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的旅游图景,总带着几分荒诞与无奈。
黄腾峡漂流挤成“末日抢物资”现场,西湖边人头攒动让“白素贞遇许仙”都成了奢望,兵马俑景区里游客站成“活体兵马俑”,洪崖洞的步道被人群填满,只剩攒动的人头。
不少人将此归咎于“人多”,这只是旅游乱象的冰山一角。
景区内离谱的物价、节假日酒店的“敲诈式”涨价、打车订票的暗藏风险,还有旅行社明码标价下的“隐形刀法”,都让本应惬意的旅程,变成了“花钱买吵架”的糟心经历。
似乎旅游受不受罪,全凭运气。
很少有人细想,中国本是旅游资源的“宝藏国度”。
论自然景观,喀斯特地貌的溶洞、天坑、峰林鬼斧神工,雅丹地貌的龙脊与沟壑宛如火星地表,嘎朗湖如人间油画,楚玛尔河的河水鲜红似绸,千年雪山与游牧部落的“桃花源”散落其间。
论人文底蕴,书院留存着文人泼墨的雅致,古城墙镌刻着金戈铁马的记忆,园林、石窟之外,还交织着各地美食、艺术与鲜活的夜生活。
这样一片旅游沃土,为何总让游客体验打折?我们不妨先跳出“国外旅游更优”的误区。
金字塔周边的骗子、部分地区的饮食隐患、欧洲街头的小偷与高价公厕,同样是海外旅游的痛点。
每逢节假日,“1亿人去北京”“1亿人去上海”的吐槽刷屏网络。
中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14亿人口分散其中,为何还会出现扎堆?答案藏在供需关系里。
全国1.65万个A级景区中,5A级景区仅358个,占比仅2.17%。
这些代表中国景区最高水平的去处,自然成了游客的首选。
2025年五一全国景区游客量排行前五的景区中,前四名均为5A级景区。
西湖断桥的面积有限,兵马俑的参观台空间固定,五岳的缆车运量有上限,扎堆拥挤成了必然。
4A级景区虽有3034个(2018年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大理古城算相对优质的4A景区,却因商业气息过重遭人诟病。
深圳世界之窗是30年前的网红打卡点,如今已显过时。
柳州五菱宝骏基地、北京欢乐谷、广州正佳广场等,更非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景点。
与之相对的是持续增长的旅游需求。
2024年国内出游56.2亿人次,同比增长14.8%,创近五年新高,相当于人均年出游4次才能达到平均水平。
即便排除特殊时期,2008-2017年国内旅游总人次的年复合增长率也达12.46%。
交通便捷让更多人走出家门,知名景区集中与游客群体扩大,最终导致供需失衡。
国内古镇的街巷像是从一个模板里刻出来的,长沙臭豆腐、新疆羊肉串、地方老酸奶、竹筒奶茶成了“标配”,“我在什么地方很像你”的牌子随处可见,连店铺播放的音乐都大同小异。
更多的是,不少古镇是新建仿古建筑,逛起来毫无历史厚重感。
步行街与商业街也陷入同质化陷阱,火锅、烤肉等连锁餐饮占据主流,地方特色美食与文化逐渐被稀释。
从商业角度来看,跟风模仿是最省心的盈利方式,从行业发展看,这种“复读机”式的运营,让各地丢失了最珍贵的差异化,也让游客失去了“为不同风景买单”的动力。
值得深思的是,游客也在无意识中推动着同质化。
网红打卡点的兴起便是典型,一张经过专业构图与重度修图的照片走红后,游客蜂拥而至,到了现场才发现“照片”真相。
哪怕很失望,为了发朋友圈,也要硬着头皮拍照,陷入“复制粘贴式旅游”的循环。
多年前,桂林象鼻山还能在路边免费远观,后来却被挡板围起,只有购票才能看见。
这个挡板直到2022年才拆除,类似的“圈地收费”现象并不少见。
雪山、瀑布、湖泊等自然景观被围起来收费,连原生态古镇也难逃此劫。
景德镇瑶里古镇曾因收费引发纠纷,当地旅游发展公司在古镇周边设卡点,收取110元门票,而村民则在网上提醒游客免费进村路线。
四天后,旅游公司道歉并恢复免费模式。可问题在于,自然景观是大自然的馈赠,古镇是历史沉淀的产物,为什么看一眼都要付费?
