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冒死救下小红军,50年后红军报恩,老农的要求让众人感动

一个饥寒交迫的冬夜,一位浑身血污的小红军跌跌撞撞闯进农舍门前,门内的农夫没有犹豫,冒死救下了小红军

50年后,当年的小红军已经成为将军,他回到当年的山村,想要报恩。

只是,在他找到当年的农夫时,他提出的要求却让众人十分感动。

这位老人和归来的将军曾经有着深刻的故事呢?重逢的他们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血火少年

1935年的深秋,黔北山林中,红军长征途中遭遇了一次突围战,在敌人设伏下,队伍被打散,战士死伤无数。

硝烟散去的时候,有一名十六七岁的少年浑身是血地拖着右腿从树林里爬了出来,他就是段苏权。

他找不到队伍,只是拼尽全力向山下走去,他所到之处皆是鲜血淋漓。

最后,他昏倒在了竹林尽头的茅草屋前。

当时屋内的李木富正在烤红薯,听到动静以后,他开门发现了昏过去的少年,只见那少年怀里紧抱着红军的臂章。

他连忙吩咐妻子悄悄把后山洞的柴火清理出来,然后在洞中铺了干草,把少年安置在了里面。

他知道帮助红军会让自己有生命危险,但他还是义无反顾想要救下这个孩子的命。

少年浑身是伤,左臂骨折化脓,腿上嵌着弹片,整个人高烧不退、神志不清。

他没有药、没有医生,李木富能做的,只是用山泉洗净伤口,再用盐水与艾叶草捣碎敷在上面。

第二天一早,李木富从自家口粮中舀出最后一把米,熬了一碗米汤,加上一小块红薯,盛进竹筒里送到洞里。

段苏权尚在昏迷,只凭着本能吞咽着汤水,每天如此,李木富白天下地干活,夜里挑灯照顾。

他不敢让邻里知晓,也不敢让孩子靠近。

村里也开始有人起疑,有一天特务突然来盘查,他来不及多想,拔出刀来,割破了自己手臂,匆匆将染血的布条撒在门前,佯装刚砍柴受伤。

几个特务拿火枪进来翻找,最终因查无他物,只警告几句便离去。

等风声过后,他才又返回山洞,继续为段苏权清洗伤口、擦身喂水。

二十多天过去了,奇迹终于出现,那日黎明,洞口传来一声沙哑的低语:“大爷……我能坐起来了。”

他试着起身,扶着洞壁坐了起来,语气微弱却坚定:“我要回去……队伍还等我。”

“你命是捡回来的,哪还去送命?”李木富皱着眉说

“我是一名红军,我不能就这样丢下队伍。”段苏权轻声回应

李木富沉默许久,终是叹口气,转身回屋找出自己唯一一条干净的麻布衣,又将一个藏了多年的干粮包交到少年手中。

那日清晨,段苏权一瘸一拐地离开山村,走前向李木富深深鞠了一躬,哽咽着说:“大爷,若我活下来,必定回来报恩。”

此后,李木富的日子又恢复了平静,种田、砍柴、喂猪、赶集,一切看似与往常无异。

他从未对外提起那名红军的名字,也没告诉任何人那段往事。

他不知道,那个曾经血流不止的少年,后来穿上了新的军装,经历了新的战火,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之一。

旧地重逢

时光荏苒,转眼半个世纪过去,1986年,李木富早已八十高龄,耳背、眼花,却依旧硬朗。

他仍住在当年的那间泥瓦屋中,屋后那座山洞,如今成了他放柴草和旧农具的地方。

这一天,村口忽然传来一阵马达声,那声音低沉而陌生,在山村里显得格外突兀。

几个小孩跑出去看,只见一辆军绿色的吉普车缓缓驶入村中,车头挂着部队标志,后座坐着几位身着便装的军人。

车停在村头,走下来的那位老人高大而挺拔,头发花白,却神情刚毅,举止间仍透着军人的气度。

请问这里是不是叫丰田村?”他声音洪亮而平和,带着岁月的沉稳。

村民们面面相觑,几十年来,哪见过部队首长亲自进村?

人群中一个中年人走上前,小心地问:“首长找谁?”

