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美元还是人民币”?面对逼问,东盟国家的央行行长态度很明确

前言

日本媒体在采访中抛出一个直白的问题:“那你选择美元还是人民币?”在这种看似简洁的问题下,柬埔寨央行行长谢丝蕾的反应,却出乎很多人意料——她没有被逼得左右为难,而是高屋建瓴地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拒绝陷阱,她的回答有“节奏”

日本《日经亚洲》日前放出了对谢丝蕾的采访内容。面对日媒把问题框定成“选美元或人民币”的两端对立,谢丝蕾并没有被逼入单线思考。她没有直接说“我们支持人民币”,也没说“我们要继续用美元”。她用了一个更灵活、更包容的表述:“扩大本币使用”。

在采访中,她指出:美元在国际结算中有其便捷性,但也有局限性。与此同时,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在对华贸易结算上能提供便利。这意味着,在对华交易时,可借助人民币系统减少中间环节成本。

但关键是,她强调柬埔寨在近期或中期,并不追求把美元从经济体系中完全剔除——那种彻底“去美元化”的措辞并非她的选项。她认为“把美元剔除”是长期目标,而不是现实策略。

她进一步指出:政策上不强制本币化,让民众自愿选择。如果强制,就容易引发黑市。她希望通过便利性、更多场景、支付系统的连通性来推动本币应用。

当被问及是否倾向于人民币结算时,她承认 CIPS 对柬埔寨对华交易有吸引力,但又说这并非常急迫,她没有落入“要选美元还是人民币”的二选一陷阱,而是自定义了一个“优先扩大本币、兼顾便利与渐进”的路径。


她的态度意味着什么?——不仅柬埔寨,而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遍趋势

谢丝蕾的回答,不只是柬埔寨本国的思考。它折射出一条更广泛的趋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面对美元霸权的地位时,不是盲目跟风去美元化,也不是死守美元,而是想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央行和政策制定者,都在试图摆脱对美元的高度依赖,同时又不能贸然行动,怕断链、怕剧变。她的“扩大本币使用”策略,正好契合这种谨慎推进的态度。

在不少国家,对美元依赖带来的风险已日益明显。美元利率波动、美国货币政策外溢、美元资产波动,会让这些国家在国际金融冲击中显得脆弱。谢丝蕾在访谈中提到:当美国加息,美元利率高企,那么柬埔寨的投资者和借款者也必须承受更高成本,这就是典型的“被动依赖”局面。

此外,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在本币结算、区域支付体系建设上已有尝试。这不仅是柬埔寨的事,也正是很多“第三世界国家”都在探索的路径。

所以,谢丝蕾的坚决,不是孤立的信号,而是反映了一个更普遍的脉络:许多国家在美元霸权面前,正在尝试“去美元化”与“本币化”的折中路径。


本币结算正逐步替代美元依赖

谢丝蕾引用的一个现实工具就是柬埔寨的国家支付系统 Bakong。该系统近年来增长迅速,交易额甚至超过 GDP 多倍。通过数字支付系统,她强调瑞尔使用变得更便捷。

在与邻国贸易上,东盟国家也在推动用本币互结。谢丝蕾提到,希望东盟内部、国家之间更多使用本币进行贸易结算。尽管进展缓慢,但方向明确。

另外,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CIPS 已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于与中国有大量贸易往来的国家而言,人民币结算开始有现实可操作性。

从更宏观层面看,国际上“去美元化”的声音近年更强。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比重、跨境使用频率都有所上升。这些事实表明:美元仍是主流,但本币结算、区域货币体系、替代路径正逐步构建。


对反单边主义、反美元霸权的意义

如果越来越多国家在贸易、投资、结算环节逐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这本身就是一种制度抵抗。它可以弱化美元在全球的话语权、在制裁、在金融通道上的控制能力。

反单边主义不仅是外交口号,也要在经济结构层面体现。本币结算、多极货币体系,就是把“话语权”从少数货币体系手中逐步收回。谢丝蕾的话,正正体现了这一思路:不激进、不冒进,但坚决推进本币空间。

此外,这样的趋势还可能改变全球资本流动、汇率机制、风险分配。如果美元在全球市场不再是唯一锚货,外部冲击从少数美元政策传导的渠道可能会被削弱。这意味着一种制度层面的去中心化:更加多元、更多国家参与规则设计,而不是被少数国家主导。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财经   东盟   央行   行长   态度   人民币   国家   本币   美元   柬埔寨   路径   霸权   贸易   现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