青海湖环湖的铁丝网、壶口瀑布公路旁的围墙、梅里雪山国道边的遮挡,都在剥夺游客“免费赏景”的权利。
景区合理收费本无可厚非,修路、维护设施、提供服务都需要成本。
将野生景观圈起来收费,在大门票之外设置小景点、最佳拍照点等层层收费关卡,就成了“氪金式”宰客,背离了旅游的本质。
不少人以为门票是景区的主要收入,根据数据来看并不完全是这样。
查看七家旅游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可见,客运索道与接驳服务的盈利能力远超预期。
长白山景区的索道和客运服务收入占比达72.58%,哪怕不需要索道的桂林旅游,纯客运服务收入也占三成,可以说,旅游上市公司近一半市值由客运业务支撑。
索道业务虽毛利率高达80%-90%,好歹提供了“运客上山下山”的服务。
让游客反感的是区间车、观光车、电瓶车等接驳服务的“套路”。
部分景区明明可以将大门与游客集散中心设在一起,偏要将集散中心设在几公里外,强迫游客乘坐收费区间车。
过分的是在接驳路线中暗藏“陷阱”。
某景区的区间车路线需途经“风情园”,说白了就是变相的购物点。
游客从集散中心到检票口,不仅要花钱坐车,还要被迫消耗时间逛购物点,防不胜防。
广西遇龙河的竹筏游览,藏着赤裸裸的宰客套路。
游客购票上船后,船夫会直接索要小费。不给小费的游客,会被船夫“拼命划桨”,以最快速度抵达终点。
给了小费的游客,就能享受悠闲划行、船夫帮忙拍照甚至唱山歌的待遇。
嚣张的是,部分船夫面对游客质疑,还会放出“随便投诉”的狠话。
宰客现象的根源,在于游客与商家的“信息不对称”。
多数游客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且一生大概率只来一次,商家便利用这一点,肆意抬高价格、降低服务质量,上演“中国人专坑中国人”的闹剧。
旅行社本应是旅游的帮手,信息、规划路线、给予安全感,尤其适合不敢独自出游的人群。
可部分旅行社,尤其是早年的从业者,却把“信息差”变成了“割韭菜”的工具。
比如三星级酒店,打着“经验丰富摄影师”“精品团餐”,这些听起来诱人的宣传,到了实际行程中却变了味。
三星级酒店是同等级中最差的,摄影师的“经验”只够按下快门,精品团餐的质量甚至不如家常便饭,40人的“精品团”更是常见。
合同里未写明的细节按最低标准执行,即便写明的条款也可能有坑。
2012年某游客参加普吉岛旅行团,合同约定去A岛浮潜,到了现场却被导游告知“加200元可去B岛”。
该游客选择不加钱,结果A岛海水浑浊,别说观赏鱼类,连自己的手都看不清,而B岛海水清澈,鱼虾成群。
事后咨询律师得知,A岛不具备浮潜条件却被当作浮潜点推介,属于虚假宣传,但维权需取证,过程繁琐,行政投诉反而更高效。
“昆大丽双飞7日游,每人500元”,这样的低价团曾充斥市场。
游客以为捡了便宜,实则行程中70%的时间都在逛购物点。
现如今网络发达,此类情况有所减少,导致部分旅行社亏损,但根源在于游客对“服务价值”的忽视。
不少游客不愿为规划、服务买单,只追求低价,使得正规旅行社在“价格战”中难以生存,最终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大型旅行社的品牌价值,往往难以体现在实际服务中。
旅游业依赖人力且地域性强,如果覆盖全球线路,需承担高额管理成本,多数旅行社选择将导游、地陪、司机等岗位层层外包。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2024年报告显示,中国旅游业对GDP的总贡献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远超泰国、马尔代夫等以旅游为支柱产业的国家。
要知道,中国并非依赖旅游业发展经济,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如果能解决现有问题,中国旅游业的潜力不可限量。
九寨沟日均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却能做到观光车排队时间短、指示牌规范、工作人员管理有序、卫生条件良好,周边交通便利、酒店选择丰富。
坊间流传“5A级是景区的上限,不是九寨沟的上限”,这正是中国旅游业应追求的标杆。
近年来,5A级景区数量不断增加,总收入却在下滑,消费者早已不再将“5A”作为唯一选择。
相反,以万岁山武侠城为代表的景区,凭借80元玩三天的高性价比、近百场实景演出与NPC互动,成为新晋“顶流”,上半年入园人次超1024万,日均营收超300万元。
庐山、江苏溧阳等地也给出了另一种答案,庐山牯岭镇物价亲民,有“李白斗诗”“汉服泛舟”等互动活动。
溧阳没有浓厚的商业气息,游客能像本地人一样生活,感受“在地感”的松弛与愉悦。
这些案例证明,旅游的本质是“寻找舒适体验”。
当5A级景区的山水无法提供这份舒适时,游客自然会转向其他选择。
中国不缺好山好水,也不缺深厚文化,缺的是将资源转化为优质体验的能力。
过去三十年,中国旅游业借着市场爆发的东风快速发展,却也因功利与浮躁留下诸多问题。
如今,行业正从“草莽生长”走向“成熟规范”,只要抓住“体验为王”的核心,未来必将迎来真正的繁荣。
要知道在这片土地上,还有太多如武功山草甸、百色天坑、腾冲火山群这样的美景,等待着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每一位心怀期待的游客。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