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中秋节,大家挑月饼时是不是也在电商平台上犯过难?搜“稻香村”跳出一堆店,有的标“北京稻香村”,有的就叫“稻香村”,包装看着差不多,点心口味也没差太多,到底哪个才是“真的”?
更让人觉得奇怪的事,明明都是“稻香村”,有的在地方卖高价礼盒,有的在地方卖散装点心,难不成又是商家玩的“文字套路”?
其实这里藏着两百多年的品牌纠葛,今天就把这摊“糊涂账”说清楚,帮你下次买月饼不踩坑。
一、30秒分清三家“稻香村”
北京稻香村(简称北稻)最实在,不管是店铺招牌还是月饼包装,都会明明白白印上“北京”二字,Logo里还有个红、黄、绿三色的“禾”字,一眼就能认出来。
苏州稻香村(简称苏稻)就没那么直白了,没有任何地域前缀,Logo直接用“稻香村”的首拼“DXC”,而且它家产品线特别杂,除了传统月饼,连西式蛋糕、曲奇都有,平时刷短视频刷到的稻香村营销内容,十有八九是苏稻的。
还有个保定稻香村(简称保稻),存在感低到几乎可以忽略,基本只在河北本地卖,包装没什么设计感,出了河北想找都难,咱们普通消费者平时很少能碰到。
从购买场景也能快速区分:要是在南方的超市、电商平台买,大概率是苏稻,它早早就把触角伸到了南方市场。
要是在北京的居民区小店,玻璃柜里摆着论斤称的散装点心,那肯定是北稻,至于保稻,除非特意去保定的菜市场、小超市,不然基本见不着。
二、最早的稻香村其实在苏州
很多人纠结“谁是真稻香村”,其实从起源看,苏州稻香村才是最早的。
公元1773年,江南一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市井里满是糕点铺子,稻香村就是在这时候冒出来的。
关于创始人,现在没定论,但有种说法很有意思,创始人姓沈,给店铺起名时参考了《红楼梦》里大观园的“稻香村”,光听名字就透着江南的雅致劲儿。
真正让稻香村“火遍全国”的,还是乾隆皇帝。
根据《南方饮食掌故》和1980年《百花园群众文化副刊》第七期的记载,乾隆南巡到苏州时,偶然逛到这家店,觉得店名雅致,尝了店里的蜜糕后,当场夸“食中佳品,不可多得”,还让苏州府把蜜糕进贡到京城。
后来乾隆在宫里又吃到这口蜜糕,龙颜大悦,直接赐了块葫芦形的“稻香村”招牌,有了皇帝“背书”,苏州稻香村一下子从本地小铺变成了全国知名的品牌。
那北京稻香村又是怎么来的?1895年,苏州稻香村有个南京籍的老师傅叫郭玉生,学了一身做苏式糕点的手艺,觉得北方人可能也喜欢这种清爽口味,就带着配方和工具北上,在北京前门观音寺开了家“稻香村南货店”。
那时候北方糕点多是重油重糖的京式点心,苏式糕点一出现就成了“新鲜玩意儿”,很快就火了起来,这就是北稻的起点,距离苏稻创立已经过了122年。
保定稻香村的起源更简单,1917年,有个叫曹洪波的人,之前在北稻当学徒,学满出师后不想留在北京,就回了老家保定,凭着从北稻学来的手艺开了家“稻香村”,算是北稻的“徒子徒孙”,从传承上看是最“年轻”的一个。
不过要多说一句,历史上叫“稻香村”的可不止这三家,巅峰时期全国有上百个,比如山西、天津都有过本地的稻香村,还有些打擦边球的,把“稻”改成“桂”叫“桂香村”。
但这些要么只在本地小打小闹,要么早就经营不下去倒闭了,现在能被大家看到的,也就北稻、苏稻、保稻这三家。
三、商标官司打了十几年
