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德国之后,英国也开始贴出“中文标语”?中国游客:不能够接受

随着国人生活条件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生活品质,其中出国游也成为了热门选项之一。

出国旅游本来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可不少人在走出国门后,却在一些国外景区,发现了一些中文标语。

什么中国人谢绝入店、不卖东西给中国人,这些颇具歧视意味的标语,令不少中国游客感到沮丧。

毕竟大家千里迢迢跑过去消费,结果却遭受了这般不公待遇。

这中间到底是有误会存在,还是一种刻意的歧视?

德国的“中文标语”

咱们先来说说德国的事儿。

前几年 有去德国旅游的人就发现 Blutsgeschwister 的连锁服装店有一张超大的中文提示,内容包括 “不要在店内吃东西喝饮料”“不要剪指甲”“不要打嗝放屁” 等 8 条规定。

但对标的德文提示语字体不仅小,语气也很温和。不仅字体小,内容也温和许多。

消息传回国内,网友们炸开了锅:“敢情我们中国人走到哪儿都得被特殊关照?”

除此之外,柏林博物馆的也有同样的情况。馆内 “请勿大声喧哗”“请勿触碰展品” 的中文标语格外醒目,而其他语言的提示同样低调得多。

这件事在当地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咱们国人出门在外看见这个也挺不舒服的。立刻找德国要了个解释。

可德国官方给出的解释是:中国游客数量激增,这样做是为了方便沟通。

鬼知道是好意提醒,还是其他意思?

紧接着,英国开始“效仿”,也开始贴起了“好意提醒”中国人的标语,甚至比德国更甚,德国的标语还能美化成提醒,但英国这边直接就变了味儿。

在英国伦敦的一些私人小店明目张胆的挂出 “不接待中国游客”“不得触摸商品” 的中文牌子,言语之直白,让人怀疑是不是穿越到了歧视年代。

更让人窝火的是,这些中文标语的语气同样明显比其他语言严厉。

比如同样是提醒出口,英文或者日韩与写的是 “出口”,中文就变成了 “你退出”。

看到这儿,你以为欧洲的 “特殊待遇” 已经够扎心了?实际上还有亚洲国家,他们的操作更是直接把歧视写在了脑门上!

韩国济州岛的柱状节理带、天帝渊瀑布等热门景区入口,就这样赫然挂着 “禁止随地大小便” 的中文牌子。

韩国弘大某餐饮店显示屏非常直接的写着中国人素质低下的抱怨、警告的话语,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语言。

这种不加掩饰的排斥,让中韩两国的民间关系一度降到冰点。

那么这样歧视性话语爆多,给这些地方的旅游业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英国《卫报》披露,2025 年 1 月至 5 月间,英国旅游局惊觉来英旅游的中国人骤减,而随之旅游经济收入锐减。

韩国济州岛的商家更是尝到了苦果,因为 “禁止中国人入内” 的标语,直接流失了 40% 的中国客源。

在国外的中国人也会在社交平台上曝光一些不友好的商家,整理出 “黑名单”,号召大家不去消费,毕竟谁也不想花着钱还挨着骂!

不可否认,中国庞大的游客群体中确实存在个别不文明行为。

虽然是极少数,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放大,成了歧视中国游客的借口。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以偏概全的做法何尝不是一种偏见呢?

就像德国的 “恶心食物博物馆” 里展示的那样,不同文化对 “恶心” 的定义大相径庭:皮蛋、臭豆腐在亚洲是美食,在西方却被视为 “恶心食物”。

我们不能因为个别现象就否定整个群体,更不能用歧视性的标语来激化矛盾。

面对文化差异,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德国服装店在舆论压力下撤下标语并道歉,英国诺福克地区通过中文标识吸引游客,这些都是积极的信号。

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入乡随俗、尊重当地文化是基本的素养;对于接待国来说,用更包容的心态和更有效的沟通方式引导游客,才是长久之计。

这场关于中文标语的风波,既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游客的成长空间;也是一个契机,推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融合。

毕竟,在全球化的今天,谁也离不开谁。

参考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5

标签:旅游   英国   德国   标语   中文   中国游客   中国人   韩国   景区   柱状   游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