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暴雨有多大,不用UP君赘述,从划船、冲浪到看海,成都可以说都没问题了。
而令人称奇的是,今早一睁眼起床,雨歇了、地面干爽了,成都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快速恢复能力,城市迅速回归正轨,生活秩序很快恢复正常,引发了众多市民和网友的点赞与关注。
相比前几年好几天才恢复的效率,今夏首场暴雨的突击考,成都算过关了,而且答题速度还飞快!也难怪引发了市民的称赞。那么这几年成都到底都做了什么?UP君跟大家一起探究一下。
近一周成都遭遇持续性强降雨侵袭,尤其是昨天下午成都市气象台更新暴雨橙色预警信号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这是最高级别的预警,来势汹汹。
从3日15时至4日7时,全市监测数据显示120个站点出现暴雨,77个站点达到大暴雨级别,更有一站出现特大暴雨,青羊区人民公园监测点以346.4毫米的累计降水量位居全市之首,小时雨强峰值高达102.2毫米 。
强降雨导致城区多地严重内涝,部分道路积水严重,交通陷入混乱。但成都迅速行动,在18时启动防汛三级应急响应,全力应对汛情。
公安交警不顾如注暴雨,为受困群众撑起安全通道;道桥抢险队伍火速出击,争分夺秒巡查排险;各级排涝力量精准响应,全力处置积水路段。
雨势稍歇,恢复之战即刻打响。路口处,流动的“荧光绿”高效疏导,多条积水道路迅速恢复车水马龙;城管队员、环卫工人即刻清淤洗刷,街道快速重现整洁面貌。
图据:成都发布
最令人感动的是,工作人员连夜加班,城区所有受影响路段于7月3日24时恢复畅通!
金牛区豆腐堰隧道,图据:成都发布
水碾河街道,积水深度接近膝盖,影响行人和车辆通行,还造成交通拥堵 。面对险情,相关部门迅速响应,市政工作人员连夜抽水、清洗地面,交警维持交通秩序,消防救援支队也出动排水,使受影响区域在短时间内恢复,像双成二路片区在7月4日早高峰就基本恢复正常通行。
地勘路排涝作业
双成三路排涝作业,图据:成华发布
昨天这个水中划艇的名场面已经传遍网络了,就发生在双成二路。
UP君今天中午特意过去看了一下,街道又恢复了往日的整洁有序,仿佛那场暴雨并没有来过。
环卫工人在暴雨后迅速清扫路面,确保城市环境整洁和道路通畅,在此必须给他们点赞啊!截至3日19时,成都市河道监管事务中心累计出动26车次、214人次,重点点位132处巡查闸坝设施37座。同时,截至7月4日上午9:00,累计出动环卫作业人员38820人次,出动环卫作业机具8505台次,处理积水点位、污泥、雨水篦子等点位9974余处,高效的行动让城市快速恢复生机。
其实在昨晚9点大雨转小之后,UP君就出门溜达了,交通恢复顺畅,成都街头迅速热闹起来,父母带着孩子出门散步,夜宵店老板搬出桌椅,人们围坐聊天、吃夜宵,熟悉的烟火气和夜生活又回来了,暴雨的痕迹被高效抹去,城市在最短的时间内蓬勃复苏。
成都的快速恢复能力,不只是你看到的人海战术,其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成都近年一直在推动城市排水从“治理”走向“智理”,搭建了智慧排水综合管控平台,整合多部门资源,管护着中心城区7600多公里排水管网。
UP君记得前几年,每当出现暴雨内涝的时候,很多人爱引用100多年前法国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的一句话:“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他们认为,衡量一个城市的文明与发达程度时,高楼大厦固然重要,但真正能揭示城市内涵的,却是那些隐藏在地下、默默无闻的下水道。对标的一般都是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城市,被诟病的自然是国内的城市。
但经过这几年的苦下功夫,成都的下水道发生了巨大改变,它既是检验城市公共安全和公民幸福指数、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尺度,也是检验城市管理者有无智慧和人本情怀的重要尺度。这一盘,UP君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成都的下水道,有良心!”