按理说,苏稻是最早的,该是“正统”吧?可现实没这么简单,因为现在的三家稻香村,跟最初的老稻香村都没直接传承关系。
战乱年代,北稻和苏稻都停业了几十年,原来的配方、手艺早就断了线,后来的“复兴”更像是“借名重启”。
反而保稻运气好,最艰难的时候也没停过业,按理说该是“最正统”的,可它后来的操作又把牌打烂了。
新中国成立后,保稻经历了公私合营,改成了公办企业,还先后换了“东方红食品厂”“保定第二食品厂”的名字,不光“稻香村”的招牌没了,连原来的手艺、品牌味儿也慢慢淡了,变成了普通的食品厂。
直到改革开放后,大家才发现“稻香村”这三个字值钱,保稻又改回原名,还抢先注册了饼干类、糕点类的圆形商标,这一步算是占了先机。
保稻复出的第二年,也就是1984年,北稻也重新开张了。
不过北稻的复出是“借壳”,当时北京有另一家老字号稻香村经营不行,就想着用“稻香村”的名号拉一把,而且复出后的北稻创始人刘振英,年轻时确实在老北稻当过学徒,也算是沾了点“老底子”。
更绕的是北稻的历史渊源,1911年有个安徽人叫汪荣清,在北京稻香村旁边开了家“桂香村”,明眼人一看就是“山寨”。
1916年,原北京稻香村的股东朱友青不想合伙了,干脆把“桂香村”的商标买下来,自己开了家新店。
而桂香村的分销商张森龙也想单干,也开了家“稻香村”,而刘振英就是张森龙的徒弟,绕来绕去,北稻的源头还跟“山寨店”有点关系。
苏稻的运气更差,1986年才重新成立食品厂恢复名号,这时候核心的糕点商标已经被保稻抢了,北稻也注册了饺子、元宵类的“稻香村”文字商标,苏稻空有“最早起源”的名头,却没合法商标,卖糕点都名不正言不顺。
直到2004年,原保定稻香村经营不下去,苏稻通过合并把糕点类商标拿到手,才算有了“合法身份”。
可这事儿还没完,北稻不甘心一直用苏稻授权的商标,2010年偷偷申请了糕点类的“北京稻香村”商标,没想到2014年还真批下来了。
苏稻一下子就火了:我好心给你授权,你倒好,偷偷搞独立?于是两边打官司,结果更戏剧性,北京的法院判苏稻输,苏州的法院判北稻输,谁也不服谁,这官司打了十几年都没彻底解决。
现在看下来,“正统”就是个伪命题。
三家各有各的路子:保稻被苏稻合并后基本躺平,只在保定本地卖;苏稻有钱有商标,全国开店,还把货卖到30多个国家,电商销量常年第一。
北稻深耕北方,尤其是北京,居民区里的小店卖散装点心,老北京人就认它。
四、别管正统,按需求选就对了
要是日常自己吃,想买性价比高的,选北稻准没错,居民区的店里能论斤称,还能试吃,像枣泥糕、自来红月饼这些经典款,都是老北京味儿。
要是想送礼,苏稻的礼盒包装精致,全国都能买到,拿得出手,至于保稻,除非去保定旅游想尝个鲜,不然没必要特意找。
要是去北京旅游,买“稻香村”得特别注意:苏稻爱在北京的景区、火车站开店,卖的都是高价礼盒,味道跟北稻不一样;北稻多在居民区,比如胡同里、小区楼下,卖的散装点心才是地道京味。
之前就听朋友说,在颐和园门口买了苏稻的礼盒,回家被北京亲戚笑“买错了”,花了冤枉钱还没吃到正宗的,特别不值。
其实不管选哪家,味道都差不了太多,毕竟都是做了几十年的老字号,没必要纠结“谁更正宗”。
中秋吃月饼图的是团圆开心,选自己喜欢的口味、合适的价格,比什么都重要。
更新时间:2025-10-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