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戏台》票房井喷,让多少资方脸红,黄渤这次又赌对了

文|春和

编辑|洲洲影视娱评

41年前,陈佩斯和朱时茂在春晚舞台上抖个包袱,能让几亿人笑到拍桌;

如今71岁的陈佩斯和主创团队奔波点映现场,带着电影作品《戏台》勇闯暑期档。

从资方撤资时的孤注一掷,到票房口碑双丰收的逆势翻盘;

从为筹拍变卖房产的决绝,到黄渤等演员甘愿陪他“赌一把”的信任。

陈佩斯《戏台》票房井喷,让多少资方脸红,黄渤这次又赌对了。

戏台路

1954年出生在长春的陈佩斯,在家中排行老二。

在父亲陈强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对表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想要演上电影并不容易。

15岁那年,受特定历史环境影响,他跟着父亲下乡改造。

田间地头的生活让他看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心中的演员梦也越发滚烫。

想要上台表演,就得考上文工团,他先后多次报考,但因父亲被误判为黑帮成员,家庭情况不好,他多次落榜。

直到18岁,他听说八一电影厂招演员再次尝试,终于如愿以偿。

然而,有了电影厂的工作不代表就能拍上电影。

在电影厂里工作了6年,陈佩斯才终于在父亲的指导下,有了第一次主演电影的机会。

《瞧这一家子》里,他将主角的正直善良和市井懒散,展现得细致入微。

电影大获成功后,他也有了再次出演电影的机会。

《夕照街》的小青年“二子”奠定了他喜剧演员的基调。

此后,他与父亲合作《父与子》,在国内开创了首个“二子”系列的喜剧电影,正式走上了演员的道路。

命运的齿轮也在此时开始了转动,朱时茂被调到八一电影厂工作。

两个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在电影厂招待所公共电话排队等待打电话时相识。

因为当时能拍上电影并不容易,日子过得拮据的两人便打算私下搭伙走穴赚点外快。

正所谓是金子在哪都能发光,1983年两人编排的喜剧小品《考演员》在哈尔滨演出时,现场反响热烈,引发轰动。

这场演出让他们的喜剧天赋被业内看见,也为他们叩开了更大的舞台。

不久后,央视春晚导演组的橄榄枝悄然递来。

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首次登上央视春晚。

在小品《吃面条》中,两人凭借滑稽夸张的表演,赚足观众笑声,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小品舞台上,陈佩斯和朱时茂是公认的黄金搭档。

电影荧幕中,陈佩斯和父亲陈强开启了“父子档”霸屏。

从《二子开店》《父子老爷车》到《爷俩开歌厅》,伴随着一部部精彩喜剧电影作品的上映,他的喜剧天赋也越发被大众认可。

在央视春晚以小品火爆全国的陈佩斯和朱时茂,也在后来的15年时间里作为春晚的常客,多次登台演出。

陈佩斯的这段事业路也几乎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璀璨夺目,《羊肉串》《胡椒面》《主角与配角》这些经典小品,放到现在来看,依旧让观众捧腹大笑。

而这背后是他对角色细致入微的琢磨。

在小品《主角与配角》中,陈佩斯为了呈现“伪军”的猥琐与不甘,从肢体动作到台词的语气反复排练,甚至连服装的褶皱、帽子的歪度都要精准设计,让“配角抢戏”的反差感既荒诞又真实。

可惜的是1998年,《王爷与邮差》之后,这对“黄金搭档”因为版权问题与央视合作终止,在当时引发了轩然大波。

44岁遭遇事业打击,曝光骤减的陈佩斯,在小品舞台的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这时他的父亲陈强也已经80岁高龄,与父亲合拍电影已经是不可复制的过往,他需要寻找人生新出路。

