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这不是段子,而是真实发生在 Costa 身上的故事。
8 月 23 日,英国天空新闻曝出猛料:可口可乐正考虑出售 Costa 咖啡,标价或仅 20 亿英镑(约合人民币 194 亿)。而在 2018 年,可口可乐可是豪掷 39 亿英镑把这家“英国国民咖啡”买回家的。
图源:PRIVATE EQULTY INSIGHTS
七年时间,账面价格直接打了个五折,投资界常见的“韭菜故事”,居然轮到可乐巨头来演。
在商场江湖里,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场本来寄托无限想象的“咖啡梦”,如今不得不落得个低价转让的结局。
更扎心的是,这并不是个例。星巴克中国的股权最近正被各路资本热烈竞购;皮爷咖啡的母公司 JDE Peet’s 也传出有意卖身美国饮料巨头。
图源:北京商报
全球咖啡赛道似乎正迎来新一轮“大洗牌”。
当年喊着要在中国市场和星巴克“硬刚”的 Costa,如今被可口可乐放在货架上等待买家。这不仅是一个品牌的起落,更折射出咖啡行业的残酷与现实。
图源:网络
Costa 怎么就从“星巴克劲敌”变成了“资本弃子”?
从伦敦小作坊
到全球第二杯
Costa 的故事得从 1971 年说起。那一年,意大利兄弟布鲁诺和塞尔吉奥·科斯塔来到伦敦,发现当地咖啡质量实在不行,便开了一个烘焙工坊。
图源:网络
经过 112 次实验,他们调配出一款经典配方——摩卡意大利(Mocha Italia),也成了 Costa 的招牌味道。
1981 年,第一家 Costa 咖啡馆在伦敦开业。
图源:Costa
那时的门店不仅卖咖啡,还主打意式文化体验。这种定位,让它迅速从街角小店成长为英国本土咖啡的代表。
到 1995 年,英国酒店和餐饮集团惠特贝瑞(Whitbread)出手,以 1900 万英镑收购 Costa。资本的助力,让 Costa 迎来黄金扩张期:不仅在英国开出上千家门店,还逐渐布局欧洲和亚洲市场。
图源:FOOD Manufacturing
凭借“平价+稳定”的策略,它成为许多上班族的首选,一度被称为“最接地气的咖啡”。
高光时刻发生在 2018 年。可口可乐豪掷 39 亿英镑,将 Costa 收入囊中。
当时可口可乐 CEO 詹鲲杰说:“咖啡是少数没有全球品牌的热饮赛道,Costa 将是我们进入的最佳机会。”
那一年,Costa 在英国拥有 2000 多家门店,在全球超过 30 个国家落地,被称为“星巴克之外的全球第二杯”。
图源:投睿
彼时的 Costa,野心勃勃。英国市场份额第一,亚洲市场不断扩张,似乎真有可能成为“星巴克杀手”。
图源:卫报
然而,资本市场向来冷酷无情。很多分析师在当年就提出过疑问:它究竟是可口可乐的“新引擎”,还是是一次冒险豪赌?如今看来,结果更接近后者。
可乐梦太甜
咖啡路太苦
理想往往很丰满,现实却常常骨感。
可口可乐在 2018 年豪气收购 Costa 时,憧憬的是“可乐+咖啡”的双饮品帝国:一手冰爽,一手提神,攻占消费者的一天 24 小时。
结果七年下来,可口可乐才发现——卖瓶装饮料和卖咖啡,完全是两套逻辑,强行套用,就像把碳酸饮料往意式浓缩里兑,最后只会变味。
从财报数据就能看出问题。
2018 年,Costa 的收入还在 13 亿英镑上下,随后一路下跌到6亿英镑;到了 2023 年,才好不容易涨到 12.2 亿英镑,硬生生缩水。门店规模也没能再现大爆发,反而在一些欧洲市场选择收缩。
图源:雅虎财经
对比账本更扎心:收购价 39 亿英镑,如今传出的出售标价却只剩 20 亿英镑,妥妥“半价清仓”。
