灰岩透镜体,为刻石的长期保存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和风化环境。

尕日塘秦刻石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

经实地勘察,刻石与湖滨坡地共同形成了山体挡风、水域调节微气候的地质条件。经实验室分析,刻石岩性为石英砂岩,耐磨性高、抗风化能力强。经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刻石文字可见明显凿刻痕迹,采用平口工具刻制,符合时代特征。经矿物和金属元素分析,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排除了近期新刻可能。

图源,知乎云舞空城,具有两组节理

石英砂岩风化产生的次生矿物,石英砂岩虽然以高硬度和化学稳定性著称,但在自然界的长期风化过程中,仍会发生细微的分化,生成一些次生矿物。这些次生矿物是刻石经历漫长岁月的“化学记忆”,记录下了尕日塘秦刻石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根据刻石的岩性特征及相关研究,石英砂岩风化过程中常见的次生矿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铁氧化物:石英砂岩中可能含有少量的铁质杂质矿物,例如磁铁矿或赤铁矿。在风化过程中,这些铁质矿物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褐色或黄色的铁氧化物(如赤铁矿和针铁矿)。这是刻石表面常见的红锈色或黄褐色沉积的来源,也是风化作用的典型标志。黏土矿物:石英砂岩中的长石矿物在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下,会发生水解反应,生成黏土矿物,例如高岭石或蒙脱石。这些次生黏土矿物会在刻痕内部形成细腻的沉积物,往往表现为柔滑的质地或表面颜色的变化。硅质沉积:石英本身虽然化学性质稳定,但在极端环境下(如强酸性或高温高压条件下)可能发生微量溶解。溶解的硅酸盐随水流迁移后重新沉积,形成薄薄的硅质覆层或填充刻痕内部的裂隙。这种硅质沉积能进一步增强刻石的抗风化能力。碳酸盐矿物:刻石所处环境中含有丰富的碳酸盐成分(如附近存在灰岩),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可能导致碳酸钙或其他碳酸盐矿物在表面或刻痕内部沉积。这些碳酸盐沉积物通常表现为白色或灰白色薄层。

石英砂岩的风化过程受到环境条件(如气候、温湿度、地质背景)的强烈影响,次生矿物的形成和演化遵循,早期风化阶段以物理风化为主,在刻石形成后初期,物理风化占主导地位。高寒地区的极端昼夜温差使得石英砂岩表面在反复的热胀冷缩中逐渐开裂,同时冰冻融化作用进一步扩大裂隙。而从发出来的位置看以看到,几乎没有根劈作用,不长草,去过高海拔地区的人都知道,上面会覆盖一层苔藓。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岩石颗粒的脱落,但次生矿物的生成较少。中期风化阶段以化学风化加速,随着裂隙的增多,雨水和空气进入岩石内部,化学风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铁质矿物开始氧化,生成铁氧化物,覆盖在岩石表面或刻痕内壁;长石等硅酸盐矿物水解生成黏土矿物,沉积在风化裂隙中。此时,刻石表面的颜色和纹理开始出现显著变化。晚期风化阶段以次生矿物稳定化,在长期的风化过程中,次生矿物逐渐趋于稳定,形成一层保护性风化壳。这层风化壳由铁氧化物、黏土矿物和硅质沉积共同组成,对刻石起到一定的“屏障”作用,减缓进一步的风化。刻痕内部的次生矿物沉积较厚,进一步固定了凿刻文字的形态。

次生矿物不仅是刻石经历风化作用的直接证据,也是研究风化环境和演化规律的重要线索。铁氧化物的颜色和分布,揭示刻石所处环境的氧化条件;黏土矿物的种类,可以反映水化作用的强弱;硅质沉积则为刻石在特殊环境中的保存提供了额外的稳定性。此外,刻痕内部和表面的风化差异,说明了刻石文字并非近期刻制,而是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这些科学发现,为刻石的年代判定和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石英砂岩的次生矿物不仅是风化过程的产物,也是刻石“生命旅程”的见证者。研究这些次生矿物的形成和演化规律,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刻石的抗风化能力,还为文物保护和环境演变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结合更精密的分析技术,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次生矿物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揭示高寒地区岩石风化的更多奥秘。

仑山高原环境对尕日塘秦刻石保存的影响

刻在表面的古文字,既是历史的记录,也是岩石学研究的窗口。研究人员观察到,文字的凿痕深浅不一,边缘因风化略显圆润,而内部却清晰可辨。这说明了什么?一方面,古人使用的工具硬度远低于石英砂岩,(小刀莫氏硬度5,加入钢才能达到6,而变质砂岩的硬度为7)凿刻需要反复用力;另一方面,风化作用在刻痕内外都留下了痕迹,但文字形态仍在,这表明石英砂岩的抗风化能力确实优越。

