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神舟十九号乘组凯旋归来,三名航天员被小心翼翼抬出返回舱,本应是全国为之高兴的事情,却刺痛了某些人的神经,质疑中国航天技术或航天员体质是否稍逊一筹?
这些人对比了四月份美国蓝色起源公司的“新谢泼德”飞行器搭载六名女性飞往太空,等她们安全着陆地球后,六名女性则是自行走出返回舱,和我们的宇航员形成反差。
这不禁引发疑问:难道是我们的技术或航天员身体素质稍逊一筹?
其实,将这两次飞行放在一起比较,完全是风牛马不相及!这就是拿跑完全程马拉松的选手去对比小区里遛弯儿的大爷,参照系完全不同。
美国4月14日发射的太空之行说白了就是一次“兜风之旅”,六个人从发射到结束整个飞行过程持续了约11分钟,飞行器也仅仅是触及约100公里高的“卡门线”。
而我国航天员则是在距离地面约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生活了183天,这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们还需要做高强度的科研与工程任务。
设备维护、物资管理、健康监测等,更是开展了86项的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任务清单之密集,难度风险之高,远超常人想象。
如此看来,两者在飞行目的、时长、环境暴露、任务负荷上存在本质区别,用落地时的状态简单对比,显然缺乏合理依据。
即使明确了任务差异,或许仍有人不解:就算在轨半年,为何落地后连站立都困难?这就要深入了解,长时间太空飞行对人体意味着什么。
人类世代在地球引力下繁衍,身体早已演化出适应机制,一旦进入微重力环境,身体会启动新的适应过程,而返回地球时,又需经历一次艰难的“反向适应”。
而长期的失重则会引发的骨骼与肌肉退化,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骨骼因缺乏应力刺激会持续流失钙质。
尤其是骨盆和股骨,从而导致骨密度接近骨质疏松患者水平,若宇航员自行站立或行走,可能因骨骼脆弱而骨折。
再加上失重状态下,肌肉因无需对抗重力而快速萎缩,返回地球后,萎缩的肌肉无法支撑身体活动,强行站立易摔倒。
在微重力的环境下,人体血液也会重新分布,在地球中,我们的血液通常分布在身体的下半部分。
而进入太空后,太空失重的状态可能会使血液向头部和胸部等上半身聚集,这就导致宇航员的面部看起来会浮肿。
返回地球后,重力作用下血液又返回流至下肢,可能引发脑部供血不足,出现眩晕甚至晕厥,若立即站立,可能因血压骤降而失去意识。
当然,失重环境下,前庭系统因缺乏重力参照物而功能紊乱,返回后可能出现“天旋地转”的眩晕感,导致平衡失调、站立不稳。
微重力还会使脊柱椎间盘伸展,身高暂时增高2-5厘米,返回地球后,重力突然压缩脊柱,可能引发疼痛或损伤。
因此,完成长期太空飞行的航天员抬出返回舱,绝非“虚弱”或“落后”的象征,恰恰相反,这是基于对太空飞行生理影响的深刻理解,采取的极其审慎和负责任的医学保障措施。
将抬运宇航员出舱是国际通用的安全保障措施,旨在应对失重引发的系统性身体损伤、避免二次伤害,并非“特殊待遇”或“技术不足”。
这并非中国的“特殊待遇”,而是国际载人航天界的通行做法和标准流程,只要是在轨驻留达到数月量级,落地后均由地面团队协助出舱,使用护航椅等设备保持半卧姿势,避免脊柱受压,同时防止因平衡失调摔倒。
出舱只是航天员回家之路的开始,宇航员需经历14天医学隔离、30天疗养及3个月恢复期,通过输液、按摩、中药调理逐步恢复骨密度和肌肉力量。
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对宇航员健康的科学保护,也是对人类探索太空所付出牺牲的尊重。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