一句话总结——这场跨界投资,换来的不是咖啡帝国,而是一记昂贵的教训。
图源:网络
问题出在哪?原因并不复杂。
首先,在可口可乐手里,Costa 的战略重点一度偏向瓶装即饮咖啡。可乐习惯玩渠道和分销,想当然地以为把咖啡装瓶塞进便利店货架,就能复刻碳酸饮料的奇迹。
图源:小红书
结果现实告诉它:喝可乐的人,不一定认 Costa;而想喝咖啡的人,宁愿走进一家店,坐下来要一杯新鲜的。
图源:小红书
其次,欧洲本土市场早已进入天花板阶段,增速放缓;而在中国这个关键战场,Costa 又被瑞幸和库迪抢了先机。
瑞幸靠“补贴+爆品”一年能卖出 30亿杯,库迪喊着“三年开 5 万店”的口号,铺店速度堪比贴小广告。星巴克依然在高端市场稳坐钓鱼台,留给 Costa 的空间越来越小。
图源:瑞幸
于是,Costa 并没有等来可口可乐许诺的“全球渠道红利”,反而被拖入了一个战略模糊、节奏错乱的境地。
图源:小红书
换句话说,Costa 的咖啡路太苦,可口可乐的梦想太甜,两者硬绑在一起,结果就像把可乐兑进摩卡里——入口奇怪,还越喝越尴尬。
9块9的战争卷到飞起
Costa的夹缝生存
要看 Costa 为什么在中国失意,就得先看清楚这片咖啡江湖。
1999年,星巴克叩开中国市场大门,把“第三空间”的概念带进来,成功让咖啡和白领办公楼牢牢绑定。
图源:腾讯网
2007年,Costa 在上海开出第一家门店,打着“英伦气质”的招牌,一度摆出和星巴克正面硬刚的架势。
图源:Costa
彼时市场刚刚启蒙,Costa 的开店速度甚至短暂超过星巴克,看上去前途无量。
可惜,好景不长。
到 2020年,Costa 在中国的门店数只有120家,而星巴克已经超过 2800 家;如今星巴克门店突破 10000 家,Costa 却只剩 400 多家,基本停滞,几乎被甩出牌桌。
图源:窄门餐眼
图
问题出在哪?
营销上,星巴克靠微博、小红书玩社交,时不时联名一波让话题“出圈”;Costa 却只是安安静静卖咖啡,隔好一段时间才有大的营销动作,仿佛开在城市角落的“隐士”。
图源:星巴克
价格上更是“自绝于人民”:瑞幸的 9.9 元拿铁、库迪的“买一送一”,直接把咖啡从小资消费打成了“续命饮料”;Costa 定价却比星巴克还贵。
图源:Costa点单小程序
结果就是不上不下:降不下身段,又没能立住高端调性。
其实 Costa 曾画过大饼,说要在 2025 年开到 1000 家门店。现实却是,不但没有扩张,反而不断关店,把重心缩回北上广深几个大一线城市,彻底丧失下沉机会。
图源:小红书
这格外讽刺,因为中国咖啡市场正在疯狂生长。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已超 6000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1万 亿元大关。
这块飞速膨胀的蛋糕,瑞幸早已抢先吃上,门店数超过 20000;库迪喊出“三年 5 万家”的口号,疯狂铺路;连星巴克都不得不放下身段发券打折,硬生生加入价格战。
图源:价值星球
对比之下,Costa 就是一个“犟种”——仍旧坚守高价路线,成为 9.9 战场上逆行的人。
可惜市场不讲情怀,结果就是它逐渐被边缘化。
而且,Costa 并非孤例。
Manner、Seesaw 等精品咖啡曾经火爆朋友圈,但在价格战的碾压下,Seesaw 年内关掉近一半门店;太平洋咖啡更惨,在中国大陆只剩 71 家,几乎淡出历史舞台。
图源:小红书
当瑞幸遍布写字楼,库迪狂开街头店,星巴克还有甄选门店撑门面时,Costa 却坐在角落里默默注视江湖,早已没了存在感。