昆仑山的高原环境为尕日塘秦刻石的长期保存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条件。虽然高海拔、高寒地区的环境对物体风化的作用通常是极为严酷的,但也有一些优势因素在无形中为刻石提供了保护屏障。以下从环境因素的角度分析这些影响。

青藏高原二次科考的函,到达昆仑山腹地手续十分繁琐,普通人几乎无法到达,更别说造假了,当然保护起来也方便。

2023年青藏高原二次科考路线图,经过昆仑山,距离尕日塘秦刻石不远,昆仑山腹地几乎是无人区,很少有人能到达,需要办理十分严格的手续。

作为少有到达过昆仑山无人区的人,保障车一辆一天一万,去这里的难度极大。

高海拔与低氧造就风化的“减速器”——昆仑山地区海拔高达4306米,空气中的氧气含量远低于平原地区。低氧环境对化学风化的抑制作用显而易见。岩石风化中,氧化作用是重要的一环,特别是铁矿物的氧化会形成铁锈色的风化产物(铁氧化物)。然而,在氧气稀薄的状态下,这一过程会显著减缓。对尕日塘秦刻石来说,这意味着表面铁质矿物的氧化速度较慢,风化层的生成更为缓慢,文字和表面结构得以更长久地保存。

昼夜温差与物理风化——高原地区的昼夜温差极大,这种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物理风化具有显著影响。白天强烈的日照导致岩石表面温度升高,而夜晚的低温会迅速冷却岩石表层,造成热胀冷缩的效应。长期来看,这种作用会在岩石表层产生裂隙,逐渐导致颗粒脱落。然而,由于尕日塘秦刻石的岩性为石英砂岩,其矿物结构紧密、硬度高,这种物理风化的破坏作用被大大减弱,裂隙扩展的速度较慢。

另一方面,空气中盐分含量较低的特点也为刻石提供了额外的保护。在海洋或盐湖附近,盐类物质的结晶和溶解会加速岩石表层的剥离,但昆仑山地区空气干燥、盐分不足,这种“盐风化”现象几乎不存在,为刻石的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高原地区冻土封盖,少氧,分化缓慢,唯一就是温差大,冰水膨胀等分化作用,而变质砂岩刚好能很好的克服这两种分化。

强烈日照与冻土覆盖——昆仑山高原日照强烈,紫外线辐射强度远高于低海拔地区。紫外线对岩石表层会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可能加速表面矿物的分解。然而,尕日塘秦刻石表面次生矿物的形成(如铁氧化物和黏土矿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防晒霜”,为岩石提供了一层天然的防护膜,减缓了紫外线的直接影响。

此外,冻土和植被覆盖也是关键因素。冻土的存在限制了刻石表面水分的深度渗透,减少了化学风化的机会,而稀疏的植被则避免了根系对岩石结构的破坏。植物的遮蔽作用还可能为刻石提供局部微环境,降低风蚀和太阳辐射的直接侵害。

地形与避风—天然的保护屏障——刻石所在的地形条件也是其保存的重要因素。扎陵湖附近的陡坎地形为刻石提供了有效的避风屏障,减少了强风对刻石表面的直接侵蚀。风蚀作用是高原地区岩石风化的重要机制,但陡坎的地势阻挡了大部分强风,刻石所承受的风蚀强度远低于完全暴露在风口的岩石。高海拔和低氧环境减缓了化学风化的速度,低盐分含量消除了盐风化的隐患,冻土和地形屏障进一步削弱了物理风化和风蚀的破坏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赋予了尕日塘秦刻石“千年不朽”的能力。尽管高原恶劣的自然条件让人望而却步,但对于这块刻石而言,这片土地却是它最好的守护者。

结论只说不是近代的产物,没说是500年还是1000年、2000年

这个其实很好判断,根据变质砂岩的风化所产生的次生矿物就可以判断,国家相关研究人员应该已经研判,尕日塘秦刻石刻痕内部和表面的风化产物分析,刻石表面和刻痕内部均发现了风化次生矿物,次生矿物包括铁氧化物和黏土矿物。这些次生矿物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地质过程,与刻石所处的高寒环境密切相关。

国家文物局对于公众的回应有关岩石学的回应

1.玄武岩还是石英岩?质地软硬程度、高寒缺氧风大环境是否能支撑跨越2000年?

