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上午,一场无偿捐赠仪式在甘肃省档案馆举行,多名学者、研究者及博士生导师云集现场——文化研究者袁鹏委托他人将800余份抗战时期甘肃史料数字化扫描副本无偿捐赠。
袁鹏告诉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他搜集这些文史资料,耗时十年;无偿捐赠,只为让更多人铭记历史。
袁鹏。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拍纪录片找不到原始资料,萌生搜集史料计划
1993年出生的袁鹏是甘肃临洮人,是一名退伍军人。袁鹏说,开始搜集这些抗战史料的初衷源于一次偶然。
2015年,袁鹏还是军校的一名在校学生。他在网上看到有一些志愿者打算去探望几名健在的抗战老兵,对抗战史颇有兴趣的他也报了名。此时的袁鹏对于抗战史大多来自书本与一些影视作品。
袁鹏记得,当日,他跟随车队来到陕西西安一户农庄见到了那位抗战老兵。老人寂寂无名,佝偻着身子,跟村里上了年龄的老人并无差别。若非村干部指引和介绍,袁鹏也想不到,这位老人曾经参加过中条山战役。
站在陕西“东大门”潼关县的黄河岸边向东眺望,对面风陵渡的中条山地势显然高出一截。
1941年5月7日,日军悍然发动中条山战役,纠集10万部队,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向中国军队驻守的中条山各隘口发起猛攻。
当地文史专家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如果日军打下中条山,跨过潼关,下一步沦陷的就可能是西安以及整个关中平原。
袁鹏的记忆中,老人的话很少,只是对来人的探望充满了欣喜。一番寒暄过后,他在老人后脑的头皮处看到一块被子弹划过后留下的弹痕。
众人向老人询问起了当年的抗战。一时间,老人眼中有了精气神,他用力在空中挥舞着手臂,高喊着:“我们三秦儿女保战场,就不叫他一个日本鬼子能过来……”
只是老人有些老了,说话断断续续的。他已经记不清自己的伤是如何造成的,也忘了自己究竟打死了多少来犯敌军,但说着说着,老人又哽咽起来,他说想战友了。因为很多人因为那场战争离开了家乡后就没回来,而他是幸运的。
再之后,袁鹏又去看过很多抗战老兵,也去了不少与抗战有关的地方。
寻访多了,袁鹏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作为生于和平年代的年轻人,那场战争对于90后意味着什么?
在之后的求解中,袁鹏寻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如果没有当年的英勇、奔赴、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所以,我们要铭记他们,更要铭记历史。
于是,他有了拍一部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想法。他说,随着时间流逝,健在的抗战老兵也在慢慢老去、离世,让那些健在的老兵亲口讲讲当年,这样的历史才更真实。
当袁鹏开始着手制作这部纪录片时,他才发现,能查找到的原始资料实在太少,便开始留心搜集这些抗战史料。
兰州空战影像。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史料表明,日军在侵华前已准备多年
搜集史料的过程是漫长的。它有可能会在一些旧书摊,也可能零散地呆在古玩市场的仓库内,缺乏的是一名整理者。
一件件抗战史料汇聚在袁鹏面前,他对那段抗战史又有了重新认识。
依据袁鹏所掌握的一手资料,他发现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日军便已经开始为侵华战争做了精心调查准备。
袁鹏所掌握的一些史料显示,侵华战争尚未开启前,日军已派人多次深入中国进行调查,调查范围已扩至甘肃、陕西、青海等西北地区。多份由日本人绘制的草图可以看出,当初他们的调查十分细致,以兰州、天水等地为例,当地的人口和自然资源情况,机场位置、警察局、防控设施的位置均有详细备注,甚至连部队如何进入城市,如何退出城市都有明确记载。
袁鹏还发现,为了调查清楚甘肃、陕西、青海等地的实际情况,日军对第一版调查不满意后,又做了第二版调查。
“我对比了一下当年地方政府的资料发现,我们自己当时都没有这么详细的信息,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日军在战前准备充足。”袁鹏说。
都说,日本陆军进攻并没有打过潼关,但空军的轰炸遍及了中国西部多座重要城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不久,中国和苏联建立了一条以陕西西安、甘肃兰州、新疆迪化(乌鲁木齐)为连接点,包括空中航线、陆路运输和通讯联系等功能的西北国际交通线,如同滇缅公路一样,成为中国获取国际援华物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随着华北的沦陷,兰州成为国际援华的重要通道,每月约有上千吨国际援华物资通过河西走廊来到这里,再向全国各地周转。
