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5块钱的玻璃瓶汽水,如何撬动32亿年销帝国?
“华尔街收购之王出手了!”
2025年7月,重庆市监局一纸公告揭开谜底——美国私募巨头KKR通过特殊目的公司间接收购远景国际85%股权,而远景国际正是国产汽水黑马“大窑饮品”的关联方。
这意味着,大窑创始人王庆东团队仅保留少数股份,KKR以3.4亿美元(约合24.6亿人民币)拿下控股权,这场持续一年的谈判终尘埃落定。
耐人寻味的是,两年前大窑还曾斩钉截铁声明:“绝不接受外资收购或控股!”如今面对KKR,却选择了沉默。
一夜间,内蒙古草根品牌的命运齿轮被资本撬动
1983年,呼和浩特八一饮料厂濒临倒闭。白酒经销商王庆东咬牙抵押房产接盘,借“大窑文化遗址”命名品牌,并用啤酒瓶装汽水,主打一个“大瓶实惠”。
——520ml玻璃瓶只卖5元,比可乐多近一倍容量,可以说是物美价廉。
为了避开超市这个饮料商必争的血战之地,王庆东还另辟蹊径,死磕烧烤摊、火锅店、小面馆等小店,还一瓶给店主让利超过3元毛利,是可口可乐的3倍。
老板们抢着推荐:“撸串配大窑,解腻又带劲!”
2022年,大窑汽水牵手营销鬼才“华与华”,砸钱请吴京代言,“大汽水,喝大窑”的口号霸屏地铁、高铁站、电梯间。
硬汉举瓶痛饮的画面,让人们直呼“够接地气”,也让大窑汽水的销量再创新高。
然而,风光之下大窑汽水却面临着诸多问题。
大窑汽水85%销量来自餐饮渠道,北方重油辣饮食催生汽水刚需,然而,南方清淡口味却更爱茶饮果汁。成都烧烤店主坦言:“大窑卖8元一瓶,南方人嫌贵又嫌甜!”
很明显,大窑汽水并没有跨越地域差异这道门槛,北方称王,南方遇冷,在它诞生之初就已经浮出水面。
此外,大窑汽水的新品研发始终不够给力,其经典玻璃瓶汽水贡献超90%收入,新品销量占比不足8%。
除了有严重的单品依赖外,这款玻璃瓶的汽水的配料也始终受人诟病:被吐槽“添加剂开会”:甜蜜素、阿斯巴甜等11种成分,比芬达复杂一倍。
而且成也萧何败萧何,大窑汽水因玻璃瓶的包装而知名,同时也受其制约。玻璃瓶+金属盖包装,单瓶的包装成本超过2元,毛利率仅33%,远低于可口可乐60%的轻资产模式。
南方物流成本则更高,终端价比北方贵了2-3元,成本成了大窑汽水挥之不去的硬伤。
尽管大窑汽水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然而能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杀出一条血路,其本身还是有称道之处:
大窑年销超30亿,净利率10%-15%,每瓶毛利超3元,是罕见的盈利稳定民企;此外,中国碳酸饮料的市场上,可口可乐、百事合计就占了80%份额,大窑以5%-10%市占跻身第三,成为本土唯一能对抗两乐的王牌。
能在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占据一席之地,尽管只有不到10%的市场份额,那也是一笔巨大的数额。
这也正是大窑汽水被选中的重要原因。
在金融圈,KKR的名声如雷贯耳,能被它看上的企业都是数一数二大的潜力股,它到哪里,钱和机会也就如影随形。
KKR的强势入股,或许能够为大窖汽水打通全国化最后一公里:
KKR计划砸钱在华南、华东建厂,破解“500公里物流半径”魔咒。当年入股海尔后,其优化采购的方式实现了年省16亿,这套经验或许能够移植大窑身上;此前,大窑曾传赴港IPO募资5亿美元,KKR控股后如加速推进,有可能在3-5年内将资本退出估值翻倍。
当然,这背后同样隐患重重。
KKR作为财务投资者,其风格一向利落,倾向于追求3-5年快速回报,可能会逼大窑缩减渠道让利、砍市场费用——而这恰是其过去成功的根基。
同时,大窑以“纯民营、本土自主”形象收割情怀,如今贴上外资标签,难免会让国人怀疑,进而引发文化认同危机。
资本入场国产饮料市场,实在让人欢喜参半。
诚然,从冰峰上市折戟、北冰洋困守区域,到大窑拥抱资本,印证了饮料行业的残酷定律:单打独斗终成炮灰,开放战略才是活路。东鹏特饮借资本全国化,市值破600亿;承德露露固守区域,市值不足百亿——差距就在一念之间。
然而,资本是把双刃剑:玻璃瓶未变,掌舵人已换。
当纽约投行大佬喝上内蒙古汽水,中国品牌全球化与本土情怀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我们喝的汽水仍旧产自中国,但已掺杂国际气息。
还是原来那个味道吗?
更新时间:2025-07-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