回复: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宗迪认为,按照石刻所记“三月”抵达扎陵湖 畔,需在前一年的冬天即出发,冬日河源地区冰天雪地、道路补给都是问题。此外,玄武岩质地软,不适合雕刻、保存。

在刻石岩性基本物理性质方面,一是采用岩石薄片鉴定方法,对刻石的岩性进行了鉴定,确定刻石岩性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二是采用细观实时加载-图像观测与采集试验系统对刻石的力学强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平均值约为48MPa。三是采用岩石磨蚀伺服试验仪测试了样品的耐磨性,结果表明,磨蚀指数为3.7,属于高磨蚀性岩石,是刻石历经自然风化尚能保存至今的关键因素。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王进先介绍,刻石面向东南,方向158°,受本地区主导风向(西北风)侵蚀较弱。刻石岩体与山坡、扎陵湖形成“背山面水”的景观,整体营造出山体挡风、水域调节微气候的效果。

采用表面硬度计、红外热成像仪、弹性波速仪等无损检测手段,对刻石表面硬度、元素分布等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刻字区域岩体结构相对完整,自然形成垂直状,表面强度高,较为平整,无明显结构缺陷,为刻面选择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对刻石赋存岩体和本体的勘察,获取了刻石所处地层的地质剖面,结果表明,刻石本体有四组优势节理裂隙,影响岩体结构稳定性,并可能形成岩面剥落。目前岩面有多处剥落区,其中1处为刻字前发生,7处为刻字后所发生,此外,受裂隙切割及下部岩体剥落临空面组合影响,刻石右侧存在2处潜在剥落失稳区。

1. 刻石岩性与质地特征

尕日塘秦刻石经岩石薄片鉴定,岩性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而非玄武岩。石英砂岩以石英为主要成分,化学性质稳定,抗风化能力强,是刻石能长期保存的重要基础。其抗压强度平均为48MPa,结构致密、硬度较高,具备良好的抗机械破坏能力。磨蚀指数为3.7,属于高磨蚀性岩石,耐磨损性能突出。这些物理特性确保刻石在青藏高原高寒缺氧、风蚀严重的环境中仍具备长期保存的可能。相比之下,玄武岩硬度和耐风化性较差,不适合作为长期刻石材料,相关质疑已被科学检测结果否定。

2. 高寒缺氧风大的环境影响

扎陵湖地区气候严酷,昼夜温差大、风力强劲,这些条件虽加速风化,但刻石岩性及地理位置有效减缓了破坏过程。岩性抗风化性:石英(莫氏硬度7)性质稳定,不易风化;长石虽较易风化,但风化生成的绿泥石、伊利石等次生矿物反而为刻石表面提供了保护层。刻字区岩体结构完整、平整坚固,适宜雕刻。地理保护作用:刻石朝向东南(158°),避开了主导西北风;背靠山坡、面向扎陵湖,山体挡风、湖泊调节微气候,减轻了温湿变化对刻石的破坏。这些地理条件显著延缓了风化速率。

3. 保存至今的关键因素

尕日塘秦刻石之所以能跨越2000年保存,主要得益于风化规律、岩体稳定性及物理条件的共同作用。风化特征:刻字与非刻字区域均出现绿泥石、伊利石等次生矿物,说明其经历了千年以上风化过程,排除了近现代雕刻的可能。长石含量由表层向内部递减,符合长期自然风化规律。岩体裂隙:刻石存在四组优势节理裂隙,部分剥落发生在刻字前,部分在刻字后,表明其在历史长河中既受风化也受地质运动影响。目前右侧两处区域存在潜在失稳风险,需要重点保护。物理检测结果:刻字表面硬度高,整体结构稳定,无显著缺陷。红外热成像与弹性波速检测均显示表面强度均匀,未受微裂隙破坏,进一步验证了刻石的良好保存状态。

北京语言大学刘宗迪教授提出“冬季难以抵达扎陵湖畔”及“玄武岩不适合刻石”的质疑。前者可从秦代历史背景解释:秦军可能沿黄河流域行进,虽条件艰苦但并非不可抵达;后者则因科学检测结果被驳斥,刻石岩性明确为高硬度、强耐风化的长石石英砂岩,完全可支撑其跨越2000年保存。综合岩性、风化过程与地理环境分析,尕日塘秦刻石具备跨越两千年的保存条件。石英砂岩的高硬度与稳定性,加之刻石所处的避风挡寒位置,共同保障了其长期存在。风化产物与次生矿物的分布规律进一步表明刻字具有漫长的历史积累,印证了其可能为秦代遗存。

国家文物局对于公众的回应有关岩石学的回应

2.风化程度是否符合秦代至今特征?刻痕为何为黑色?