好在他内心对演戏的热情,没有轻易被现实浇灭。

选择演戏,选择执着热爱,陈佩斯很快在新领域找到了人生方向。

人生路

15岁就考文工团,经历几次失败的陈佩斯,人到中年再次遇到事业瓶颈,他决定投身话剧领域。

可是2000年代初的中国话剧,正处于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期。

话剧被大众视为“高雅艺术”,受众局限在了文艺圈和高校群体,市场规模狭小,资金短缺,商业化运作经验匮乏,剧团依赖政府扶持,缺乏主动开拓市场的能力。

他要坚守自己的演员梦,哪怕需要倾家荡产。

47岁的陈佩斯为了排演话剧,变卖了自己在北京的房产。

他要向行业证明“话剧不依赖体制,也能活下去”。

他拒绝商业化的浮躁,不接烂片、不参加综艺捞金,始终将精力放在“能让自己沉进去”的作品上。

王宝社编剧的《托儿》被敲定后,他开始从剧本打磨到舞台设计亲力亲为,演出过程中根据观众反响,一场场演、一次次改。

观众的反馈印证了陈佩斯的努力。

全国40多个城市演出超100场,100%的上座率,让他成功从“小品演员”蜕变成为了“话剧明星”。

在《托儿》的巡演过程中,话剧《阳台》的剧本也开始在他的大脑中,逐渐成型。

2004年,50岁的陈佩斯开启了《阳台》新巡演,这一次的新话剧推出了四川方言、普通话等多个版本,演了将近137场。

这部喜剧延续了《托儿》的“陈氏喜剧”风格,延续了他对“通俗喜剧”的探索。

上座率的再次爆火,让他这个执着舞台的演员带着《阿斗》《老宅》《戏台》等多部话剧,开始与观众见面。

巡演做了20多年,70岁的陈佩斯有了新想法。

多年的话剧舞台经验,让他对《戏台》这个故事有了更立体的理解,也萌生了将其搬上银幕的想法。

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他对“戏”的另一种延续。

然而他古稀之年坚持创作,自导自演坚持艺术标准,却依旧不被投资方看好。

70岁的人做主演,这样的电影有人看吗?

筹备了近8年,经费紧张,陈佩斯却也不愿妥协。

他请来黄渤、尹正、姜武这样的专业演员和自己共同打造作品。

可拍摄期间投资人多次更换,也让电影的拍摄进度受到影响。

面对困境,他再次卖掉自己的房子,一场大戏才得以拉开帷幕。

可原本定档7月17日上映的电影,在上映前期却再次遇到挫折。

当陈佩斯《戏台》定档后,多部影片趁着暑假档的热潮纷纷上映,从姜文的《你行你上》到大鹏的《长安的荔枝》,前后高达8部影片挤在了这个时间段。

面对这些大IP流量的导演或作品,《戏台》原本15%的排片率骤降到个位数,还大多被安排到了午夜场等边缘时段。

无奈电影只得选择改期到7月25日,但在7月14日到20日期间开放点映。

“笑中带泪、后劲十足”,陈佩斯的作品依旧是曾经那个味道,没有低俗笑料,却能在市井烟火中藏着对人性的观察,这种“干净有力量”的风格,从早年的《吃面条》到话剧《戏台》一脉相承。

蔡明、潘长江等业内人士纷纷为影片点赞。

而《戏台》中,京剧班主侯喜亭在乱世中拼尽全力保住戏班、守住“戏”的尊严,某种程度上是陈佩斯自身的写照。

如今71岁的陈佩斯带着主创团队一次次奔波在点映现场,也让观众看到了他对艺术的终身追求。

结语

陈佩斯的戏台上,从来没有捷径。

从春晚舞台的高光到话剧市场的拓荒,从为《托儿》卖掉北京房产到71岁为《戏台》跑遍城市角落,他始终捧着一颗“戏比天大”的心。

点映场里,70后带着孩子重温青春,00后为老派幽默驻足,观众或许会变,但对真诚的偏爱从未改变。

正如他说:

“角儿会老,戏台会旧,但只要有人为好故事鼓掌,这份热闹就永远鲜活。”

他的坚守,不止为一部电影,更是为所有相信“艺术有价”的人守住了一方天地。

部分消息

多部电影“提档”,陈佩斯宣布新片《戏台》延期并致歉|观察者网

电影《戏台》拍了七八年,陈佩斯来宁透露:投资方换了好几个|扬子晚报

朱时茂与陈佩斯相聚:认识30多年,同行的人永远不会散|潇湘晨报·晨视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娱乐   资方   戏台   井喷   票房   对了   电影   话剧   演员   小品   父亲   喜剧   观众   托儿   舞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