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小暑将至,记住“1不出,2要吃,3不做”,清凉健康过伏天!
7日就是小暑了!作为夏天的第五个节气,小暑的到来就像给天气按下了“升温键”,老话常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从这时起,热浪滚滚、暑气蒸腾,真正的伏天模式正式开启。
而且小暑节气后,往往就入伏了,也就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就到了!
因此,小暑不仅是气候变化的节点,老祖宗还留下了不少讲究,总结起来就是“1不出,2要吃,3不做”,照着做,能帮我们平安又舒坦地度过三伏天,这个一年中最危险的时间段。
先说说“1不出”,指的是尽量不在中午出门。小暑时节,中午11点到下午3点,太阳最毒、气温最高,地表温度甚至能超过40℃。这时候出门,不仅容易中暑,强烈的紫外线还会晒伤皮肤。
老辈人常说“小暑午后莫贪凉,烈日当头少逞强”,其实就是提醒我们避开高温时段。
非要出门的话,一定要做好防晒,戴上遮阳帽、墨镜,涂好防晒霜,备好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
如果可以的话,尽量早起,早上天气凉快出去办事!要是能像古人那样,躲在阴凉处,摇着蒲扇,听听蝉鸣,等日头偏西再活动,那就再好不过了。
再聊聊“2要吃”,首推的就是黄鳝。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小暑前后,黄鳝肉质最为肥美,而且营养丰富。
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和多种微量元素,既能补中益气,又能养血固脱。
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在暑湿的天气里吃,能帮助我们温补脾胃、强筋健骨。
无论是红烧黄鳝、爆炒鳝段,还是炖上一锅鳝鱼汤,鲜香又滋补,特别适合夏天给身体“加油”!
另一样要吃的就是绿豆粥。绿豆堪称夏天的“解暑神器”,从古至今都是人们消暑的心头好。
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利水消肿。
小暑天里,煮上一锅浓稠的绿豆粥,放凉后喝上一碗,清凉又解渴。要是觉得味道太单一,还可以加点百合、薏米,不仅口感更丰富,祛湿的效果也更好。一碗下肚,暑气仿佛都消散了大半。特别是小暑后,天气热,人也容易没有食欲,吃点绿豆粥不仅解暑,而且还能补充能量!
最后说说“3不做”。第一不做的就是别熬夜,太晚睡觉。小暑时节,白昼长、黑夜短,加上天气闷热,很多人容易失眠或熬夜。
但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力,第二天还会没精神、头晕脑胀。老祖宗讲究“顺应天时”,夏天阳气旺盛,我们更要早睡早起,最好在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这样才能让身体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
第二不做的是不吃隔夜菜。天热的时候,食物容易变质,细菌滋生速度比平时快好几倍。隔夜菜即使放在冰箱里,也可能被细菌污染,吃了很容易拉肚子、食物中毒。
所以,小暑期间做饭最好吃多少做多少,要是有剩菜,一定要密封冷藏,而且尽量在当天吃完,吃之前也要充分加热。
第三不做的是别让空调直吹,也忌讳吹“穿堂风”。空调虽然能快速降温,但对着吹容易让寒气入侵身体,导致头疼、关节疼,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空调病”。
吹空调时,温度别调得太低,26℃左右最合适,风向朝上吹,别对着人直吹,也别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每隔一段时间开窗通风,或者出去活动活动,让身体透透气。
小暑的这些讲究,看似是老祖宗留下的“老规矩”,实则藏着满满的生活智慧。照着“1不出,2要吃,3不做”来,既能躲开暑气的“暴击”,又能吃得健康、睡得踏实,平平安安度过伏天!
看完后,别忘了告诉家人们!趁着小暑到来,快把这些知识用起来,开启清凉一夏吧!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