回复:刻石风化程度分析方面,采用自动矿物电镜分析了刻石的矿物成分、分布规律和颗粒特性。取得的主要结果有三方面,一是对比分析刻字表面和刻石表面非刻字区的矿物成分和类型。结果表明,刻字表面和刻石表面非刻字区均含有绿泥石、伊利石等风化次生矿物,证明刻字区域和非刻字区域均经历了漫长的风化作用,形成了成分和结构类似的风化层,以此可排除其为现代新刻的可能。对刻字区表层和内部的矿物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刻字区同层岩石样品中表层的长石等较软矿物含量为48.82%,而内部含量为46.77%,长石等较软矿物易受风化影响而流失,符合岩石由表及里风化程度降低的客观规律。三是为查明刻字内部呈黑色的原因,选取刻石刻字内部微量粉末样品进行分析,发现试样中含有相对较高的锰铝绿泥石,也称硬绿泥石,不易风化,呈黑色,其重量百分比为0.09%,而刻石非刻字区的锰绿绿泥石重量百分比为0.01%,这是刻痕呈黑色的主要原因。

对尕日塘秦刻石的风化特征分析表明,其刻字区域和非刻字区域均经历了漫长的自然风化作用。这一结论基于自动矿物电镜对刻石矿物成分、分布规律和颗粒特性的深入研究,结合刻石的次生矿物类型与分布特点,以及刻痕内部的特殊风化现象,为刻石的年代判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首先,铁氧化物,如赤铁矿和针铁矿,是铁质矿物在氧化条件下生成的产物。在昆仑山地区,由于高海拔低氧的环境,岩石化学风化的速度较慢。这种条件下,铁氧化物的积累需要经历上千年的时间,才能在刻石表面和刻痕内部达到目前的程度。而如果刻痕是500年前或1000年前刻制的,铁氧化物的生成量和分布深度将明显不足以达到现有状态。其次,黏土矿物的形成也为判断刻石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黏土矿物(如高岭石)是石英砂岩中长石矿物水解后的产物。昆仑山地区降水稀少、水化作用有限,黏土矿物的生成速度极为缓慢。因此,刻痕中的黏土矿物积累表明刻石经历了长时间的风化作用,时间跨度应在千年以上。此外,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次生矿物的分布差异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结论。刻痕内部的风化产物与石英砂岩的表面风化产物一致,说明文字刻制后,刻痕与表面共同经历了长期的自然风化。这种一致性排除了刻痕是近期甚至1000年前刻制的可能性。综合风化产物的类型、分布以及形成速度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尕日塘秦刻石上的文字是什么时期刻制的。风化产物成为了刻石与时间对话的“证据”,可以为这一千年传奇提供了确凿的科学支持。

1. 风化产物的形成与时间关键点

刻石表面和刻痕内部的风化产物类型与分布,是判断刻制时间的重要依据。通常,铁氧化物(如赤铁矿、针铁矿)和黏土矿物(如高岭石)是石英砂岩风化过程中常见的次生产物。这些矿物的形成速度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在高寒、低氧、干燥的昆仑山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弱,次生矿物的生成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若刻石表面和刻痕内部存在明显的铁氧化物沉积(如深褐色的赤铁矿)和部分黏土矿物,则可能经历了至少500到1000年的风化过程。若这些矿物分布广泛且层叠明显,则时间可能超过2000年。

2. 铁氧化物的积累与时间关系

铁氧化物的生成是石英砂岩中微量铁质矿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结果。500年内,因时间较短,铁氧化物通常仅在岩石表面形成薄薄的覆盖层,颜色轻微泛黄或红褐色;刻痕内部的铁氧化物分布较少且不深。1000年左右,刻石表面和刻痕内部开始出现更明显的铁氧化物沉积,呈现深褐色,且分布更为均匀。若时间跨度达到2000年以上,铁氧化物的积累会更加显著,甚至在刻痕底部形成稳定的深色矿物层,表明其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经历了漫长的氧化过程。