智慧排水综合管控平台,图据:封面新闻
平台通过安装1449个液位计和182个电导率仪,平均每4.5公里管网就有一个监测点位,能快速完成污水溯源和精准识别排污位置。像2024年7月11日金牛四斗渠排水口污水预警,平台迅速响应处置 。主城区96座下穿隧道安装智能感知设备,如“隧道积水监测机器人”,积水超30厘米会自动报警、调整交通指示灯并推送信息 ,还能监控隧道内多种安全指标,提升早期预警能力、节约人力成本。
除了搭建智慧排水综合管控平台,成都还实施排水防涝移动抽排能力提升项目,截至2024年底新增应急抽排能力达50万立方米每小时,不仅满足本市需求,还能承担周边城市的排水防涝应急救援任务。在一些易积水区域,如个别下沉式道路和低洼区域,增设雨水箅子、扩大进水口并加强疏通排水管道,减少安全隐患。
不过有一说一,虽然成都在城市排水能力建设上积极推进且取得一定成效,但特大暴雨仍会造成局部内涝,部分区域现有排水系统在应对极端强降雨时仍然存在短板。比如国际城南,锦江边又现水漫金山的状况,有网友刚刚发来照片,自家小区地下车库水一米多深,排水设施承载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成都市近年常住人口高达2200万,现代化城市作为一个广域的空间,其面临的风险也是多元而复杂的。提升城市的抗风险能力,让城市更加安全,是一个重要命题。
近日四川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了《关于支持成都做优做强极核功能 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成都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幸福城市,包括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等政策,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着眼于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都需要全面提升城市智慧韧性安全水平。
在应对城市暴雨和内涝问题上,UP君在国外一些城市身上找到了一些经验,值得成都学习和借鉴,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雨水最佳管理实践”
www.upchengdu.com
美国推行的“雨水最佳管理实践”强调从源头控制雨水径流。通过建设绿色屋顶、雨水花园、透水路面等设施,增加雨水的自然下渗和储存能力,减少地表径流量。例如,在城市建筑的屋顶种植植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吸收部分雨水,减轻排水系统压力;雨水花园则利用植物和土壤的过滤作用,净化雨水并使其渗入地下。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减少了内涝的发生。
英国:“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
www.upchengdu.com
英国的“可持续性城市排水系统”注重整个城市水循环的可持续性。它整合了多种排水和蓄水措施,包括地表排水、雨水收集利用、湿地净化等。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充分考虑雨水的自然流动路径,保留和恢复自然水体和湿地,让雨水能够自然地渗透、储存和净化。例如,在一些新建社区,设置了雨水收集池,将收集的雨水用于灌溉、洗车等,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荷兰:多功能防洪工程与社会化防灾体系
www.upchengdu.com
荷兰采用多功能防洪工程,并强调建立政府、社会、家庭协同的社会化防灾体系。荷兰地势低洼,长期面临洪水威胁,因此在防洪工程建设上投入巨大。其防洪工程不仅包括传统的堤坝、水闸等设施,还注重与城市景观和生态功能相结合。例如,建设可调节的防洪堤坝,在洪水来临时能够有效阻挡洪水,平时则不影响城市景观和居民生活;同时,荷兰积极运用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加强全面感知、精准预报预警、运行调度、应急响应能力。通过社会化防灾体系,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共同参与防洪减灾,提高了全社会应对洪水的能力。
这是2022年8月16日在荷兰阿夫鲁戴克拦海大坝上拍摄的一处堤坝。新华社记者王湘江摄
郑州:暴雨启示录
www.upchengdu.com
回想起2021年郑州的“7·20”特大暴雨,7月17日20时至20日20时,郑州市3天的降雨量达617.1毫米,相当于以往一年的降雨量,郑州市大部分被大水淹没,地铁全线停运,城市交通瘫痪,并伴随大面积停电,约10万居民被紧急疏散,造成多人伤亡。
导致郑州严重内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极端强降雨是首要因素,其降雨强度超出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承受能力。郑州整体西高东低,市区处于特殊地形,在强降雨过程中容易形成“街洪”,破坏力极大。同时,城市建设过程中,城区植被覆盖大面积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不透水区域增加,削弱了雨水自然下渗过程,给防洪管理带来挑战。此外,城市地下管网建设长期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排水系统难以应对如此高强度的降雨。
城市规划的考量
www.upchengdu.com
每次暴雨,城南和城北的差距就出来了,不怪城北人民秀优越感,自古以来,城西城北就是上风上水,咱们要发展城东城南没问题,但是在选址的时候,是否能尽量避开低洼地带,或者,想好了解决方法,才进行开发呢?否则如天府五街那样打补丁是不妥的。
强化排水系统建设
www.upchengdu.com
借鉴国外经验,成都应进一步加大对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投入,提高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和承载能力。尤其是在一些易积水区域,要加密排水管网,扩大排水口,确保在强降雨时能够及时排除积水。同时,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增加城市的绿地、湿地和透水路面面积,提高城市的自然蓄水和渗水能力,从源头上减少地表径流。
提升智慧排水水平
www.upchengdu.com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建立更加完善的智慧排水系统。通过在排水管网中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水位、流量等数据,实现对排水系统的精准管理和调度。当出现强降雨时,能够根据实时数据及时调整排水设施的运行,提高排水效率。同时,利用智慧排水系统对城市内涝进行预警预报,提前通知市民做好防范措施。这一点其实做得不错哈,点位可以更精细化,及时提醒过往司机不要前往。
加强部门协同与应急管理
www.upchengdu.com
此次成都暴雨应对中,各部门的协同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提升空间。应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防汛减灾中的职责,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形成更加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同时,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在暴雨等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尤其是民间的力量,应该也要动员起来,迅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增强公众防灾意识
www.upchengdu.com
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让市民了解在暴雨等灾害发生时如何正确避险、如何自救和帮助他人。例如,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应急演练等,提高公众对城市内涝等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还有对于舆情的管控,成都自然是手到擒来,暴雨上了热搜,引得不少外地朋友都发来关心的慰问,误以为情况很严重,而央视的同步报道,则让大家放宽了心,一切都在可掌控范围,放心!(顺便说一句,前几天就有人用之前的视频造谣地铁10号线进水了,央视也及时辟谣稳定民心)
UP君能想到的就是这些了,你们还有啥补充的嘛?
总的来说,成都此次经历暴雨考验,虽然在城市排水能力上暴露出一些问题,但在快速恢复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城市韧性和应急管理能力。通过与郑州暴雨对比以及借鉴国外城市经验,成都还需在城市排水建设和管理方面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让城市更加安全、宜居。相信在未来,成都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不负2200万成都人的点赞与支持。
刚刚,成都再度发布暴雨黄色预警!
可以说考验随时都会来,挑战永远不会停!
新的一场雨又开始了,希望成都经受住考验!
- END -
防止失联〖请设星标☆〗
编辑:1366 Ⅰ 美编:Amy Ⅰ 主编:Comet
图文来源:成都向上/网络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