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高福利真相:掠夺世界几百年,依赖中美俄联手托举

在不少人印象里,欧洲总带着层浪漫滤镜。

街头咖啡馆里的悠闲午后,一年几十天的带薪假期,从出生到养老的无忧保障,这些画面凑在一起,成了很多人向往的生活模板。

但少有人想过,这样的日子,真能靠欧洲自己凭空撑起来吗?

真相或许没那么美好,欧洲那些让人羡慕的舒适,背后藏着一段漫长的索取史。

从几百年前的船队出海开始,这片大陆的繁华,就和全球资源的流动,紧密绑在一起。

而近几十年来支撑其安逸生活的,恰恰是中美俄三个国家的默默“托举”。

如今,这根隐形的“托举杆”,正在慢慢变弯。

把时钟拨回五百年前,那时的世界中心还不在欧洲。

东方的中国在农耕、纺织、航海等诸多领域,都走在前列,丝绸、瓷器顺着陆上和海上的商路,源源不断流向世界各地。

而欧洲,当时还处在相对落后的状态,对东方的财富充满向往。

改变的齿轮,从大航海时代开始转动。葡萄牙、西班牙的船队率先驶出地中海,他们打着贸易的旗号,却在美洲大陆掀起了腥风血雨。

印第安人世代居住的土地被抢占,金矿银矿被疯狂开采,无数贵金属装船运回欧洲,成了资本萌芽的第一桶金。

紧接着,荷兰、英国、法国也加入进来,非洲的黑奴被贩卖到美洲种植园,亚洲的香料、茶叶被低价掠夺,全球的财富开始朝着欧洲汇聚。

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前,欧洲已经靠这种不光彩的方式,攒足了启动资金。

蒸汽机的轰鸣响起后,他们又借着技术优势,把殖民地变成了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场。

印度的手工纺织业被机器棉布冲垮,中国的门户被鸦片战争打开,欧洲用其他国家的资源和市场,喂肥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这种模式持续了几百年,所谓的高福利,不过是把全球掠夺来的财富,分了一小部分给本土民众而已。

二战结束后,欧洲成了一片废墟,原本的掠夺模式难以为继。

但很快,新的“供养者”出现了,分别是美国、俄罗斯和中国。

美国先伸出了手,1947年推出的马歇尔计划,给西欧送去了130多亿美元,其中90%都不用还。

这笔钱像输血一样,让欧洲的工厂重新开工,到1952年,西欧工业产值就比战前涨了三成多。

更关键的是,美国牵头成立北约,自己承担了七成以上的军费,相当于给欧洲雇了个“免费保安”。

欧洲国家把省下来的军费投进福利,才有了后来每周35小时工作制、全年几十天假期的悠闲。

俄欧洲本土资源少,偏偏工业又离不开能源。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几十年里一直以低价供应欧洲。

2021年时,俄罗斯天然气占了欧盟进口量的近一半,价格低到德国的工业用电,成本比中美低三成。

靠着这便宜能源,巴斯夫这样的化工巨头,才能维持低成本生产,普通家庭冬天取暖也花不了多少钱。

中国的角色则是“生产车间”,改革开放后,欧洲企业纷纷把生产线搬到中国,利用这里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生产衣服、家电、玩具这些日用品。

德国超市里,八成的东西都印着“中国制造”,几欧元的T恤、几十欧元的微波炉,让拿着高工资的欧洲人,日子过得很滋润。

但中国只能在产业链底端,赚点辛苦钱,大部分利润还是被欧洲企业拿走了。

这三方支撑,让欧洲舒舒服服过了几十年。但从几年前开始,这根“支撑链”慢慢松动了。

最先变脸的是美国,这些年美国自己债务缠身,特朗普喊出“美国优先”,直白地说,不想再当欧洲的“冤大头”。

他威胁要退出北约,逼着欧洲国家,把军费涨到GDP的5%,后来甚至说要“实质退出”。

欧洲没办法,只能在2025年的北约峰会上承诺,到2035年把安全支出提到GDP的5%,但早就被福利掏空的财政,根本拿不出这笔钱。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欧洲跟着美国制裁俄罗斯,结果对方直接关了能源阀门。

北溪管道被炸后,欧洲只能去买美国的液化天然气,价格一下子涨了五倍。

德国的工厂因为电费太贵,三成产能都停了;意大利家庭的能源支出占比,从8%涨到20%,冬天都不敢开暖气。

中国这边,则不再甘心只做“车间”。

这些年,从芯片到大飞机,从新能源汽车到5G,中国一步步往上走。

2024年,比亚迪、蔚来在欧洲卖得越来越好,欧盟急得搞反补贴调查,却挡不住中国车的势头。

更重要的是,中国商品不再一味廉价,欧洲超市里的东西贵了不少,有些货架甚至开始空了。

三根支柱一松,欧洲的问题全暴露出来了。

最明显的是工业空心化,过去几十年欧洲觉得搞金融、搞服务“高级”,把工厂都迁到国外,现在制造业占比只剩14.5%。

想把工厂迁回来?难!

欧洲工人工资高,环保标准严,造出来的东西比中国、东南亚的贵一大截。

2025年,大众把四分之一的产能搬到中国,巴斯夫在欧洲砍了一半产能,英国车企也跑到东南亚去了,工业基础眼看着就垮了。

科技上的差距也越拉越大,人工智能领域,欧洲光讲伦理,却缺算力缺数据,跟中美差了一大截。

5G建设磕磕绊绊,覆盖率还不到中国的一半;高端芯片全靠进口,自己根本造不出来。

以前靠技术专利躺着赚钱,现在却被中国追着打,欧洲手里的牌越来越少。

2025年一季度,欧元区GDP只涨了0.1%,几乎停滞。

企业赚不到钱,老百姓日子也难,物价涨得快,工资却不动,不少人开始怀念以前的好日子,却没想过那些日子是怎么来的。

欧洲也想自救,比如搞财政一体化、发联合债券,但德国、荷兰这些富国不乐意,怕被拖垮。

想加税,又怕老百姓闹事,毕竟高福利过惯了,谁也不想多掏钱。

再看全球,中美俄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俄罗斯和中国越走越近,美国盯着亚太,欧洲夹在中间,说话越来越没人听,慢慢被边缘化了。

现在的欧洲,就像个习惯了伸手的人,突然没人给了,自己又没本事挣钱。

想维持高福利,没钱;想重新打拼,又没力气。

那些靠掠夺和依附得来的好日子,终究是长不了的。几百年前从全球抢来的财富,如今到了该还的时候。

只是这“债”怎么还,欧洲自己还没想明白。这条路,恐怕会很难走。#夏日旅行攻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0

标签:历史   欧洲   真相   世界   高福利   中国   美国   俄罗斯   北约   德国   军费   能源   全球   西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