3. 黏土矿物的生成与长期风化标志

黏土矿物(如高岭石)是石英砂岩中长石矿物水化生成的次生产物,其生成速度极为缓慢。在500年的风化过程中,刻石表面可能仅有少量黏土矿物沉积,刻痕内部通常较少甚至没有黏土矿物出现。1000年后,刻石表面和刻痕内部开始积累更多的黏土矿物,刻痕底部可能会出现细腻的白色或浅黄色沉积物。若时间达到2000年以上,黏土矿物广泛分布于刻痕内部和表面,甚至可能在刻痕底部形成显著的次生矿物层,表明其经历了长期的水化和风化作用。这是刻制年代非常久远的重要标志。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回应得到,对刻字表面和刻石表面非刻字区域的矿物成分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均含有绿泥石和伊利石等典型的次生矿物。这些矿物是变质石英砂岩在长期风化过程中生成的二次产物,其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这表明,刻字区域和非刻字区域的风化程度一致,二者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均表现出类似的风化层特征。这一结果明确排除了刻石文字为现代新刻的可能性。如果刻字是近代刻制,刻痕内部将不会表现出与表面一致的风化产物分布,因此这一发现为刻石的年代推断奠定了基础。

对刻字区域表层和内部的矿物成分进一步对比研究,揭示了岩石风化由表及里的规律性特征。在同层岩石样本中,刻字区域表层长石等较软矿物的含量为48.82%,而刻痕内部的长石含量为46.77%。由于长石等矿物较易受到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其含量随风化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这一趋势符合岩石从表面向内部风化程度逐渐降低的客观规律。这一发现不仅进一步证明了刻痕经历了与刻石表面相同的长期风化作用,还反映了刻石文字的刻制时间足够久远,足以使刻痕内部产生明显次生矿物分布的变化。如果刻石文字仅仅刻制于500年或1000年前,刻痕内部风化程度将难以与表面达到如此程度的一致性。

砂岩一般不是黑的,可是这个刻石看上去是黑的,对刻字区域内部的微量粉末样品进行了专门分析。结果发现,刻痕内部含有相对较高的锰铝绿泥石(硬绿泥石),其重量百分比为0.09%,远高于刻石非刻字区域的0.01%。锰铝绿泥石具有抗风化性强的特点,且因其结构特性呈现黑色,因此成为刻痕内部呈现深色的主要原因。锰铝绿泥石的富集与刻痕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的风化作用密切相关。风化过程中,岩石中的易风化矿物逐渐流失,而硬绿泥石因其相对稳定性而被保留下来,形成了刻痕内部特有的黑色风化层。这一现象进一步验证了刻痕生成后经历了漫长的自然风化作用,与刻石表面风化一致。

综合以上分析,刻石的风化特征和次生矿物分布规律为判断其刻字年代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从刻字表面和非刻字区域的风化层一致性、刻字区域由表及里风化程度的递减特性,以及刻痕内部锰铝绿泥石的高含量分布来看,刻石文字的刻制时间远远早于500年或1000年前,更接近于2000年前的秦朝时期。尤其是绿泥石、伊利石等次生矿物的生成,以及锰铝绿泥石的稳定富集,均表明刻石经历了漫长的自然环境风化作用,而这一时间跨度不足以由近代刻制来解释。因此,结合刻石矿物组成、风化规律、次生矿物分布及刻痕特性,可以推断尕日塘秦刻石的文字刻制年代极大可能为秦朝时期。刻石的风化特征不仅是时间流逝的见证,也为研究昆仑山高寒环境下岩石风化过程及其文物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价值。

总结

尕日塘秦刻石位于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这片土地以其昼夜温差极大而闻名。水的冰冻与融化循环对岩石表面带来了极大的考验,温差引发的热胀冷缩会导致岩石表面开裂,颗粒逐渐脱落。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这块刻石依然保存完好,千年如新。究其原因,石英砂岩的独特性质起到了关键作用。石英矿物以其极高的硬度和化学稳定性著称,几乎不受化学风化的侵蚀,这为刻石抵御自然侵害提供了天然屏障。

在刻石的表面,科学家还发现了铁氧化物和黏土矿物等次生矿物。这些风化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就像时间在石头上留下的“指纹”,记录着刻石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痕迹,为了解其风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刻石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在默默守护着它。扎陵湖周边的坡地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有效阻挡了强风的侵袭,而湖泊的存在则对局部气候起到了调节作用,缓解了极端气候对刻石的摧残。

正是自然环境的双重优势——石英砂岩的高耐久性和扎陵湖的地理保护——共同成就了尕日塘秦刻石的千年传奇。希望拨款能尽快建立保护站,因为这块石头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自然与时间在高原上书写的永恒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历史   秦朝   石刻   岩石   角度   矿物   砂岩   刻痕   表面   黏土   玄武岩   作用   长石   昆仑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