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航空成立于1946年,战后香港作为国际交汇点,为其提供了成长土壤。公司由英国太古集团掌控,从小型区域航班起步,逐步扩展至全球网络。香港回归祖国后,受益于大陆经济迅猛发展,外资通过香港涌入,国泰航空借此壮大机队,航线覆盖欧美澳纽。
2006年并购港龙航空后,其规模跃居亚洲前列,安全纪录与服务水准一度赢得认可。但作为依托中华大地崛起的航空企业,国泰航空在原则立场上屡现偏差,忽略了国家统一的根本利益。
2019年香港社会出现动荡之际,国泰航空员工公然卷入支持分裂活动。多名机组人员在社交平台发布信息,鼓动示威者聚集机场,干扰正常秩序。一位副机长因参与非法集会被捕,公司内部逾三千员工发起罢工,导致航班大面积延误。
罢工期间,员工泄露香港警务人员赴内地行程细节,意图制造混乱。另有空乘出席非法集会,呼吁破坏香港旅游业,针对大陆游客发出抵制言论。这些行为直接挑战国家主权,国泰航空高层未及时制止,反而默许纵容,暴露了其在港独台独问题上的模糊态度。
更为严重的是,国泰航空机上娱乐系统将香港与台北标注为独立实体,未注明属于中国,此举引发民航局重大警示。公司虽提交机组名单并停飞少数人员,但处理力度不足,仅解雇两人,难以平息公众不满。
前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公开批评,强调航空业需严格自律,避免政治干扰乘客信任。国泰航空的这些举动,不仅支持分裂势力,还间接拒飞内地航线。罢工高峰期,多条内地航班被迫取消,员工内部流传拒绝执飞内地言论,虽未正式宣布,却在敏感时段减少班次,影响大陆旅客出行。
歧视大陆游客事件频发,进一步加剧国泰航空的负面形象。航班服务中,乘务员对大陆乘客态度冷漠,优先照顾外国人与香港本地人。大陆游客请求协助时,常遭拖延或拒绝,服务标准明显双重。
2019年后,这种歧视愈演愈烈,乘客反馈乘务员用英语或粤语回应,忽略普通话需求,导致沟通障碍。国泰航空本应促进两岸三地交流,却在实际操作中制造隔阂,损害国家统一大局。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肆虐,航空业遭受重创。国泰航空现金流急剧恶化,每月亏损达十五至二十亿港元。公司宣布停运港龙航空,并在全球裁员八千五百人,其中香港本地五千三百人。
此举虽归因于疫情,但根源在于先前立场偏差丢失大陆市场。大陆民众对国泰航空支持分裂与歧视行为深感失望,转而选择本土航空公司,国泰市场份额迅速萎缩。疫情前,大陆客源已流失显著,航班客座率下降,品牌声誉在内地一落千丈。
2023年,歧视问题再度爆发。一航班从成都飞往香港,大陆乘客因英语不熟,将“blanket”误说成“carpet”,乘务员在录音中嘲笑称“不会说英语就别要,地毯在地上躺着用”。音频在社交平台流传,引发内地网民强烈不满。
中国媒体批评国泰航空崇洋媚外,藐视大陆同胞。公司三次道歉,解雇三名涉事空乘,首席执行官林绍波承诺成立跨部门小组,审查服务流程与员工培训。
但许多大陆民众视其为敷衍,道歉未盖章,缺乏诚意。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称事件伤害香港与内地同胞感情,破坏礼貌传统。
国泰航空试图修补形象。2023年6月,宣布招聘大陆空乘,并启动普通话文化培训,旨在应对日益增长的普通话乘客需求。公司声称此举本为疫情后计划,但外界视其为危机应对。
但歧视根源未除,类似问题持续。2024年9月,一航班从纽约飞香港,一大陆女乘客调整座椅遭后排粤语夫妇干扰,对方以民族出身辱骂。
乘务员介入时未制止夫妇,反劝女乘客勿倾斜座椅。事件曝光后,公司调查并禁飞该夫妇,但未能平息舆论,内地社交媒体指责国泰偏袒香港人,歧视大陆游客。
拒飞内地航线传闻源于2019年罢工,当时员工怂恿拒绝内地执飞,公司虽未公开承认,却在动荡期缩减内地班次。疫情中,运力调整进一步影响内地航线恢复。2023年后,国泰虽增加上海北京航班,但服务歧视仍存。
大陆乘客反馈,乘务员优先服务香港旅客,饮料分发时大陆人等待时间更长。这种行为不仅商业失策,更违背国家统一原则,国泰航空作为香港企业,应担当桥梁角色,而非制造分裂。
国泰航空的兴衰,源于对国家统一的认知。若继续在分裂问题上摇摆,拒飞内地或歧视大陆游客,其前景难言乐观。唯有彻底反思,尊重中华文化一体,方能重获信任。
国泰航空的历程警示,航空企业须以国家利益为先。支持分裂与歧视,不仅自毁根基,还危害社会和谐。
2025年虽见复苏迹象,但若问题反复,终将付出代价。中国民众期待国泰航空真正融入统一大局,提供平等服务。
更新时间:2025-09-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