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肛肠易“闹脾气”?中医来教你护好“后门”健康

十月气候多变,从中医视角看来是“燥”。中医有“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说法,肺喜润恶燥,秋季干燥的空气先伤肺阴。当肺的津液不足,就无法滋养大肠,这就像河道缺水导致船只难行,大便也会随之干结难排,肛肠问题便容易找上门。

再加上十月昼夜温差加大,很多人习惯用火锅、烧烤等辛辣温热的食物来驱寒。这类食物容易在体内滋生“湿热邪气”,顺着肠道下行,持续刺激肛肠黏膜。同时,天气转凉后户外活动减少,久坐不动会导致肛周气血瘀滞。便秘和痔疮自然趁机发作。秋季水分流失快、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排便习惯改变,这些都是肛肠疾病高发的诱因。

针对气候的变化,为了我们机体达到较为稳定的状态,秉持“润燥通腑”理念,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给大家推荐一些秋冬防护小知识:


一、饮食调护:吃对食物养大肠

润燥类:梨、蜂蜜、芝麻、银耳等能补充津液,比如用银耳和百合炖羹,每晚喝一碗,滋阴润燥的效果特别好。

通腑类:芹菜、菠菜、香蕉等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就像给肠道“添动力”。

健脾类:夏季吃多了生冷食物容易伤脾胃,十月可以加些山药、扁豆、薏米,帮脾胃“恢复元气”,从根源上改善消化吸收。

要避开辛辣、油炸食物和过量饮酒,这些会加重“湿热”和“燥邪”,让肛肠问题雪上加霜。


二、习惯养身:三个细节防病变

定时排便:晨起或餐后2小时内是结肠蠕动最活跃的时段,这时尝试排便,能减少大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避免水分被过度吸收导致干结。排便时别久蹲,最好控制在5-10分钟内,更别玩手机分心。

适度运动: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秋冬养生原则,早起后练会儿太极拳、八段锦,或简单散步20分钟,能促进肛周气血流通。久坐族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配合提肛运动(收缩肛门再放松),能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

温水护肛: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能减少粪便残留对黏膜的刺激。如果已经有轻微不适,建议就近就医。


三、穴位保健:在家就能做的“护肠术”

艾灸或按揉穴位能调理肛肠功能,适合十月日常保健,但要注意:湿热、实热体质者不宜艾灸,最好先咨询中医师。

中脘穴:肚脐上4寸,按揉能调脾胃,改善消化。

天枢穴:肚脐旁开2寸,左右各一,每天按揉5分钟,能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

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是“肠胃第一要穴”,经常按揉能增强消化功能,减少肛肠疾病风险。

如果出现以下症状,说明肛肠问题可能已经加重,别硬扛:

排便时持续疼痛,像刀割一样,或伴有鲜红色便血;

肛门有肿物脱出,无法自行回纳;

肛门周围红肿、跳痛,甚至发热乏力(可能是肛周脓肿);

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或体重莫名下降。

秋冬护肠,核心是顺应“收”的规律——收敛阳气、滋养阴液,让大肠保持“润而不燥、通而不滞”的状态。从饮食到习惯多花点心思,就能远离肛肠困扰。




作者:江西省人民医院肛肠外科 何俊梅

通讯员:邓潇 罗昭淦 罗珊 乐熙文


编辑:黄萌楣

审校:陈师睿

核发:戴利红

图片: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养生   秋冬季   肛肠   后门   中医   健康   肛门   肠道   食物   脾胃   湿热   大肠   艾灸   习惯   江西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