那人微微一笑,低声说道:“我找一个叫李木富的老人。

村里人连忙去寻李木富,几分钟后,一个身材瘦削、拄着木棍的老人慢慢走了出来。

当他抬头的那一刻,那位“首长”怔住了。

“李大爷……”将军喉咙一紧,这两个字在他胸口翻滚了几十年,终于再次说出口。

李木富眯着眼打量他,满脸疑惑,片刻后,他忽然盯住那人腿上的一个细节。

他的左腿外侧有一道淡淡的疤痕,正是他当年亲手取弹片时留下的。

他抖着手上前两步,声音哽咽:“你……你是那娃儿?”

“是我,大爷,我是苏权……段苏权。”

那一瞬间,李木富的烟袋掉在地上,眼泪夺眶而出。

他嘴唇发抖,伸出颤巍巍的手摸了摸段苏权的脸,声音断断续续:“你还活着,我就知道,你命硬。”

两人对视的那一刻,仿佛五十年时光倒流,山洞、火光、稀饭、竹筒,一幕幕回忆涌上心头。

段苏权再也忍不住,扑通一声跪下,重重磕了三个头。

“大爷,五十年前我说过,若有命在,定要回来谢您,今日,我来兑现诺言。”

李木富一把拉住他,泣声道:“你都当了大官,还跪我这老头子做啥?我那时救你,是看不得一个娃娃死在门口罢了。”

“可我忘不了。”段苏权哽咽着说,“没有您,就没有今天的我。”

将军报恩

段苏权将军在丰田村住了五天,五天里,他陪李木富走过每一条山路,看过每一间土房,听老乡们说村里的困苦,也听他们讲过去的红军故事。

临走前一天,段苏权特意和李木富坐在堂屋里,摆上自带的酒和几样干粮,像家人一样吃了一顿饭。

饭吃到一半,他将手伸进口袋,拿出一张批示纸,轻轻递到李木富面前:“大爷,我是来报恩的,也该为您做点实在的事儿,您说吧,需要啥,只要我能办,就不含糊。”

李木富没有接,只是摆了摆手,轻声说:“娃儿,你能回来,我就满足了,你做官了,更要记住为老百姓办事,我们家啥也不缺,你也不用给我修屋、送钱,太显眼,邻里也会多嘴。”

段苏权蹙起眉头:“可您救了我一命,我不能就这样就走。”

李木富笑了笑,声音缓了几分:“真要谢我,就替村里修座桥吧。”

段苏权愣了一下,随即问:“什么桥?”

李木富起身,慢慢走到屋外,指着远处山脚的一条小河说:“你看见没,那条河,我们村的孩子上学、老人生病,都得路过那条沟,下雨涨水,就只能靠扁担挑人过,掉下去死人的事也不是没发生过,你要是真想做事,就修座桥吧。”

段苏权顺着他手指望去,那条“沟”并不宽,但河水湍急,两岸陡峭,晴天还能踩石头过去,雨天就是一道命门。

他忽然明白,老人心中所想,并不在私恩,而在于整个村子的出路

他郑重地点头:“好,大爷,我答应你。”

李木富没有说话,只是转过身,悄悄抹了一把眼角的湿气。

桥的设计图很快完成,段苏权亲自过问每一项技术细节,反复叮嘱施工队:“这桥虽小,但它承的是百姓过河的命,是红军还恩的心,任何一个螺丝钉都不能马虎。”

历时两个月,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拱桥横跨半边沟,全长17米,桥面宽3米,桥栏稳固,底部加固石堤,可抗洪水冲击。

桥的正中石碑上刻着“红军桥“三个大字,下方是小楷一行:“将军段苏权捐建,以谢民恩。”

通桥那天,全村百姓都来了,乡政府也派人前来剪彩。

红绸一揭,桥身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一刻,掌声、欢呼声、鞭炮声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段苏权后来还想回来看李木富,但因公事缠身未能成行,再后来,他得知老人安然离世,终年九十。

村里人为他办了简单而庄重的葬礼,将他葬在红军桥不远处的山坡上,面朝小河,正好看见桥头。

他的墓碑下方,刻着八个字:“红军恩人,百姓楷模。”

清明时节,村里的孩子会提着小篮,从红军桥上走过,来到山坡下放一束山花。

那座桥,已不再只是建筑,而是一个时代、一次承诺、一个信仰,最终凝结成的纪念。

红军走过的地方,或许不曾留下宏伟建筑,但留下了比石桥更坚固的东西,那便是信义与人民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9

标签:历史   红军   老农   农夫   年后   大爷   少年   村里   将军   老人   山洞   当年   首长   山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