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小学,家长只会盯着孩子的分数,怕 “跟不上”,逼孩子刷题、报补习班,到头来发现,孩子要么越学越抵触,要么到了初中 “后劲不足”。
其实,小学 6 年,成绩不是最重要的,把这 3 件事做好了,孩子才能走得稳、走得远,比考多少分都管用。
第一件事:养好 “学习习惯”,比死记硬背知识点更重要。
小学知识其实很简单,就算孩子暂时考得不好,补起来也容易,但习惯一旦养成,影响是十几年的学习生涯。
比如每天固定时间写作业,放学回家先花 10 分钟整理书包、规划作业顺序,再专心写,写完自己检查;
比如阅读习惯,每天睡前读 20 分钟课外书,不用刻意追求读 “有用的书”,漫画、故事书都可以,关键是让孩子觉得 “读书是件轻松的事”;
还有专注习惯,写作业时别总打扰孩子,一会儿送水果、一会儿问问题,等他完成一项任务再交流,慢慢让他能坐得住、不分心。
这些习惯看起来不起眼,却能帮孩子在初中、高中应对更难的知识时,少走很多弯路。
第二件事:保护 “学习兴趣”,别让孩子觉得 “学习是负担”。
很多家长喜欢 “比较” 孩子,“你看小明又考了第一”、“这道题这么简单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时间长了,孩子会把 “学习” 和 “被批评”“没自信” 绑在一起,自然就不想学了。
其实,小学阶段,哪怕孩子考了 60 分,也有值得鼓励的地方 ,比如 “这次比上次多对了两道题,进步啦”、“这道难题你没放弃,一直在想办法,特别棒”。
平时也别把 “学习” 和 “玩” 对立起来,比如孩子喜欢玩积木,就夸他 “搭得这么好,肯定动了不少脑筋,这就是在锻炼思维呀”;
孩子喜欢看动画片,看完可以和他聊聊 “刚才主角遇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让他觉得 “思考和学习,其实藏在玩里”。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孩子不讨厌学习,就算暂时成绩普通,后面也能慢慢赶上来。
第三件事:培养 “生活能力”,别把孩子养成 “只会学习的小废人”。
很多家长觉得 “孩子只要管好学习就行,其他事不用管”,结果孩子上了小学还不会自己整理书包、穿衣服,甚至不知道怎么和同学相处。
其实,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是相通的,比如让孩子每天自己收拾书桌,能锻炼他的条理性,写作业时也能更清晰地规划步骤;
让孩子帮忙摆碗筷、擦桌子,能培养他的责任感,明白 “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要承担责任”;
鼓励孩子和同学一起玩,遇到矛盾自己解决,能提升他的沟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这些能力比会背多少古诗、会算多少数学题更重要。
等孩子上了初中,需要独立处理的事情变多,这些生活能力会帮他更快适应新环境,不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手足无措。
小学是孩子成长的 “地基期”,成绩只是表面 “砖瓦”,习惯、兴趣、生活能力才是支撑孩子走得远的 “地基”。
家长别再盯着分数焦虑了,多花点时间帮孩子打牢地基,比什么都强。
等孩子到了初中、高中,你会发现,小时候养好习惯、对学习有兴趣、能照顾好孩子,根本不用家长多操心,就能自己把学习和生活安排得明明白白。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