兰州党史网记载显示,当时苏联支援中国的歼击机,用汽车经中亚秘密运到新疆,有的装配好后,再由飞行员驾驶飞往兰州。这些苏联志愿飞行人员到兰州后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中国培训飞行员,兰州因此成为中国飞行员的培训休整基地。再加之人民抗日情绪高涨,积极开展抗日募捐,兰州也成为中国抗战的后方募补区。这一重要战略位置致使日军把兰州列为仅次于重庆的轰炸目标,轰炸次数密集,飞机架次逐次增多。保卫兰州领空的攻防战也就此打响。
袁鹏搜集到的资料发现,兰州空战无论战前还是战后,日军都要做出详细的公报,其中包括空战当日天气、风力、风速,攻击点位等。
袁鹏还搜集到了一组抗战时期天水空战的珍贵影像资料:1941年5月26日的天水空战,当时,中国空军在重庆、成都等地的作战中遭受重创,日本海军航空队将驻扎在汉口的近半数空中力量调至山西运城基地,持续向兰州方向发动攻势。
袁鹏搜集的一批珍贵影像的拍摄者,是参与进攻的日军第四小队队长大石英夫。当天,他使用在南京购得的德国产“超级半伊康塔”相机,将镜头对准了被轰炸的天水机场。他在自述中详细描述了低空拍摄的“技巧”:先俯冲至目标、开火攻击,再拉杆陡峭爬升,倾斜机身避开机翼入镜,最后在离心力作用的瞬间按下快门……每一个镜头背后,都是对中国空军基地的摧毁和践踏。
在袁鹏搜集的这批史料中,也能看到一批批奋勇向前的年轻人:他们身穿笔挺军装,在航校里读书、上课,只是,突然有一天家乡遭遇日军轰炸,他们奔赴战场……直到1941年,《西北日报》刊登“兰州空战大捷”的报道。
1941年5月26日,日军轰炸下的天水机场。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让史料自己去“说话”
袁鹏说,他常常感到搜集抗战史料,时间不等人。可能再过十年,很多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已经不在了,而历史资料也在一天天流失,他搜集这些资料是怕来不及。
在他看来,传统研究中,往往大部分集中在中方材料,作为90后的年轻人,应该用更多知识去发掘外国史料。比如,同一件事,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家的原始材料是什么,又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只有横向纵向对比,从中发掘,去做这些事,最终目的是将家乡的历史说清楚说明白。“史料是最好的讲述者,让史料、文物自己说话,因为它是最好的证据。发掘总要有年轻人去做。”袁鹏说。
8月15日,著名地方志专家、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邓明受捐赠人袁鹏委托,向甘肃省档案馆无偿捐赠抗战时期甘肃史料数字化扫描副本800余份,这批史料清晰展现了日军侵华的作战轨迹,真实记录了日军轰炸甘肃地方的罪恶行径,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累累罪行。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抗战史料的价值及如何更好地弘扬抗战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这批抗战史料数量众多,类型丰富,能让后人真切触摸陇原大地的抗战温度,对于研究甘肃抗战历史、传承抗战精神、筑牢地方历史记忆根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表象,挖掘本质,还原共产党人摒弃前嫌,共赴国难,与国民政府及各党派、各界人士精诚合作,形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有关历史真相,不断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积极作用。
甘肃省档案馆发文称,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袁鹏先生将自己耗时十年辛苦收集的抗战时期甘肃史料数字化扫描副本无偿捐赠给甘肃省档案馆意义重大,充分体现了袁鹏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抗战史料作为历史的见证,还原历史本真,反映了甘肃这片土地所经历过的苦难,佐证了甘肃在全国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这批史料的捐赠,将丰富甘肃省档案馆馆藏资源,为研究甘肃抗战历史提供重要参考。
甘肃省档案馆将对这批珍贵史料进行规范整理、妥善保管,深入挖掘、研究史料所蕴含的巨大价值,采取多种方式,充分利用抗战史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甘肃抗战历史,铭记历史教训,弘扬抗战精神。
上游新闻记者 贾晨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