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常常习惯性地夸奖孩子“你真棒”、“真聪明”。当孩子,比如用乐高成功拼出一个模型后,听到这样的赞美确实会很开心。但恰恰是这种看似积极的、标签化的泛泛夸奖,可能悄悄埋下挫败和退缩的种子。
为什么会这样?关键在于,当我们不断地将成功归因于抽象的“聪明”或“棒”,孩子会逐渐将这些天赋标签视为自己价值的唯一来源。当下一次面对更具挑战的任务(比如一个更难的乐高模型)时,他们内心的逻辑就会变成:如果这次做不成,就证明我原来“不棒”、“不聪明”了。为了保护那个“聪明”或“很棒”的标签不被“撕掉”,孩子反而不敢轻易尝试有风险、可能失败的事情,变得畏手畏脚,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害怕失败的根源,有时竟是渴望成功的赞美。
1. 削弱自信心:让孩子将价值感绑定在虚幻的“天赋标签”上,而非真实的能力和努力过程,一旦失败便全盘否定。
2. 滋生“输不起”:难以接受失败和挫折,因为失败意味着标签失效。
3. 扭曲动机:为了获取“你真棒”的夸奖而做事,而非为了事情本身或自我成长。

1.夸付出(努力、策略),而非天赋(聪明、棒):天赋不可控,而努力是孩子可以掌控并不断提升的。
2.赞过程(专注、坚持、尝试),重过结果(成功):结果是暂时的,过程中的学习和成长才具有持久价值。

想象孩子经过努力成功搭建乐高模型后,别急着说“真棒真聪明”。试试这样说:
宝贝,妈妈(爸爸)刚才看到你搭积木时特别专注认真,尝试了好几种不同的方法,中途失败了两次你都没有放弃,这种遇到困难坚持下去的精神真了不起!”

别再让“你真棒”成为一种廉价的面纱,掩盖了孩子真正需要被看见的闪光点。放下标签化的夸奖,用具体、指向过程、肯定努力与坚持的语言去描述孩子的行为。当我们把赞赏的目光投向那些专注的眼神、锲而不舍的尝试、面对挫折的不屈时,我们才是在为孩子真正赋能——赋予他们面对挑战的勇气、从失败中学习的智慧、以及源自内在力量的、不可动摇的坚韧自信。这才是孩子应对未来复杂世界的真正底气。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