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人口大国,中国是出了名的。
但谁能想到,有一天一直排在世界人口前几的国家,竟然进入了人口死亡高峰期。
从统计看,2022年死亡人数超过了1040万,仅仅一年后,这个数字就涨到了1110万出头。
那么去年我国的死亡人口有多少呢?面对有可能到来的人口死亡高峰又该如何应对呢?
我国自从1962年开始,已经实现60年人口持续增长。
不过,2022年却出现了变化。我国全年死亡人口1041万,死亡率7.37‰,总人口比上年减少85万。
这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出现人口负增长。
翻看近三年的数据,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到变化。2023年,死亡人口1110万,死亡率7.87‰,出生人口902万,出生率6.39‰,人口继续减少。
到了2024年,死亡人口达到1093万,其中大部分是自然死亡,死亡率7.76‰,人口减少幅度扩大到139万。
不过出生人口有了回升,达到954万,比2023年多了52万,出生率6.77‰,这主要是受龙年生育传统和相关鼓励政策的影响。
针对未来预测的显示,人口死亡高峰的趋势变得比较明显。
预计到本世纪末,累计死亡人口会达到12.3亿,平均每年约1600万,相当于每天4.4万。
其中,2061年将是死亡人口最多的一年,预计达1900万,每天约5.2万,这些变化正在慢慢改变中国的人口结构。
从这几年的数据变化到未来的长期趋势,人口发展的转折点已经很明显了。
死亡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人口发展规律和社会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历史上的生育高峰是一个重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有过几次生育高峰。1949到1958年,平均每年出生近2000万人;1963到1972年更是高峰,平均每年出生超过2500万,1963年甚至达到3000万。
现在,这两批人陆续进入老年,这么大的人口基数,自然会让死亡人口数量增加。
同时,长期的低生育率让代际失衡更突出,2022年生育率1.18,还不到人口平衡标准的一半,2023年和2024年的出生率也在很低的水平。
在世界上属于最低的行列,新生人口不足,让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更严重。
老龄化和人均寿命延长这两个因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建国初期,我国人均寿命只有35岁,到2023年已经接近80岁,寿命延长使得高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
目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大约有4000万,占总人口的2.8%,预计到2050年这个比例会达到11%。高龄人口增多,死亡人口的规模自然会扩大。
医疗资源分布和健康问题,也有不小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均寿命差异,能看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上海人均寿命83岁,贵州只有74岁;农村75岁以上老人的死亡率,比城市高30%,部分农村地区,中风患者得到救治的时间要4小时,是城市的2倍。
另外,死亡原因也发生了变化,心脏病、脑梗、癌症等慢性病成了主要死因,这不仅导致长期失能的人增多,也让医疗需求变得更大。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影响。劳动力市场首先受到冲击,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制造业招工难的情况很突出,比如富士康,就算把工资提高30%,还是招不到足够的人。
这就逼着企业更多地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但这也需要对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能适应新的技术和岗位,这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养老和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压力也很大。一方面,领取养老金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缴纳养老金的人在减少,养老金收支平衡变得困难。
养老服务资源也不够,养老院床位紧张,很多人要排队等很久才能住进去。家庭和社会的关系也在变化,空巢、独居老人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照料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年轻人的压力也很大,既担心自己老了之后没人养,又不敢轻易生孩子,怕承担不起养育的责任。
面对这些挑战,各地都在采取措施,从鼓励生育、完善养老服务,到改革医疗、优化资源配置,多方面进行探索。
在鼓励生育方面,各地都有具体的政策。
北京、上海等地给二胎家庭发补贴,延长产假,提高儿童医保的报销比例;浙江试点0-3岁的普惠托育服务,每月费用控制在2000元左右,减轻家庭的养育负担。
这些政策的效果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但能看出鼓励生育的决心。
养老服务也在不断完善。乡镇的敬老院升级成了区域养老中心,不只是提供吃住,还能提供专业的护理和资源对接服务。
社区和企业合作,给居家的老人提供送餐、助浴等服务;在农村,邻里互助的方式越来越普遍,邻居互相帮忙照顾老人。
医疗和公共服务也在改进,慢性病的医保报销比例提高了,老年科医生的数量在增加。
按照计划,到2025年每个县城至少要有一所三级医院,让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人能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海口取消了39项殡葬收费,整治价格过高的墓穴;浙江推出“浙里逝安”系统,推广网上办理殡葬事宜,让殡葬服务更规范、更方便。
在劳动力利用上,也有新的办法,职业学校扩大招生,培训新能源维修、编程等技能。
同时,鼓励身体健康的老人,重新工作或者参加志愿服务,合肥的一些社区试点“时间银行”,志愿者服务积累的积分,以后可以兑换养老服务。
人口结构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情况也比较复杂。这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一起努力,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政府要做好整体的规划,完善相关的政策;社会要积极参与,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家庭要传承孝道,尽到照料老人的责任。
更重要的是,要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随着人口数量带来的优势逐渐减弱,提高人口素质、发掘人才潜力就成了关键。
通过普及教育、加强技能培训,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可能是应对人口转型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
人口转型已经开始,挑战确实存在,但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探索,一定能找到适合中国情况的应对办法,让社会在变化中保持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中国青年网、封面新闻
免责声明:本账号部分图片和内容,都来自官方媒体或互联网,如果存在侵权或其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马删除,为了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一部分进行了润色,如有雷同,请不要当真
更新时间:2025-07-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