当消费者开始遗忘,
Costa 就“凉了”
因此,Costa 最大的问题,不是不好喝,而是“没存在感”。
要知道,在英国,Costa 是妥妥的“街角国民咖啡”,走两步就能遇见,喝一杯就像打个出租一样自然。
图源:Instagram
但到了中国,这事儿就不一样了。
中国咖啡市场讲究“你得先让我看见”。星巴克开门店就是社交符号,朋友圈里“打卡一杯”就是体面;瑞幸靠 9.9 元把咖啡变成“公司标配”,库迪喊着“三年五万店”,配合着开便利店;Manner、Seesaw 走精品小众路线,虽然贵,但至少时髦。
图源:小红书
反观 Costa,价格比星巴克还高,定位却模糊。其次,它的新品节奏也慢,传播声量比较低。
瑞幸一出手就是“酱香拿铁”,火到酱香味的空气都能提神;Costa 却仿佛佛系养生派,淡定到让人怀疑它是不是放弃挣扎了。
图源:小红书
消费者在小红书刷爆款,在朋友圈秀咖啡杯,唯独想不起 Costa。久而久之,大家不是讨厌它,而是彻底把它遗忘了。
图源:小红书
更扎心的是,中国人喝咖啡的需求和欧洲完全不一样。
图源:小红书
在欧洲,喝咖啡是文化仪式,大家更愿意为氛围买单;但在中国,很多人喝咖啡就是为了不打瞌睡。
一杯40元的 Costa 和同样一杯 9.9 元的瑞幸,都能让你下午会议精神抖擞,消费者显然毫不犹豫选择9.9。
数字摆在这儿:2024 年,中国现磨咖啡平均价格大概 17 元;瑞幸、库迪在 8.8-15 元之间,星巴克打折后大概30 元,而 Costa 始终坚守在 35-40 元。
图源:lubbockfeeders
消费者心里的算盘很简单——“同样到公司,为啥要打 40 元商务车,不打 10 元快车?”
Costa 倒是有个亮点,在瓶装即饮咖啡市场份额超过 10%,排到第二。
图源:东方财富网
但问题是,卖瓶装咖啡就像副业带货,怎么都撑不起门店体系这艘大船。
图源:小红书
于是,Costa 就这样卡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区间,眼睁睁看着同行卷生卷死,自己却被边缘化。
消费者不是不爱 Costa,而是已经把它“静音”了。
写在最后
Costa 的故事,有点像一位老派绅士,在街角慢条斯理地端着咖啡,而周围的年轻人早已在移动支付、9块9促销和打卡热潮中狂奔。
图源:Costa
它输给了谁?输给了瑞幸的价格战;输给了星巴克的多层次布局;更输给了这个时代对“流量”和“速度”的要求。
Costa 要被卖掉,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全球咖啡市场调整的缩影。
在消费环境低迷的当下,高端咖啡的生意越来越难做。星巴克在中国市占率从 2019 年的 34% 掉到 2024 年的 14%,太平洋咖啡、Seesaw 等品牌相继收缩,Costa 也走到了“被抛售”的阶段。
图源:路透社
图源:小红书
但咖啡这杯饮料并不会消失。
未来,中国咖啡市场依旧是大蓝海。Costa 若想不彻底凉透,就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定位:是坚守高端,还是拥抱变化?
答案或许还要等它的新东家揭晓。
只是,等到那时,中国消费者会不会已经把 Costa 忘得更干净?
图源:Instagram
咖啡还是那杯咖啡,但江湖,已经不是那个江湖。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更新时间:2025-09-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